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白話(叁)

  《大乘起信論》白話(叁)

  (七)真如自體之體相用叁大

  “還有,所謂的真如自體和自相,是指從一切凡夫,以及聲聞、緣覺,直到菩薩、諸佛,都共同具有的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就是真如一心。它在聖位不會增加,在凡夫不會減少;不是過去所産生的,以後永遠也不會消滅;是究竟恒常而不變異的。它從無始以來,在真如自性當中本來就圓滿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說:

  真如自體具有廣大無邊的智慧光明(法身周遍,本有光明)的緣故;

  能夠遍照法界(照一切義理,遍一切事物)的緣故;

  能夠真實地認識明了一切(圓滿覺心普照一切,遠離虛妄的對待分別)的緣故;

  真如自性就是本來清淨心(自性遠離一切無明、迷惑、汙染等等)的緣故;

  具有常(從過去到未來,沒有變異)、樂(于一切境界得自在)、我(經曆一切生死變動,而如如不動)、淨(經曆九法界一切境界,而不會汙染)四德的緣故;

  具有清涼(永離煩惱燥熱)、不變(念頭雖然有生滅,而真如心體不會變化)、自在(一切業力無法束縛)等功德的緣故。

  因爲真如自體,圓滿具備這些超越恒河沙數量的,不會離開真如自體的,從未有過間斷的,平等一味的,不可思議的佛法功德的緣故;乃至于圓滿具備,沒有任何欠缺的緣故;所以叫做如來藏,也叫做如來法身。”

  問:“前文曾經說過,真如之體究竟平等,遠離一切相(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等等)。爲什麼又說真如自體有這樣多的功德呢?”

  答:“真如自體雖然確實具有這樣的種種功德,但其本質並沒有體和相的差別。而是等同一味,只是唯一的真如而已。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真如自體本來就沒有分別,遠離一切分別心和分別相,所以是平等無二的。”

  “那麼,又因爲什麼道理,而可以說有這樣多的功德差別相呢?因爲依賴于無明業識所發起的生滅念當中,有無量染法差別的緣故;轉染爲淨以後,方便對應地說,有無量的功德差別之相。”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爲一切染法和淨法本來就是一心而已。在真如自體當中,本來沒有念頭和境界,因爲忽然不明了純是真如一心,所以有了妄心。因爲不覺一法界的緣故,心動而起念,顯現出了種種境界,所以叫做無明。與此相反,心性本來如如不動,不曾起念,就是所謂的大智慧光明功德的緣故。如果心動而有了念頭,生起了能見相,同時也就會有不見之相(不見真如平等之妙性)了;相反,心性本來遠離能見所見,純是一心明了,就是遍照法界之功德的緣故。如果心有了動念,雖然好像有了認識和明了,但已經不是真正的認識與明了了。能知和所知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所以是非常(有生有滅)、非樂(攀緣境界而不自在)、非我(隨念變遷)、非淨(處處沾染境界)的。總之,動念之心當中充滿了煩惱燥熱和無常變化,所以有種種的不自在,乃至于具有超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虛妄染汙之法。相對于這些染汙法來說,真如心性本來如如不動,就會有超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種種清淨功德之相得以顯現。”

  “如果心有動而起念的話,就有了能見相和境界相;再進一步,以爲當前有真實的境界可以去分別和攀緣,就反而會有所缺少(因爲無量境界難以窮盡的緣故)。反過來,如上所說清淨法的無量功德之相,本來就是一心;而且沒有能念所念的分別,因此不會有所缺少,而是圓滿具足,所以叫做法身和如來藏。”

  

  “另外,所謂的真如之用,是說諸佛如來,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常常發起廣大的慈悲心,勤修六度萬行,攝受教化一切衆生。樹立廣大的菩薩誓願,要完全度化整個衆生界,使其得到解脫,也不局限于世間和劫數,而是窮盡于未來。因爲對待一切衆生如同自己的緣故,同時又不執著于實有衆生相。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說菩薩已經如實知道,一切衆生以及自己,本來就是平等的真如一心,本性沒有差異的緣故。”

  “因爲有這樣如實知的大方便智的緣故,能夠除滅無明,顯現出本有的真如法身(初地以上)。自然會有不思議業相的種種妙用,與真如法身平等地遍一切處,而且沒有妙用之相可以證得(因爲真如離相,妙用同樣離相的緣故)。”

  (問:“爲什麼真如有不思議業用,卻沒有用相呢?既然沒有用相,如何能夠利益衆生呢?)

  答:“爲什麼呢?因爲諸佛如來就是法身智相之身(清淨法身猶如虛空,沒有形相,淨智圓滿)。純是第一義谛(法性本然之妙義,也叫勝義谛,遠離生滅念,超越對待和次第的緣故),本來沒有世俗谛(隨生滅念而顯現的一切因緣法)的境界,遠離有爲造作。只是隨順著衆生各自不同的因緣,令衆生在生滅心當中或見或聞(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而得到利益,所以叫做真如之妙用。”

  “這個真如之用分爲兩種。哪兩種呢?第一、依賴于分別事識,在凡夫和二乘人心中所顯現的,叫做應身佛(即具備叁十二相的應身如來)。因爲凡夫和二乘,不知道一切境界相都是意當中的轉識所變現的,就會見到應身佛在心的外面,並且會執著于應身佛的種種莊嚴色相,進行分別,反而不能夠完全明了的緣故。”

  “第二、依賴于根本業識,在諸位菩薩從初發心住,直到十地後心的過程當中,于叁昧心中所顯現的,叫做報身佛。”

  “所現報身,其身具有無量的色法,每一色法當中具有無量的形相,每一形相當中具有無量的相好。佛身所住持的依報(外在環境和受用物)和果報(佛的身、口、意叁業,也叫正報),也都具有無量的種種美好莊嚴,隨應著菩薩叁昧心而示現。本來沒有邊際,無法窮盡,遠離分別生滅之相。隨順著應現的機緣,能夠恒常住持(所以稱爲無量壽),不會被破壞,也不會缺失(因爲法身不生不滅,所以圓滿報身不毀不失,如影隨形)。”

  “如上所說的一切功德,都因爲菩薩廣修六度等無漏妙行資熏真如,以及真如本覺的不思議內熏所成就的。因爲圓滿具備無量的自在功德之相,所以叫做報身佛。”

  “而凡夫在生滅心當中所見到的佛身,屬于粗色法。隨順于六道衆生不同的機緣,所見也各自不同(六道衆生見佛,往往是自己的同類)。因爲示現爲種種不同種類衆生相的緣故,受到身形所拘束,不是無量自在的受樂之相,所以叫做應身佛。”

  “另外,初發心住等叁賢位的菩薩,所見到的報身佛,是因爲深信真如一心法的緣故,在叁昧當中見到報身佛的部分相好莊嚴。這些菩薩已經知道,報身佛的無量相好莊嚴,不屬于生滅相,沒有來去變動,超越于分別心念,只是依賴于心體而顯現,無法離開真如性體。然而,叁賢位的菩薩,仍然會在自己心中進行分別,因爲尚未證入法身位的緣故。如果菩薩證得初地淨心地(歡喜地),所見到的報身佛就會微妙無比,不思議業用顯現,更加殊勝。乃至于到了等覺菩薩後心,證入佛位時,最終能夠見到究竟圓滿的報身佛(即是菩薩所證妙果)。

  “如果遠離無明業識以後,就沒有佛相可見了(真見法身)。因爲諸佛法身就是真如一心妙體,遠離生滅心念,所以沒有彼此對待的色相境界和生滅相可見的緣故。”

  問:“如果諸佛法身遠離于色相的話,爲什麼又能夠顯現色相呢?”

  答:“這個法身(真如一心)就是顯色之體的緣故,因此能夠隨生滅念而現色。所以說從無始以來,色法與心法是無二無別的。因爲色法的本性就是分別智的緣故,所以把色法體性本空(分別智不是實有的),無形無相,叫做智慧法身。因爲分別智的本性就是色法(沒有色法,就無從分別)的緣故,所以說法身遍滿一切處。智慧法身與所現的色法,平等一體,不能分開。因此,法身隨著心念就能夠示現遍滿十方的無量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圓滿報身,以及無量的種種莊嚴(都是色法而已),各個千差萬別。這一切都與法身平等一體,不可分離,而又互相不會妨礙。這些不思議境界,不是識心分別能夠了知的,因爲是真如法身本有的自在妙用的緣故(離分別念,證入法身,才能夠了知)。”

  

  (八)生滅門入真如門

  “另外,顯示從生滅門當下回入真如門的法義。”

  “就是說通過思維觀察色、受、想、行、識五陰當中,無論是色法還是心法,以及六塵境界,終究不是念頭可以企及的。因爲真如一心沒有形相的緣故,所以即使向十方去尋找,也終究是找不到的。如同有人迷失了方向的緣故,把東當作了西,而方位其實不曾變化。一切衆生也是如此,因爲無明而迷失了的緣故,把念頭當作了真心,而心體其實不曾有任何動相(真心離念)。如果能夠仔細觀察,而知道心體本來就沒有念頭的話,就能夠隨順無念心體,而回入真如門的緣故。”

  

  第二、對治邪執

  “所謂的對治邪執,是說一切邪見執著,都依賴于我見的執著而有;如果離開了我見執著的話,就沒有邪執了。這裏所說的我見有兩種,哪兩種呢?一是人我見(此處特指教內初學大乘之人,執著于自己實有五蘊的主宰者);二是法我見(此處特指已經斷除人我見的二乘人,仍然執著于五蘊等一切法實有體性)。”

  一、人我見

  “所謂的人我見,依賴于一切凡夫來說,共有五種。哪五種呢?”

  “一、聽聞佛經當中這樣說道:如來的法身,終究寂滅無形,就像虛空一樣。因爲不知道,這是爲了破除凡夫菩薩執著(法身實有色相)的緣故,而方便說的;于是,以爲虛空就是佛性。怎麼樣來對治呢?應當讓他明白虛空相就是虛妄法,其體性是無所有,是不實在的。只是相對于色法來說,說有虛空,相對于色法的“有”來說,就見到了虛空的“無”,讓修行者的心隨之産生了分別色空的生滅心念。正因爲一切色法,本來就是心,由生滅心念而顯現,在心念以外,並沒有真實存在的色法。如果心外連色法都沒有了的話,也就沒有了虛空之相。就是說一切境界,只是因爲心妄動而起念才有的,如果心離開了無明妄動的話,一切境界就會自然消滅。一切的一切,只是…

《《大乘起信論》白話(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