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白话(三)

  《大乘起信论》白话(三)

  (七)真如自体之体相用三大

  “还有,所谓的真如自体和自相,是指从一切凡夫,以及声闻、缘觉,直到菩萨、诸佛,都共同具有的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就是真如一心。它在圣位不会增加,在凡夫不会减少;不是过去所产生的,以后永远也不会消灭;是究竟恒常而不变异的。它从无始以来,在真如自性当中本来就圆满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说:

  真如自体具有广大无边的智慧光明(法身周遍,本有光明)的缘故;

  能够遍照法界(照一切义理,遍一切事物)的缘故;

  能够真实地认识明了一切(圆满觉心普照一切,远离虚妄的对待分别)的缘故;

  真如自性就是本来清净心(自性远离一切无明、迷惑、污染等等)的缘故;

  具有常(从过去到未来,没有变异)、乐(于一切境界得自在)、我(经历一切生死变动,而如如不动)、净(经历九法界一切境界,而不会污染)四德的缘故;

  具有清凉(永离烦恼燥热)、不变(念头虽然有生灭,而真如心体不会变化)、自在(一切业力无法束缚)等功德的缘故。

  因为真如自体,圆满具备这些超越恒河沙数量的,不会离开真如自体的,从未有过间断的,平等一味的,不可思议的佛法功德的缘故;乃至于圆满具备,没有任何欠缺的缘故;所以叫做如来藏,也叫做如来法身。”

  问:“前文曾经说过,真如之体究竟平等,远离一切相(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等等)。为什么又说真如自体有这样多的功德呢?”

  答:“真如自体虽然确实具有这样的种种功德,但其本质并没有体和相的差别。而是等同一味,只是唯一的真如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如自体本来就没有分别,远离一切分别心和分别相,所以是平等无二的。”

  “那么,又因为什么道理,而可以说有这样多的功德差别相呢?因为依赖于无明业识所发起的生灭念当中,有无量染法差别的缘故;转染为净以后,方便对应地说,有无量的功德差别之相。”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切染法和净法本来就是一心而已。在真如自体当中,本来没有念头和境界,因为忽然不明了纯是真如一心,所以有了妄心。因为不觉一法界的缘故,心动而起念,显现出了种种境界,所以叫做无明。与此相反,心性本来如如不动,不曾起念,就是所谓的大智慧光明功德的缘故。如果心动而有了念头,生起了能见相,同时也就会有不见之相(不见真如平等之妙性)了;相反,心性本来远离能见所见,纯是一心明了,就是遍照法界之功德的缘故。如果心有了动念,虽然好像有了认识和明了,但已经不是真正的认识与明了了。能知和所知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所以是非常(有生有灭)、非乐(攀缘境界而不自在)、非我(随念变迁)、非净(处处沾染境界)的。总之,动念之心当中充满了烦恼燥热和无常变化,所以有种种的不自在,乃至于具有超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虚妄染污之法。相对于这些染污法来说,真如心性本来如如不动,就会有超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种种清净功德之相得以显现。”

  “如果心有动而起念的话,就有了能见相和境界相;再进一步,以为当前有真实的境界可以去分别和攀缘,就反而会有所缺少(因为无量境界难以穷尽的缘故)。反过来,如上所说清净法的无量功德之相,本来就是一心;而且没有能念所念的分别,因此不会有所缺少,而是圆满具足,所以叫做法身和如来藏。”

  

  “另外,所谓的真如之用,是说诸佛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常常发起广大的慈悲心,勤修六度万行,摄受教化一切众生。树立广大的菩萨誓愿,要完全度化整个众生界,使其得到解脱,也不局限于世间和劫数,而是穷尽于未来。因为对待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缘故,同时又不执着于实有众生相。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菩萨已经如实知道,一切众生以及自己,本来就是平等的真如一心,本性没有差异的缘故。”

  “因为有这样如实知的大方便智的缘故,能够除灭无明,显现出本有的真如法身(初地以上)。自然会有不思议业相的种种妙用,与真如法身平等地遍一切处,而且没有妙用之相可以证得(因为真如离相,妙用同样离相的缘故)。”

  (问:“为什么真如有不思议业用,却没有用相呢?既然没有用相,如何能够利益众生呢?)

  答:“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就是法身智相之身(清净法身犹如虚空,没有形相,净智圆满)。纯是第一义谛(法性本然之妙义,也叫胜义谛,远离生灭念,超越对待和次第的缘故),本来没有世俗谛(随生灭念而显现的一切因缘法)的境界,远离有为造作。只是随顺着众生各自不同的因缘,令众生在生灭心当中或见或闻(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而得到利益,所以叫做真如之妙用。”

  “这个真如之用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依赖于分别事识,在凡夫和二乘人心中所显现的,叫做应身佛(即具备三十二相的应身如来)。因为凡夫和二乘,不知道一切境界相都是意当中的转识所变现的,就会见到应身佛在心的外面,并且会执着于应身佛的种种庄严色相,进行分别,反而不能够完全明了的缘故。”

  “第二、依赖于根本业识,在诸位菩萨从初发心住,直到十地后心的过程当中,于三昧心中所显现的,叫做报身佛。”

  “所现报身,其身具有无量的色法,每一色法当中具有无量的形相,每一形相当中具有无量的相好。佛身所住持的依报(外在环境和受用物)和果报(佛的身、口、意三业,也叫正报),也都具有无量的种种美好庄严,随应着菩萨三昧心而示现。本来没有边际,无法穷尽,远离分别生灭之相。随顺着应现的机缘,能够恒常住持(所以称为无量寿),不会被破坏,也不会缺失(因为法身不生不灭,所以圆满报身不毁不失,如影随形)。”

  “如上所说的一切功德,都因为菩萨广修六度等无漏妙行资熏真如,以及真如本觉的不思议内熏所成就的。因为圆满具备无量的自在功德之相,所以叫做报身佛。”

  “而凡夫在生灭心当中所见到的佛身,属于粗色法。随顺于六道众生不同的机缘,所见也各自不同(六道众生见佛,往往是自己的同类)。因为示现为种种不同种类众生相的缘故,受到身形所拘束,不是无量自在的受乐之相,所以叫做应身佛。”

  “另外,初发心住等三贤位的菩萨,所见到的报身佛,是因为深信真如一心法的缘故,在三昧当中见到报身佛的部分相好庄严。这些菩萨已经知道,报身佛的无量相好庄严,不属于生灭相,没有来去变动,超越于分别心念,只是依赖于心体而显现,无法离开真如性体。然而,三贤位的菩萨,仍然会在自己心中进行分别,因为尚未证入法身位的缘故。如果菩萨证得初地净心地(欢喜地),所见到的报身佛就会微妙无比,不思议业用显现,更加殊胜。乃至于到了等觉菩萨后心,证入佛位时,最终能够见到究竟圆满的报身佛(即是菩萨所证妙果)。

  “如果远离无明业识以后,就没有佛相可见了(真见法身)。因为诸佛法身就是真如一心妙体,远离生灭心念,所以没有彼此对待的色相境界和生灭相可见的缘故。”

  问:“如果诸佛法身远离于色相的话,为什么又能够显现色相呢?”

  答:“这个法身(真如一心)就是显色之体的缘故,因此能够随生灭念而现色。所以说从无始以来,色法与心法是无二无别的。因为色法的本性就是分别智的缘故,所以把色法体性本空(分别智不是实有的),无形无相,叫做智慧法身。因为分别智的本性就是色法(没有色法,就无从分别)的缘故,所以说法身遍满一切处。智慧法身与所现的色法,平等一体,不能分开。因此,法身随着心念就能够示现遍满十方的无量世界、无量菩萨、无量圆满报身,以及无量的种种庄严(都是色法而已),各个千差万别。这一切都与法身平等一体,不可分离,而又互相不会妨碍。这些不思议境界,不是识心分别能够了知的,因为是真如法身本有的自在妙用的缘故(离分别念,证入法身,才能够了知)。”

  

  (八)生灭门入真如门

  “另外,显示从生灭门当下回入真如门的法义。”

  “就是说通过思维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当中,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以及六尘境界,终究不是念头可以企及的。因为真如一心没有形相的缘故,所以即使向十方去寻找,也终究是找不到的。如同有人迷失了方向的缘故,把东当作了西,而方位其实不曾变化。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因为无明而迷失了的缘故,把念头当作了真心,而心体其实不曾有任何动相(真心离念)。如果能够仔细观察,而知道心体本来就没有念头的话,就能够随顺无念心体,而回入真如门的缘故。”

  

  第二、对治邪执

  “所谓的对治邪执,是说一切邪见执着,都依赖于我见的执着而有;如果离开了我见执着的话,就没有邪执了。这里所说的我见有两种,哪两种呢?一是人我见(此处特指教内初学大乘之人,执着于自己实有五蕴的主宰者);二是法我见(此处特指已经断除人我见的二乘人,仍然执着于五蕴等一切法实有体性)。”

  一、人我见

  “所谓的人我见,依赖于一切凡夫来说,共有五种。哪五种呢?”

  “一、听闻佛经当中这样说道:如来的法身,终究寂灭无形,就像虚空一样。因为不知道,这是为了破除凡夫菩萨执着(法身实有色相)的缘故,而方便说的;于是,以为虚空就是佛性。怎么样来对治呢?应当让他明白虚空相就是虚妄法,其体性是无所有,是不实在的。只是相对于色法来说,说有虚空,相对于色法的“有”来说,就见到了虚空的“无”,让修行者的心随之产生了分别色空的生灭心念。正因为一切色法,本来就是心,由生灭心念而显现,在心念以外,并没有真实存在的色法。如果心外连色法都没有了的话,也就没有了虚空之相。就是说一切境界,只是因为心妄动而起念才有的,如果心离开了无明妄动的话,一切境界就会自然消灭。一切的一切,只是…

《《大乘起信论》白话(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