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大師傳》及其在中國禅宗史上的意義
楊曾文
《曹溪大師傳》,也稱《曹溪大師別傳》,記述中國禅宗南宗創始人惠能生平事迹和禅法語錄,是編撰于8世紀的唐朝禅宗史書之一,久已在中國遺失。然而日本長期保存9世紀日本天臺宗創始人最澄來唐求法期間抄錄的此傳的寫本,18世紀曾刊印,在20世紀初刊印《續藏經》收載此書後,開始受到世人廣泛的關注,並逐漸被更多學者利用和研究。
筆者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對此書作概要介紹和評述,希望今後中國學者在考察和研究禅宗早期曆史中能結合《六祖壇經》對此書充分參考利用,並展開進一步研究。
一、《六祖壇經》和《曹溪大師傳》
唐代禅宗成立之後曾産生多種記述禅宗代表人物、事迹和禅法的史書,然而在後來遺失很多,長期來主要借助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等五部燈史和普濟《五燈會元》的記載來了解和研究中國禅宗形成和發展的曆史,至于記述早期禅宗曆史的《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曆代法寶記》、《祖堂集》和《寶林傳》(現僅保存有殘本)等具有寶貴史料價值的史書曾長期從社會上消失,只是到上世紀二叁十年代以後才從敦煌遺書中和韓國相繼被發現,經過中外學者的整理和研究爲世人了解和使用。至于早已遺失而至今仍未被發現的史書,例如《聖胄集》、《續寶林傳》等,恐怕仍有相當數量。
惠能(638-713),唐代以後多寫爲慧能,是後來成爲中國禅宗正統的南宗的創始人。記述他生平事迹和語錄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爲“經”文獻。然而在禅宗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六祖壇經》也形成多種章節、形式不同的本子。自明代以後中國最通行的是屬于北宋雲門宗契嵩禅師改編本《六祖壇經》系統的元代宗寶本《壇經》和所謂《曹溪原本六祖壇經》,其他則全部遺失。幸而進入20世紀二十年代以後,從敦煌文獻中發現唐本《六祖壇經》,因在敦煌遺書中發現被稱爲《敦煌本六祖壇經》。現保存完整的有舊本與新本兩種,皆已整理出版。此外,上世紀叁十年代從日本陸續發現屬于10世紀宋代惠昕改編本《壇經》的幾種不同的刊本。屬于惠昕本系統的刊本按發現地命名,包括名古屋真福寺本、石川縣大乘寺本、京都興聖寺本等。這爲考察和研究惠能的事迹、禅法和中國禅宗發展史提供了新的資料,並通過這一研究促進了對中國禅宗曆史、文獻和中國文化史的研究。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對《曹溪大師傳》發生前所未有的興趣。從內容來看,《曹溪大師傳》與諸本《六祖壇經》一樣是記述惠能的生平和禅法語錄的文獻,從某種意義上說,說《曹溪大師傳》是另一種《六祖壇經》也不爲過。
中國學者中最早對《曹溪大師傳》進行研究的是胡適。1930年他寫了《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載《胡適文存第四集》),根據自己對《續藏經》中《曹溪大師別傳》考察的結果,對《曹溪大師別傳》的來源、著作年代及主要內容作了介紹。胡適認爲,《曹溪大師別傳》的最大價值就是可以用來考證北宋契嵩曾將此作爲《壇經》的“曹溪古本”,利用其中的資料對“壇經古本”(指敦煌本《壇經》)作了較大的改編增補,將傳中許多內容加到了《壇經》之中,不僅明藏本《壇經》屬于契嵩改編的《壇經》,就是元代宗寶本《壇經》也是源自契嵩改編本《壇經》。明藏本《壇經》比敦煌本多出百分之四十的內容中,有相當部分取自《曹溪大師別傳》。對此,他摘引相關內容作了說明:
今依明藏本的次第,列表如下:
一、行由第一:自“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以下至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惠能說風幡不動是心動,以至印宗爲惠能剃發,惠能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此大大段,約四百余字,敦煌本沒有,是采自《曹溪大師別傳》的。
二、機緣第七:劉志略及其姑無盡藏一段,敦煌本無,出于《別傳》。
又智隍一段,約叁百五十字,也出于《別傳》的隍禅師一段,但改隍爲智隍,改大榮爲玄策而已。
叁、頓漸第八:神會一條,其中有一段,“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約六十字,也出于《別傳》。
四、宣诏第九:全章出于《別傳》,約六百多字,敦煌本無。但此刪改最多,因爲《別傳》原文出于一個陋僧之手,謬誤百出,如說“神龍元年(七○叁)高宗大帝敕曰”,不知高宗此時已死了二十二年了!此等處契嵩皆改正,高宗诏改爲“則天中宗诏”,诏文也完全改作。此诏今收在《全唐文》(卷十七),即是契嵩改本,若與《別傳》中的原文對勘,便知此是僞造的诏書。
五、付囑第十:七十年後東來二菩薩的懸記,出于《別傳》,說詳上文。
又《別傳》有“曹溪大師頭頸先以鐵鍱封裹,全身膠漆”一語,契嵩采入《壇經》。敦煌本無。
又此章末總敘慧能一生,“二十四傳衣,叁十九祝發,說法利生叁十七載”,也是根據《別傳》,而稍有修正。
《別傳》記慧能一生的大事如下:
叁十四歲,到黃梅山弘忍處得法傳衣。
叁十四至叁十九,在廣州四會、懷集兩縣界避難,凡五年。
叁十九歲,遇印宗法師,始剃發開法。但下文又說開法受戒時“年登四十”。
七十六歲死,開法度人叁十六年。
契嵩改叁十四傳衣爲“二十四傳衣”,大概是根據王維的碑文中“懷寶迷邦,銷聲異域,……如此積十六載”,之文。又改說法叁十六年爲叁十七年,則因叁十九至七十六,應是叁十七年。
以上所記,可以說明《曹溪大師別傳》和《壇經》明藏本的關系。我曾細細校勘《壇經》各本,試作一圖,略表《壇經》的演變史:
《壇經》古本──┐ 宋至和叁年(1056) 元至元辛卯(1291)
(敦煌寫本) ├—契嵩叁卷本——─宗寶增改本│──—明藏本
《曹溪大師別傳》┘
然而胡適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曹溪大師別傳》是唐建中二年(781)“江東或浙中的一個和尚”、“一個無識陋僧妄作的一部僞書,其書本身毫無曆史價值,而有許多荒謬的錯誤。”書中對惠能一生的記述,“大體用王維的《能禅師碑》”。
日本學者利用和研究《曹溪大師傳》比中國學者早。近代早期著名佛教學者忽滑谷快天(1867-1934)在其《禅學思想史》(中國禅部分)第二編第十一章〈六祖慧能及其宗風〉中對慧能生平事迹的介紹中,將《曹溪大師傳》作爲依據的重資料之一,說:“對校《曹溪大師別傳》、《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六祖法寶壇經》四書而檢慧能傳,相互非無出入,大體則相一致。”是充分承認《曹溪大師傳》的史料價值的。因爲《曹溪大師傳》中所紀的不少帝號年代有明顯的錯誤,所以忽滑谷快天也指出“《別傳》之紀年杜撰太甚”,一一給予糾正。當時尚未發現敦煌本《壇經》,所以忽滑谷快天利用的《壇經》是元代宗寶改編的《六祖法寶壇經》。
日本著名禅宗文獻研究學者柳田聖山在其《初期禅宗史書的研究》第四章《祖師禅燈史的發展》的第二節、第叁節中以《〈曹溪大師別傳〉的出現》的標題對《曹溪大師別傳》作了詳細的論述,從此傳的名稱、內容結構、成立及存在的種種問題,作了比較周詳的考察和論證,指出此傳在撰寫過程中受到廣州光孝寺所存唐代法才《瘗發塔記》、王維《六祖能禅師碑銘》和《神會語錄》的影響,然而在不少問題上有發展。然而他表示,對于《曹溪大師別傳》中的種種史實的真僞還不好確定。《曹溪大師別傳》中對作爲“祖師禅之祖”的慧能形象所作的最出色的描繪,是“安史之亂之後所展開的新佛教動向的如實反映”。
此外的著作,有松本文叁郎《關于〈關于曹溪大師別傳〉》、內藤湖南《唐鈔〈曹溪大師傳〉》、花井正雄《〈曹溪大師別傳〉解說》、宇井伯壽《第二禅宗史研究》第二章第一節、陸川堆雲《六祖慧能大師》第四章第一節《關于〈曹溪大師別傳〉》等。
然而日本在研究慧能傳記、《六祖壇經》和《曹溪大師傳》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駒澤大學禅宗史研究會編著、東京大修館1978年出版的《慧能研究》。此書卷首全文刊載長期珍藏于日本天臺宗大本山比睿山延曆寺、現收藏于奈良國立博物館的由最澄從唐帶回的《曹溪大師傳》(稱比睿山本)的影印本,正文第一章就是《〈曹溪大師傳〉的研究》。
此章第一節《關于曹溪大師傳》,對此傳的來源、日本現存不同寫本或版本——睿山寫本、江戶時代無著道忠(1653-1744)抄寫本、1762年京都興聖寺刊本、《續藏經》本分別作詳細介紹。在對《曹溪大師傳》與其他慧能傳記(包括久佚者)的介紹中,認爲此傳的出現與禅宗南宗的迅速興盛,南宗有意“顯彰”六祖慧能的事迹和禅法有密切關系,最後強調本傳論證佛性思想、心性論、坐禅觀獨具特色,對後世禅宗有重大影響。
第二節《校訂訓注 曹溪大師傳》,以比睿山本爲底本,以無著道忠1734年抄寫本、京都興聖寺1762年刊本、1911年刊印《續藏經》的收載本爲校本,將傳記全文進行校訂,然後加以分段、標點並譯爲日文,最後加上詳細注釋。這爲讀者閱讀和利用《曹溪大師傳》提供很大的方便。
《慧能研究》對《曹溪大師傳》的題解和校訂、注釋,可以說是對以往日本研究此傳的總結性成果。
二、《曹溪大師傳》題目、著作年代和內容特色
《曹溪大師傳》雖是唐朝禅僧所作,然而在中國早已湮沒無聞,流傳至今的只有日本求法僧最澄從唐帶到日本的寫本和源自這一寫本的手抄本及刊印本。現根據《曹溪大師傳》的內容和參考日本學者相關研究成果,對此略作介紹。
1、原傳題目和內容
本傳的題目原來不是《曹溪大師傳》,而是很長的《唐韶州曹溪寶林山國甯寺六祖惠能大師傳法宗旨,並高宗(按:據正文相關年號,應爲中宗)大帝敕…
《《曹溪大師傳》及其在中國禅宗史上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