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如一心而已,真心沒有不周遍的地方。這就是一切如來廣大法性智慧的究竟含義,並不是像虛空那樣的。”
“二、聽聞佛經當中說道:世間的一切法,畢竟體性本空;乃至于一切涅槃真如之法,也是畢竟空;因爲從無始以來自體本空,遠離一切實有之相的緣故。因爲不知道,這是爲了破除凡夫,以爲涅槃實有之執著的緣故,而方便說的;就以爲真如涅槃的本性,只是斷滅空而已。怎麼樣進行對治呢?應當明白,真如法身的自體不是空無所有的,而是圓滿具備無量自性功德的緣故。”
“叁、聽聞佛經當中說道:如來藏不會有任何增減,其中具備一切不思議業用等種種功德妙法。因爲不理解的緣故,就以爲如來藏當中,確實有色法和心法的種種自相和差別。怎麼樣進行對治呢?應當知道,如來藏沒有增減,是依賴于真如自性的法義來說的;而具備一切功德妙法,則是對應于生滅念的種種示現,而說有種種功德差別的緣故。”
“四、聽聞佛經當中說道:一切世間的生死染汙之法,都是依賴于如來藏而有的,乃至于一切萬法,都離不開真如法身。因爲不理解的緣故,認爲如來藏自體當中,確實具有一切世間生死染汙之法。怎麼樣進行對治呢?應當知道,因爲如來藏,從無始以來,只是具有超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種種清淨功德,這些清淨功德與如來藏既不會分離,也不會斷滅,都與真如自體無二無別的緣故。因爲超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煩惱染汙之法,只是如來藏隨應著生滅心念而顯現出的虛妄存在,其本性毫無真實可言。從無量劫以來,煩惱染法從來不曾與如來藏相應的緣故。如果如來藏自體當中確實有虛妄生死法的話,又能夠使證入如來藏的修行人永遠息滅妄想,根本是不能成立的。”
“五、聽聞佛經當中說道:依賴于如來藏的緣故,而有生死輪回;依賴于如來藏的緣故,而證得究竟涅槃。因爲不理解的緣故,認爲衆生界有開始的時候;因爲認定衆生的生死輪回有開始的緣故,又認爲如來所證得的涅槃,有結束的時候,如來還會再作衆生。怎麼樣進行對治呢?應當知道,因爲如來藏根本就沒有開始的時候,所以無明生死等相也不曾有開始的時候(只是如來藏當中的虛妄顯現而已)。如果說在叁界以外(就是涅槃當中),還有衆生的無明生死會開始的話,就是外道《大有經》所說的邪見,不是七佛所說的正法。而且如來藏根本不會有消失的時候,因爲諸佛所證得的涅槃,只是與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相應而已,所以涅槃也永遠不會有結束的時候。”
二、法我見
“所謂的法我見,是說依賴于二乘人根機遲鈍的緣故(不能直接承受大乘空妙之法),如來只是爲他們講說了人無我的法義。因爲所說的法義不究竟,所以二乘人執著于實有五陰生滅之法,因此而畏懼生死輪回,誤認爲實有涅槃可以證得。怎麼樣進行對治呢?應當知道,因爲五陰生滅之法(純是虛妄假相),其自性(即是真如一心)從來不生,也不會滅,本來就是究竟涅槃的緣故。”
“另外,所謂的究竟遠離邪見執著。應當知道,一切染法和淨法,都是因爲心念對待分別而有的,沒有真實的自相可以講說。因此,一切法(所言法者,謂衆生心)從根本上來說,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既不是智慧,也不是心識;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終究不是可以用言語來表達的。而又要進行言語表達,應當知道,這是如來的善巧方便,只是假借言語表達,來引導衆生罷了。其中的宗旨和目的,都是爲了讓一切衆生,能夠遠離虛妄念頭,而回歸于真如一心。因爲只要思念一切法,就會讓心有了生滅,所以無法回入實相智慧的緣故。”
第叁、分別發趣道相
“所謂的發趣道相,是指一切諸佛所證入的覺悟之道;以及一切菩薩發心修行,所趨向的不同成就。”
“簡略地說來,菩薩發心有叁種。哪叁種呢?一、信成就發心(指衆生修學大乘,十信位圓滿,入菩薩初住位);二、解行發心(指十行位圓滿,入菩薩十回向位);叁、證發心(指初地以上的菩薩)。”
一、信成就發心
“所謂的信成就發心,是指依賴于哪一類根機的人,修什麼樣的法門,而得到信心成就,能夠發起真實的信心呢?是指依賴于所謂的不定聚衆生(指信心不確定的凡夫)。”
“這些衆生因爲具有真如和教法,兩種善根熏習力量的緣故,相信生死業力和因緣果報,所以能夠發起十善業的修行(人天善心),逐漸厭離生死輪回之苦(出離心),想要求證無上菩提的妙果(菩提心)。”
“這些衆生開始有了信心的緣故,當他們遇到諸佛出世的時候,就會前往親近、奉事和供養。像這樣逐漸修學增長信心,經過一萬大劫左右,信心已經基本成熟的緣故,諸佛菩薩就會教導他們發起真實的大乘信心。有的人,因爲具有大悲心的緣故,能夠自己發起真實信心;有的人,因爲佛陀正法將要消滅,由于擁護佛法的緣故,能夠自己發起真實信心。像這樣獲得信心成就,得以發起真實信心的人,就會進入正定聚(心常與真如相應,即菩薩初住位),在成佛之路上獲得究竟不退(位不退,不會退入凡夫位中)。叫做常住于如來種性當中(也叫做佛子),與正因佛性相應的緣故。”
“如果有的衆生自己善根微少,久遠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比較深厚。雖然也遇到了佛陀出世,也能夠進行供養,然而所發起的卻是人天乘的信心種子,或者是二乘的信心種子。即使有發起大乘信心的,其信根則往往動搖不定,有時進步,有時退步。”
“也有的衆生已經供養諸佛,尚未滿一萬大劫,在中間遇到了某種因緣,也可能會發起信心。所謂的見到佛陀莊嚴色相,而發起信心;或者因爲虔誠供養衆僧,而發起信心;或者因爲二乘修行者的教導,而發起信心;或者學習別人,而發起信心。像這些種種的發心,往往都不確定,一旦遇到逆境因緣,就可能退失,而退入二乘人的發心境界。”
“另外,所謂的信成就發心,發的是什麼心呢?簡略地說,有叁種。哪叁種呢?第一、直心,就是常常正念真如一心之法的緣故。第二、深心,就是喜好修學一切種種善行的緣故。第叁、大悲心,就是想要拔除一切衆生無量衆苦的緣故。”
問:“前文說過,法界就是真如一心,諸佛法身沒有二相。爲什麼不只是專念真如一心呢?何必還要修學一切善法呢?”
答:“就好比一個大摩尼寶(如意寶,能夠滿足一切所求),它的體性光明而清淨,同時也有一些礦物雜質。如果人們雖然常念它的清淨本性,而不用各種方法進行打磨的話,終究也不會完全清淨的。同樣,衆生本有的真如一心之法,它的體性本來空寂而清淨,同時有無量的煩惱汙染之法。如果修行人雖然常念真如自性,而不用種種方法進行熏修的話,也是不會真正證得清淨本性的。因爲煩惱習氣的汙垢遍布一切法的緣故,所以要修行一切善行來進行對治。如果有人能夠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就會回歸、順應于真如清淨法的緣故。”
“在信成就發心當中,簡略地說,修行方法有四種。那四種呢?第一、行根本方便(心中觀行的根本方法)。就是說常觀一切法的自性沒有生滅,遠離于妄想執著。這樣就不會貪住生死輪回的假相。還要常觀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顯現,因業而感果,不會壞失,所以要發起大悲心,修行一切福德而攝受教化衆生。這樣就不會貪住涅槃的清淨無爲。因爲隨順于真如法性本來無所住而修行的緣故。”
“第二、能止方便(停止惡心惡行)。就是說經常能夠有慚愧心,勇于悔改自己的過失。這樣就能夠停止一切惡法惡行,不讓它們增長。因爲隨順于真如法性本來遠離種種過失而修行的緣故。”
“第叁、發起善根增長方便(信敬叁寶,增長善根,求無上道)。就是說經常能夠供養禮拜佛法僧叁寶,贊歎並且隨喜叁寶的種種功德,勸請諸佛菩薩以及善知識常轉妙法之輪。因爲敬愛、尊重叁寶,內心純淨仁厚的緣故,信心得到增長,于是能夠發起真實大願,求學諸佛無上正覺之道。又因爲佛法僧叁寶功德力所護佑的緣故,能夠消除種種業力習氣的障礙,成就不會退失的善根。因爲隨順于真如法性本來遠離愚癡障礙而修行的緣故。”
“第四、大願平等方便(發願度盡一切衆生)。就是說要發起廣大願力,希望窮盡于未來,教化解脫一切衆生。而沒有任何衆生被遺漏,都要幫助他們到達究竟解脫的無余涅槃。因爲隨順于真如法性本來不會斷絕的緣故,也因爲隨順于法性廣大無邊,遍布一切衆生,平等無二,沒有彼此差別之念,究竟寂滅的緣故,而能夠發起這樣的平等大願。”
“菩薩發起這些深廣願心的緣故,就能夠部分見到真如法身(入初住位)。因爲見到法身的緣故,隨應著菩薩的願力,能夠示現八相成道(示現成佛)來利益衆生。就是所謂的一、從兜率天退(准備降生人間);二、入胎(入王宮,做王子);叁、住胎;四、出胎(出生);五、出家;六、成道(成就正覺佛果);七、轉*輪(運轉妙法,利益衆生);八、入涅槃。”
“然而,這樣的菩薩還不能夠稱爲法身菩薩。因爲他們過去無量生生世世以來,所積聚的有漏業力習氣還沒有徹底斷除。隨著這些菩薩示現在生死輪回當中,就會有少量的苦相伴隨。但也不會被業力所束縛(不同于凡夫),因爲具有廣大悲願自在之力(大願與真如相應,所以具有自在之力)的緣故。”
問:“既然這些菩薩已經不同于業力凡夫,爲什麼在經教當中說(在《本業經》當中,說七住位以前的菩薩,有可能會退失,甚至墮落于惡道當中),他們當中也有退失並且墮落到叁惡道當中的呢?”
答:“並不是真地會退失。這只是爲了那些初學菩薩(初住位以上),尚未證入無爲正位(初地,也有一種說法是指八地),卻産生了懶惰懈怠而說的。讓他們由于恐懼害怕,而勇猛精進修行的緣故。”
“另外,這樣的菩薩一旦發起真實信心以後,就會遠離種種怯懦退縮之心。再也不會畏懼退失菩提心,而墮落到二乘境界。如果聽說自己需要經曆無量無邊數不清的劫數,勤奮修行種種難行的苦行,才能夠證得正覺涅槃,也不會産生怯懦退縮之心。因爲初住位的菩薩,已經能夠完全相信和明白,一切法從無始以來,本來就是涅槃的緣故。”
《《大乘起信論》白話(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