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觀那個,哦!原來是有一個心,那麼一直觀、一直觀,從粗的心、生滅的心一直觀到不生不滅的心。所以,禅淨雙修如果是禅宗的人,他是把佛號當作一個前方便而已,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他是念佛把心帶出來,然後心出來的時候,觀那個心,觀進去。那麼如果淨土宗就不是了,淨土宗呢,我們講淨土宗的所觀境是彌陀的功德,他跟彌陀的功德是皈依的。但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诶?有煩惱出現,有挂礙,這個時候用禅宗的般若,觀察它是如夢如幻的,我們就可以從煩惱那邊通過去。所以,淨土宗的禅淨雙修是以淨土爲主來攝禅宗,它的所觀境是佛號,是佛的功德!所以說是禅淨雙修,看是以誰爲主?這個意思大家懂嗎?就這個意思。禅宗的人他也說禅淨雙修,但是他主要是參禅,那麼淨土宗他在禅淨雙修的時候,他是以佛號爲皈依境,那麼以這個般若的法門來幫助他破障。諸位要知道,中國的祖師禅,那個“禅”不是禅定,那個是般若,那是般若波羅蜜。
諸位對今天的課程有沒有問題,就是這個止觀的體性,還有念佛的方法?
這個止觀啊,它等于是把一些佛法的道理,把它輸送到我們的心中來。這跟我們去做慈善事業不同。比如說我今天有這個法會,我來這邊擦擦地板、做做義工,做完義工以後,你的心情跟這個做之前是完全一樣的,當然你的生命當中做了一個善業。我們剛開始應該這樣子沒錯啦,一開始先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但是當我們對生命的要求更高了一點,我們想要去改變我們的生命的時候,想要改造我們一些顛倒的思想的時候,那這個止觀就非做不可。因爲佛陀不能把智慧灌到你的心中啊!佛陀是把法義宣說出來,那你要靠止觀來消化,要透過止觀啊,把文字的佛法轉成你心中的佛法。
那麼剛開始你修止觀呢,你一定會很困難。因爲你會發覺佛陀所說的話,幾乎跟我們過去的思考都是相沖突的。我們願意這樣做,佛陀說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認爲生命是常,我們不認爲會死亡,佛陀告訴我們生命是無常的。所以你剛開始在修止觀的時候,你心中的無明會抗拒真理。但這就是你要堅持下去的。你不斷地給自己做心理建設:佛陀是這樣子講的。其實這個我們的內心啊,你要不斷地告訴自己一件事情,講久了它就相信,不管是對的、錯的。所以這個止觀啊,它的困難就是說,你剛開始內心當中會有一些沖擊,你原來的思想跟佛法的思想會有一點沖擊,但是你要相信真理一定能夠戰勝邪惡。問題是你真理的力量要強,你要堅持下去,那麼乃至于你在某一支香當中啊,突然間地相應,那你跟你平常做慈善事業,那就不一樣。你能夠對一個道理真真正正地有種感受理解,然後你開始重新思考你未來的生命要怎麼走。很多東西你覺得應該做的,覺得是這個時候不重要了。這個時候你對生命開始重新規劃。那個時候我要恭喜你了,你的生命是脫胎換骨了!佛法對你的影響,已經不再是給你一些人天的果報,那是一種解脫的力量出現。當然這東西是你自己要去努力。就是這樣子。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來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好!南無阿彌陀佛!
第叁卷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第七面,甲叁、正示念佛止觀方法。
那麼我們身爲一個佛陀的弟子,我們在修學佛法的內涵,主要有兩個重要的次第。第一個次第呢,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我們剛開始皈依在叁寶的座下,就是對因果輪回的道理生起了信心,那麼我們相信有來生的生命,而來生的生命是由今生的業力來決定的,所以我們透過對業果的信心,我們剛開始應該要使令自己的身口惡業來斷除罪業、來增長善業。這個是我們剛開始的一個修行內涵,就是會注意自己的業力的問題。那麼當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行爲業力的時候,我們的罪業就會慢慢地減少、善業慢慢地增加,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感到安樂的果報也慢慢地出現,自己會覺得比以前更快樂。但是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們當然不會就在這個地方得少爲足,我們應該再進步。那麼在從業果上的修學當中,我們應該進步啊,到自淨其意。就是我們不但只是注意到自己的行爲更開始去注意心地的法門。也就是說,我們開始從輪回的觀察,我們覺得在輪回當中,成就一個安樂的果報雖然是甜美啦,但是畢竟是無常,還不是我們真實的皈依處,所以我們開始去尋求更圓滿的出世的解脫。因爲雖然我們今生造了善業,在叁界得一個安樂的果報,但是,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快樂還是給我們一種不安全感。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去修學種種的止觀的法門來對治內心的顛倒,那麼開始追求一種出世的解脫。當然這就是所謂的聖道。那麼,今天我們所介紹的止觀,也就是一種如何地來把我們一種無始劫來我們所熏習而成的一種錯誤的、顛倒的思想加以修正。那麼止觀呢,簡單地講,就是在修正我們的思想,如此而已。
那麼在整個止觀的內涵當中,在佛法的傳承有叁個主題。第一個呢,止觀的主題是在觀照我們的衆生法界。一般來說,小乘的學者或者講南傳佛教,他們修止觀的內涵就是觀照我們現前的五蘊的身心世界。就是你現在得一個果報體,可能是男人的果報,或者你是女人的果報,你不要向外追求,你所觀的境界就是你現在的生命的果報、色身跟內心的活動。當然,在觀察身心世界的時候,你就會發覺你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缺陷,包括:不淨、苦、無常、無我。那麼在一個以五蘊身心爲所觀境的心情,它的一種觀照是一種厭離的,是一種否定的心態。我們看南傳佛教的一種觀照五蘊身心世界的不淨、苦、無常、無我,那麼他對生命體是抱著一種否定的方式、厭離的方式,他對生命沒有其它的希望,像小乘的學者修叁叁昧——空、無相、無願。他把叁界的果報體消滅以後,他不再有任何的期待。所以當他把身心世界消滅以後呢,他就進入到一種偏空的、沒有生命現象的一種偏空涅槃的境界去。當然這是他的選擇。好,就是說,我們在修止觀的第一個主題,是以一種衆生的五蘊,這種雜染相、苦惱相爲所觀境。
那麼第二個主題,就是以佛法界爲所觀境。那麼這個佛法界,當然,諸佛菩薩經過長時間的積功累德,他的身心世界是萬德莊嚴的境界。那麼當我們是以這個所謂的佛菩薩爲所觀境的時候呢,那個心情與跟衆生法界就不同,那是一種皈依的心情,贊歎的心情,好樂的心情!就是,我要跟你一樣!就是你能夠成就,我現在暫時做不到,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跟你一樣。所以他這種是一種本尊相應的心情,以一種諸佛菩薩的功德當作自己一種未來生命的目標。那麼當然,這樣的心情是好樂的。那麼就是在修止觀的第二個主題,我們也可以選擇以佛法界爲所觀境。
那麼第叁個主題呢,就是以我們的心,心法爲所觀境。基本上天臺宗、唯識宗啊,他的觀照,他不觀衆生法界的雜染,也不觀佛法界的清淨,他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就是你當下那個能夠明了分別的心性。那麼當然,觀心的重點,一言以蔽之就是返妄歸真,正念真如。那麼我們平常沒有在修止觀的心啊,它的方向是向外攀緣的,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例外的,我們的心是向外去觀照、向外去追求的。那麼觀心的人他不是!他是把這個方向扭轉,回光返照我這念明了的心。當然他的觀照是非常地深入的,正念真如,就是觀察到我們的因緣所生的善的功能跟邪惡的功能,把這些因緣所生法剝開以後,他直接觀照到內心深處的一種不生不滅的清淨心,禅宗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把我們生命最初的原點觀照出來。那麼當然,內心當中進入到那種境界的時候,那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那種整個對立的概念都消失了,沒有所謂的“生起來,消失了”,沒有所謂的“汙垢”跟“清淨”;沒有所謂的“增加”、“減少”這種對立的概念。那麼那個時候呢,佛法安立一個名字,叫一真法界,就是它是一種絕待的生命的狀態,那麼佛法安立一個名字叫真如或者講自性清淨心。那麼當然,在這種絕待的狀態,也沒有所謂的雜染法,也不可得,清淨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所以禅宗說那個時候是沒有說話余地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那麼站在一個淨土宗的角度,在這整個叁種止觀的主題當中,我們所偏重的是第二個主題,就是以阿彌陀佛的功德來當我們止觀的一個修學的處所,一個所觀境。當然,因爲身爲淨土的一個最大的目標就是求生淨土!雖然念佛,也可以消業障、也可以身體健康、也可以讓我們今生當中得到很多很多的安樂,但是都不是我們的重點,那個是一個枝末。我們永遠要知道一個觀念,修習淨土的根本的目標,就是求生淨土,離開叁界。因爲叁界你再怎麼弄,…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