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世紀的佛教教育▪P2

  ..續本文上一頁國家的宗教教育事業的長遠的整體的高度,製定自己新世紀的佛教教育規劃,爲進一步發展帶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教育事業,培養愛國、愛教,德才兼備的新的佛教人才做出成績。

  叁、關于改進佛教院校佛學講授課程的建議

  中國佛教教育設立高級、中級和初級叁級院校的體製,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設置和做法。例如,在最高級的中國佛學院設有公共課(佛學基礎課、文史哲基礎課、外語課)、專業課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等,選拔優秀畢業生進修研究生課;中級佛學院,設立佛學基礎課、文化課及政治課等;初級佛學院設立佛學常識、儀軌念誦、叢林製度及文化基礎知識等課。筆者這裏僅就佛學課程提出進一步改進的建議,供諸位參考。

  (一)增設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和經典的課程

  在佛教發展史上,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說法和傳教活動,在現存《阿含經》中有比較集中真實的記載。《阿含經》由很多小經組成,一般每一部小經記述釋迦牟尼佛某次傳法的情形,說理層次分明,語言生動,反映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和與帶領弟子到處傳法的艱辛曆程。中國漢譯《阿含經》有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雖收經數量不同,但內容大體一致,與南傳佛教依據的基本經典《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大體相應,主要講述四谛、八正道、五蘊論、緣起論、善惡報應論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理論。在公元前後大乘佛教興起後,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皆被稱爲小乘。中國佛教諸宗的判教理論雖將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皆判爲小乘,認爲是佛陀爲根機淺的衆生說的,但仍認爲它們是佛法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徹底否定之意。原始佛教爲後來的各種教派提供了最基本的教義和理論的基礎。如果中國各級佛教院校在現有的佛學課程的基礎上增設或加強對《阿含經》、對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和理論的講授,至少有以下叁個方面的意義:

  1.有利于學僧加深對佛教創立和發展曆史全面的了解,並從佛陀與弟子遊曆各地向各階層民衆傳法的事例中得到啓示,增進對佛法本來所具有的“人間性”的認識;

  2.爲系統地掌握佛教知識,開展對佛教的深入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掌握原始佛教的知識將有利于今後開展與南傳佛教國家僧俗信衆的佛教文化交流。

  

  此外,還可以考慮增設兼收大小乘經律論最代表性的經典或選錄的“佛經選讀”、中國諸宗著述選錄的“中國佛教宗派典籍選講”的課程,可以與高級班開設的講授某些佛教經論、宗派著作的專題課程互爲補充。

  (二)引導學僧自主地獨立地學習佛法和各種專業知識

  在高級和中級佛教院校,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生動活潑地傳授知識,引導學僧自主地獨立地學習,提高寫作和講話表達的能力,增長實際才幹。

  1、可以布置學僧圍繞讀一部經書、著作、一篇文章寫讀書報告;

  2.可以先選定某一題目,或在每人撰寫讀書報告之後,舉行課堂討論,由學生自己主持,請全班學僧按照自己事先准備好的提綱或文章進行發表,彼此質詢討論;

  3.選擇建校日或某些節日組織佛學講演會或其他學科的講演會,也可根據條件舉辦講座邀請外單位學者前來講演;

  4.建議地區或鄰近地區的佛教院校定期或不定期地聯合舉辦佛教學術研討會,增加學僧彼此交流和共同提高的機會;

  5.積極創造條件與國內學術界舉辦佛學研討會,不僅有利于彼此進行學術交流,而且有利于佛教院校師生廣泛地接觸社會文化界學術界,廣交朋友,以利于推進“人間佛教”的建設,弘法利生事業的發展。

  其實,上述某些做法有的佛教院校已經實施,這裏提出來是希望進一步推廣和改進。

  (叁)進一步做好研究生培養的工作

  1992年的《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提出在中國佛學院設立研究生班,從高級佛學院畢業生中擇優錄取研究生。迄今已經培養22名研究生。在恢複不久的閩南佛學院,從1999年也開始正式設立研究生班。按照本人的理解,研究生班應培養具有系統的佛學知識,具有較高的佛學研究能力,在道德、學問、修持叁個方面皆表現優良的高級佛教人才,他們畢業後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勝任在寺院弘法或管理,在高級佛教院校授課,並且能夠獨立地進行佛學研究。他們應當達到相當于普通高等學校碩士學位的水平。

  對于今後的佛學研究生培養工作,這裏提出以下想法,希望與諸位討論,並請有關領導部門和人士參考。

  1.開始階段應注意穩妥發展,根據師資和高級佛教院校畢業生的實際情況,控製研究生的數量,做到甯少勿濫,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從高級佛教院校選拔的研究生一定要真正達到大學畢業生的水平,在佛學和必須具備的文史哲知識方面有較系統深厚的積累,品質優良,身體健康,能夠勝任叁年研究生的課程傳授,能夠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大量閱讀、寫作的作業,最後寫出畢業論文並通過答辯。

  2.引導研究生不斷拓寬知識領域,養成關心國內外佛教形勢和佛學發展趨勢的習慣。佛教院校的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叁年間主攻的方向之後,不僅應當深入地學習佛教專門知識,而且應當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專業要求,努力學習宗教學原理、中外曆史、哲學思想史等文史哲知識,通曉一門或兩門外語,掌握熟練的電腦使用技術,還應當通過閱讀中外報刊、書籍了解中外佛教界的形勢和佛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這樣才能開闊眼界,提高綜合知識水平,增長能夠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在以後的佛教研究中做出與國內外學術界接軌的成果。

  3.在研究生選擇專業主攻方向時,應當根據需要和學生的實際特長,有意識地安排一定數量的學僧著重學習和研究日本佛教、韓國佛教、越南佛教和南傳佛教的課題。圍繞這些課題,引導他們加強對這些國家的佛教以及曆史文化、語言的學習。目前這方面的人才似乎太少了,不足以適應中國佛教界與國際佛教界開展多方面多層次交流的需要。

  4.在培養佛教院校研究生的師資方面,《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指出:“建立一支足夠數量、合格而穩定的師資隊伍,是辦好佛教教育的關鍵。”爲擴大師資來源,提高教育水平,提出了若幹切實可行的措施。其中一項措施是:“聘請教內外專家學者、教師和其他適合在佛教院校任教的人士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現在國內的佛教院校屬于宗教團體自辦的學校,在經營方面具有較大的選擇性和靈活性。例如,不僅可以聘請在職的國立大學的研究佛學的教授兼任培養研究生的導師,或兼任一般班級講課的教員,也可以吸收從國立大專院校退休的教師到學校擔任講授文史哲課程的教師。同時,在開設外語課程時可以聘請大學教員、研究生或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擔任兼職教師。

  當然,爲了辦好佛教院校,辦好研究生班,必須加大必要的資金、人力和物資的投入,以便提供較好的教學、圖書和學習的環境,並且不斷改善師生的生活條件。關于這方面,相信隨著全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佛教事業的振興,各級有關領導的重視和規劃,今後會有較大的改進。

  (四)創造條件,建立佛教大學

  中國在今後能不能建立具有一定規模、較高水平的佛教大學?我作爲一個在社會科學研究部門從事佛教研究的學者,對此抱有強烈的關心。誰都理解,只有具有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培養較高水平的學生;只有具有受過良好教育,具備較高的佛學素養和多方面的綜合知識的僧人,才能更好地從事弘法、寺院管理工作,在協助政府貫徹宗教政策,教育信徒遵紀守法,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從而在社會上産生良好的影響;只有具有較高的學識,才能理解和研究現在提倡的“人間佛教”具有什麼內涵,什麼意義,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曆史性實踐;只有具備高深的學問、能夠從事獨立的佛學研究,取得爲國內外學術界承認的業績的僧人,才能勝任國際佛教界和學術界日益頻繁的佛教文化交流,做到不辱使命,爲中國佛教界,爲中國人民爭得榮譽。因此,創辦比現在高級佛教院校更高一級的佛教大學乃至包括佛教學科和其他人文學科在內的綜合性佛教大學的必要性是存在的。

  衆所周知,目前尚不存在創辦佛教大學的環境和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就無所作爲了呢?本人認爲並非如此。我們可以將已有的中國佛教院和其他的佛教院校辦得更好,造就更多的優秀的佛教人才、學者、教師,在整理佛教文獻、文物和研究佛教曆史、教義理論等方面做出令世人矚目的更大成績,積累更多的辦學經驗,並且在社會環境和物資方面進行必要的准備。這樣,一旦具備創辦佛教大學的條件時,就可以從容地比較迅速地著手建校,並完成保障佛教大學正常運營的各項配套工程,迎接佛教大學的誕生。

  以上的想法和建議如有欠當和脫離實際之處,敬請諸位提出指正。

  

《新世紀的佛教教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