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大部經論,宛如前世學過一般。後來他移到龍潭的下院居住,一心修持淨土法門,經過了叁十年如一日。
康熙六十一年春天,他生了一場小疾,知道自己的緣快要盡了,把寺院裏的事情交待徒衆後,專心念佛。
到了叁月四日早晨,他命令弟子准備香湯沐浴,集合大衆念佛數百聲,甯靜地逝世。享年四十八歲,僧臘叁十一年。
火化時,火光宛如五彩雲霞,散布四周的山林。(南山宗統)
第五十五章 老學有成
七十念佛 見蓮盈空
預知時至 合掌坐逝
清朝的華漢槎,字以傅,是蘇州人。
他七十多歲時,才遇到善知識蔣文勳居士,告訴他念佛法門,他聽了以後,信心笃實,並且皈依了叁寶。
有一天,他拜佛時,看見蓮華遍滿虛空,從此以後,念佛更虔誠。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十九日夜晚,他念佛念到半夜,仍然聲不絕口。有人問他,他回答:“我快要去西方了!”
翌日早晨,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想要去蔣文勳居士家裏,向他告辭,因爲下雨而沒有出去。
旁人以爲他沒什麼病,不介意他。不久,走進一看,發現他盤腿端坐,合掌逝世了。
(淨土聖賢錄下冊續篇第八十叁頁)
第五十六章 作務念佛
風塵女郎 念佛生西
民國時代有一位青樓女子(古時候把有文才的妓女叫做“校書”),她的真實姓名不詳。
剛一過了十五歲,她忽然覺悟要潔身自愛,皈依佛法,專心淨土法門。所以,她就摒棄鉛華,在上海虹口,租了一間房子,奉養母親。自己則誠心念佛,朝夕無間。
她平時喜歡請佛像,禮拜供養。所以把屋裏布置得非常莊嚴,宛如清淨的精舍。
她先前做妓女時,有一些積蓄,曾經托廣東東部一位姓梁的先生爲她保存。
民國十叁年二月初,她交代幫傭的老婦人請梁先生來。梁先生來了以後,她就告訴梁先生說:“我修行不久,幸運得到解脫,某某日我就要往生西方了!那筆存款做爲我母親的養老費用,以及自己的喪葬費、打齋、拜忏、幫助各種善舉……每一項費用多少錢,請你幫我分別辦理!”
梁先生回答:“你這麼年輕,怎麼突然提到這些事呢?”
那位妓女默然不語,于是梁先生就回去了。
等到預約的那一天,那位幫傭的婦人果然來了,看見她已經往生,就把消息告訴梁先生。
梁先生聽了感慨萬分,急忙趕來辦理喪事,並且依照她的遺言分配存款。(近代往生傳)
評語:生爲女人,業障已經很重了。墮落風塵,業障更重。但是業海茫茫,回頭是岸。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例如那位妓女,在青春時便能有所省悟,放棄淫穢的生活,努力修行淨土。沒有幾年,便能如願以償,預知逝世的時間,直接往生極樂淨土。可見淨土法門,人人都能夠修行,有願者畢竟能夠成就。
佛性本來清淨,染而不黑,所以龍舒淨土文也勸風塵女郎念佛。像這位妓女就是肯舍穢求淨。妓女尚且能夠念佛往生,其他的人更應當奮發精進。但願世人,能對淨土法門産生正確的信心,千萬不要懷疑或毀謗!
(淨土聖賢錄下冊第一百四十叁頁)
“從古娼人到處家,不惟戀酒更迷花。勸君念佛除貪妨,從此回心息怨嗟。水滿金渠清似鏡,蓮開玉沼大如車。終當脫體爲男子,萬劫無令一念差。”(西齋淨土詩卷二)
淨土的見證 陳柏達居士 著
第六部分:萬法歸淨
第五十七章 潛修專念
身心放下 百事不管
清朝有一位百不管老太婆,不知道她姓什麼,只曉得她是杭州人。
她曾經請教“孝慈庵”的道源和尚:“修什麼法門,一生決定脫離苦海?”
道源和尚回答:“沒有比得上念佛了!然而,念佛不難,而難在持久;持久不難,而難在一心。你如果能夠不管一切俗事,專心持名念佛,以至誠心發願往生,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就查以脫離苦海了!”
老婆婆欣然拜謝。她回家後,馬上將家事委托媳婦,開辟了一間淨室供奉佛像,並在裏面修持。
過了一年多,她以來問道源和尚:“自從接受您的開示後,我舍棄家務,專心念佛。弟子認爲已可以持久而不懈怠,但是卻苦于無法一心,我想要一心太難了,請您再教導我!”
道源和尚說:“你雖然抛卻家務,可是對于兒孫和眷屬,卻仍然還有挂念。這個愛根不拔,怎麼成就一心呢?你現在先拔去愛根,放下一切,然後才能得到一心!”
老婆婆感歎地說:“師父所說的話很有道理!我雖然不管身,卻不能不管心。從此以後,我當真要做一個百不管的人了!”
于是,她更加精進,愛心一動,她就立即默念“百不管”這叁個字,愛念自然消除。有人問她家事,她也是以“百不管”這叁個字來拒絕他們。因此“百不管”的大名就傳播在親友和鄉裏間。
這樣又經過了一年之久,有一天,她來到“孝慈庵”,拜謝道源和尚說:“師父沒有欺騙我,弟子過不了幾天就要去西方了!”
數日後,她無疾而終。這時候正是清仁宗嘉慶初年。(染香集)
第五十八章 逆境好修
丈夫早逝 妯娌欺淩
子大不肖 媳婦凶悍
頓覺癡夢 出家念佛
焰發青蓮 異香四散
印心尼師,是劉仲華居士的胞姊。
十七歲時,她嫁給費觀察的次子,過了叁年,生了女兒慧修,而丈夫病逝,于是他就嗣養幼侄爲子,守節撫孤。公婆以爲她克夫不吉祥,所以非常厭惡她,加上妯娌小姑,又時常欺侮淩辱她,她含辛茹苦,忍受而沒有怨言。
沒想到辛辛苦苦養大的兒子,居然不肖。媳婦更凶悍,只要她稍加教訓或責備,媳婦就怒目反辱。
她很感歎地說:“有這種兒子,不如沒有。我本來沒有兒子,而一定要以別人的兒子爲自己的兒子,豈不是自尋煩惱?”
在心灰意冷,希望破滅時,她愚癡地夢突然醒了。于是她毅然攜帶女兒慧修,和婢女福修,一齊到圓覺庵,剃發出家,哀求忏悔,了脫生死,當時她正好叁十五歲。
翌年春天,她受具足戒後,即發願閉關,研究法華、楞嚴和圓覺經。不久,她又率慧修和福修師,朝四大名山,到杭州禮拜蓮池大師塔。回來後,即開始誦讀淨土經典,晝夜念佛,專心歸向淨土。
清宣統二年,她的師父圓寂,命令她繼任住持。她即勸庵中五位帶發修行的在家人全部剃度出家。規定除了早晚課誦以外,每天一定集合大衆念佛叁次。每次兩炷香。每年另打佛七十四次。每天念佛長達十四炷香。
由于她性情仁慈公正,以恩惠對待人,以道德感化人,所以隨緣度化了許多人出家。而她自己修行,每天念誦七卷阿彌陀佛經,兩百二十遍往生咒,一萬聲佛號。數十年來,雖然生病,功課也絲毫沒有減少活白天有事,她就在深夜把功課補足。
她五十歲以後,每年一定要楚足叁次,每次七天,每天只吃一餐飯,整晚不倒單,不放參,每天日夜禮拜作觀,精進用功,求生淨土,而且把所有功德回向衆生,同登極樂世界。
民國二十四年正月初,她忽然寫信給皈依弟子薛智修和汪培修,說:“老衲即將去西方,你們從前的話,如果出于至誠,可以速來庵中剃發出家,以了結這段因緣,再遲就來不及了!”即在元宵節前爲她們剃發爲尼,並親筆寫了兩封信通知他們家眷。
十六日,她靜坐念佛,不說一句話。十七日沐浴完畢,命令弟子爲她剃發。樂修師說:“您前日才剃,好象可以稍晚幾天再剃!”
她回答:“我將要見佛,怎可不剃呢?再遲幾天,我已經在西方了!”
剃完頭發,她就披袈裟,登大殿禮佛。回到靜室後,她就集合徒衆,對她們說:“你們得到人身、聽聞佛法已經非常幸運,能夠剃度出家做佛子,更是幸運,這實在是很難遇到的因緣,西方就在目前,希望你們一定要時時警策,嚴守戒規,力求精進,西方就在目前,希望你們大家勤于修行,不要懈怠!”
說完,她大聲念佛,尼衆們也隨她念。到了翌日早晨,弟子端稀飯請她吃早餐,她搖搖頭,仍默念佛號。到了晚上十點半,她含笑逝世,享年七十六歲,僧臘四十一年。
火化時,火焰現出青色的蓮華,奇異的香氣四處散溢。(佛學半用刊第一○二期)
第五十九章 正助合修
隨喜布施 回向西方
民國時代有一位張伯祥先生,在青島市開設祥瑞行印刷廠、青濟橡膠廠,由于設備完善,生意蒸蒸日上,家財萬貫。
晚年,因爲時局影響而受刺激,潛心學佛。有一次,他跟湛山寺的住持倓虛法師,因爲談論佛法非常契機,信心更加堅強,立即捐了叁萬元來建天王殿,並且捐資雕塑大殿的佛像。在東院建女居士念佛堂,交給妻妾張能靜居士清修念佛。自己住在男居士念佛堂,念佛靜養。時常穿僧衣,倓虛和尚爲他解說沙彌戒。
他捐了一萬八千元買印刷機,又捐了許多紙,在藏經樓下面,成立印經處,專印佛經。
他又捐出一棟市區內的房屋,橡膠廠股票一份,補助佛教學校經費。
後來,他常在病中,民國叁十二年病危時,他自知命終的時間,訂製了一個坐龛,請許多出家師父助念,他也在助念聲中,念佛坐化。
他逝世後,家人按照僧製把他的遺骨葬在普通塔院,並且念佛四十九天,回向往生西方。
(影塵回憶錄下冊第一叁六頁)
第六十章 顯密兼修
淨密雙修 安詳笑逝
丁母姚女士是丁桂樵和丁桂岑兩位居士的母親。
她心地慈祥,生活勤儉,每天念佛,兼持六字大明咒,從未間斷。
民國二十叁年,她預先吩咐兩位兒子說:“現在國家動蕩不安,我的後事,不宜過分鋪張,學佛的家庭特別要避免浮華鋪張,不用分訃開奠了。”
次年二月初,她生了一點小毛病。七日夜晚,中西醫都說她的脈相很好,絲毫沒有衰敗的徵兆。
八日上午八點鍾,她仍然索飲粥湯,交待在校就讀的孫子,請假不要去學校。不久,她立即誦念佛號,態度非常安詳,神志清爽,過了一會兒,她忽然微笑逝世,享年八十一歲。逝世後,全身冰冷,只有頭頂特…
《淨土的見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