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義理如何诠釋和諧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人)、不绮語(不花言巧語)、不貪、不嗔、不癡,是以五戒爲基礎擴充來的,分屬身(行動)、口(語言)、意(思想)叁個方面,實際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爲規範。前人在解釋中貫徹大乘慈悲濟世和利生思想,將消極的不殺生、不偷盜等十項稱爲“止善”;而將積極做善事,說善語,作善想,例如:放生,布施,對非己之妻恭敬,對人說誠實語,說有利于彼此和睦的話,說和善的話,說樸實有意義的話,修不淨觀體認外在一切皆不淨不可貪求,以慈善忍讓之心待人,相信因果歸依正道增長智慧,皆稱爲“行善”。要求信衆以此來提高道德修養,濟世利民。

  可見,五戒、十善最富有道德意蘊,也可以說就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大乘菩薩之道——六度、四宏誓願、慈悲

  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基礎上成立的。以《般若經》爲代表的大乘經典講“諸法性空”,說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空幻無實的,然而“空”不意味著絕對的無,承認其“假相”存在,進而提出“色(按:相當于物質)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中道”或“不二”的觀察問題的方法。《大涅槃經》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成佛的內在依據),皆能成佛,與另一部主張一切人皆能成佛的《法華經》一樣,在理論上寓示的是對一切生命存在價值、特別是人在宇宙中崇高地位的尊重。般若空論和涅槃佛性論是構成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論基礎。從所闡揚的具有深奧的哲學思辨理論來分,大乘佛教先後有大乘般若中觀學派、法相唯識學派和瑜伽密教。

  大乘佛教在重視從宏觀上對自然世界、人生的哲學考察和論證的同時,在現實社會人生方面也提出比較積極的應對理論,此即以“大慈大悲”爲最高理念的菩薩之行或菩薩之道,主要體現在六度、菩薩誓願、慈悲喜舍、四攝以及在北傳佛教各國先後成立的佛教宗派的理論和實踐中。

  六度或稱六波羅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富有深厚的道德意蘊,與慈悲、五戒、十善等在內容上密切相通。布施,包括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是指從慈悲之心出發濟助人以財物,向衆生宣傳佛法,用寬慰的語言並采取可行的方法爲衆生解除苦厄和恐懼之心,使他們産生希望和信心。忍辱既包括生忍,也包括法忍。生忍是指在受到別人恭敬或供養時不産生傲慢和安逸之心,在遭遇別人誤解而受到“嗔罵打害”之辱時不生怨恨嗔恚之心。法忍是體認諸法性空,心不爲一切內外事物所動,不畏寒熱饑渴,不生嗔恚、憂愁、疑、淫欲、憍慢之心。(參考《大智度論》卷六及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門》)

  菩薩誓願,即四弘誓願,表達大乘信奉者應當爲之進取的宏大誓願,包括:“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或“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華經·藥草喻品》)。表明大乘菩薩不僅要終生學習無量佛法,終生修行以斷除煩惱,永遠朝著覺悟解脫的最高目標前進,而且要將普度衆生作爲畢生的要務。

  慈悲喜舍和大慈大悲。慈悲喜舍既是禅法,也是利益群生應有的四種心境,源于小乘的禅法四無量心,大乘以菩薩之道加以解釋,要求給衆生以安樂(慈),爲衆生解除苦難(悲),樂善好施(喜施財寶、喜),平等地對待一切衆生(舍),貫穿著平等博愛的精神,可以用來克製貪欲、嗔恚、惱害、嫉妒、歧視等心理。晉譯《華嚴經》卷六十說:“菩薩但爲教化救護衆生,從大慈悲來,滅衆生苦故。”何爲大慈大悲?《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菩薩以大慈大悲爲崇高理念,強調在現實社會爲衆生解除苦難,給予安樂,體現了大乘佛教以普度衆生爲宗旨的精神。菩薩之所以是菩薩,不中道涅槃,就是爲了實踐大慈大悲的精神,普救一切衆生。大乘佛教所說的普度衆生不僅是向衆生弘傳佛法,引導衆生達到解脫,也要求從物質生活方面救濟衆生,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大薩遮尼乾子經》卷八、《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仁王般若經》卷下及《法界次第初門》等)

  貫徹慈悲、和諧精神的四攝和六和敬

  四攝,也稱四攝事、四事攝法,源自小乘,是菩薩用以引導、教化和救濟衆生的方式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上面已解釋;愛語,是以巧妙方式和人們喜見樂聞的語言對人說法、開示或勸導,對做錯事者予以教誨,使之悔改;利行,是做“利他”之行,給人幫助、信心和歡樂;同事,做到與信徒和民衆同甘共苦。在這四攝當中貫徹著菩薩之道的大慈大悲的精神,特別是最後的同事(或同行、同利)最富有“菩薩行”的特色。(《菩薩地持經》卷叁、《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九)

  六和敬,簡稱六和,源自小乘,是佛教教團內部應遵循的組織原則,是一起修行者彼此之間應當努力做到的行爲規範。智顗《法界次第初門》中說:“外同他善,稱爲和;內自謙卑,稱爲敬。”蘊含著平等、寬厚、和諧、謙讓和互相尊重、恭敬、愛護的精神。北宋睦庵善卿所編禅宗辭書《祖庭事苑》卷五對“六和”作了如下介紹:身和共住(在生活上互相關懷照顧),口和無诤(在語言上彼此勸善止過),意和同事(在思想上互相尊重和敬),戒和同修(遵守共同的戒律一起修行)、見和同解(見解一致共同悟道),利和同均(平等地分配受用共同財物)。六和敬既是教團內部應遵循的原則,也可作爲大乘修行者與信徒、民衆相處當中應當努力做到的原則。

  可見,從佛教的整體上說,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在它們的基本教義和倫理、戒規與規範中皆蘊含著豐富的有助于促成人們身與心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思想。

  

《佛教義理如何诠釋和諧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