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白話(二)

  《大乘起信論》白話(二)

  “另外,因爲不覺的緣故,就會生起叁種心念細相,與那個不覺之心相應而無法分離。”

  “哪叁種呢?第一、無明業相。因爲不覺的緣故,所以會有心念發動,把它叫做業。而覺悟真如一心的時候,心是不動的。心念一旦發動,就會有各種苦,因爲果和因是分不開的緣故。”

  “第二、能見相。因爲依賴于心動的緣故,所以有了能見之心相。心如果不動,就不會有能見之心。”

  “第叁、境界相。因爲依賴于能見之心的緣故,所以顯現出了虛妄的境界。如果離開能見之心,就沒有境界相了。”

  

  “因爲有了前面的境界相作爲助緣的緣故,就會繼續生起六種較粗的心念。那六種呢?第一、智相。依賴于所現的境界,心中起了分別念,所以,就會對境界産生愛或者不愛的緣故。”

  “第二、相續相。依賴于前面的智相,就會繼續生起苦、樂感受的念頭。這個覺知心不停地生起念頭,因爲它與境界之間的相應,而持續不斷的緣故。”

  “第叁、執取相。依賴于前面的相續相,以境界爲助緣,繼續生起攀緣念頭。並且停留在苦、樂境界當中,心中生起了執著的緣故。”

  “第四、計名字相。依賴于前面虛妄的執取相,而進一步分別虛假的語言名字相的緣故。”

  “第五、起業相。依賴于前面的計名字相,對于名字産生了深深的執著。于是發動身業和口業,來維護這種執著,造下了種種業的緣故。”

  “第六、業系苦相。因爲前面造了業,就會循著因果而受到業報。被業報所束縛,不得自在的緣故。”

  “應當知道,無明(也就是最初的不覺)能夠生起一切生死輪回的染汙之法。因爲一切染汙之法,都是不覺之相的緣故。”

  

  (叁)覺與不覺相關義

  “另外,覺和不覺之間的關系有兩種相。那兩種相呢?一是同相;二是異相。”

  “所謂的同相,就好比各種各樣的陶器和瓦器,它們都有共同的微觀組成(都是泥土燒製的)。同樣,一切無漏清淨法,與無明染汙法,乃至于種種的幻化業力所顯現的一切境界,都共同具有真如本性,都是真如一心的顯相而已。”

  “因此,在佛經當中,依賴于這個共同具有真如本性的法義,而說一切衆生本來就常住于法身當中,本來就已經進入了涅槃。諸佛的無上菩提妙法,沒有什麼可修行之相,也沒有什麼可成就之相。從根本上來說,終究無所得。”

  (問:“衆生既然本來是佛,爲什麼見不到他們報身和化身的色相呢?)

  答:“衆生是佛,是從真如法性來說的,真如法性當中終究沒有色相可見。”

  (問:“既然真如法性沒有色相可見,爲什麼已經成就的佛陀,卻會有種種報身和化身的色相呢?)

  答:“諸佛之所以有色相可見,只是隨著一切衆生心中,無明染汙的業力幻化而顯現的。並不是說在本覺不空之性當中真實而有的,因爲本覺智慧之相是沒有相可見的緣故。”

  

  (四)心生滅因緣

  “另外,關于心的生滅因緣,就是說一切衆生都依賴于心、意、意識而流轉的緣故。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因爲阿賴耶識(心)的緣故,所以說有無明,從不覺而有心動(無明業相),陸續生起能見(能見相)、能現(境界相)、能分別境界(智相),最終,分別念相續不斷地生起(相續相),使生死輪回得以持續。所以把它叫做意。”

  “這個意,又由五種具體的名字組成。哪五種呢?第一、叫做業識。就是指由于無明的力量,而不覺真如一心,所以忽然心動的緣故(即前文叁細當中的無明業識。說明從最初心的生相開始,都屬于意)。”

  “第二、叫做轉識。依賴于前面的動心,所以有了能見相的緣故(即前文叁細當中的能見相。說明能夠轉真如智慧而成爲虛妄見的,也是意)。”

  “第叁、叫做現識。就是說隨著前面轉識當中的虛妄見,而能夠現出一切境界,就如同明鏡當中能夠現出色塵形相一樣。現識也是這樣的,隨順著色、聲、香、味、觸五塵,一旦相對應,就會顯現,沒有任何前後差別。因爲在任何時候,它都會隨著塵緣而任運顯現,總是在塵緣面前的緣故,所以叫做現識(即前文叁細當中的境界相)。”

  “第四、叫做智識。就是說在前面現識的基礎上,能夠分別染汙法和清淨法的緣故,所以叫做智識(即前文六粗當中的智相)。”

  “第五、叫做相續識。因爲前面智識的分別念,與境界相應,念念攀緣而不間斷的緣故,所以叫做相續識(即前文六粗當中的相續相)。它能夠在相續念當中,住持過去無量世代的善業和惡業,使業種不會失去的緣故。它還能夠使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善惡因果,以及或者苦,或者樂的業報得以成熟,並且絲毫不差地顯現出來的緣故。它還能夠讓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在心中忽然生起念頭去攀緣;讓未來的事情,不知不覺地在心中生起虛妄的設想和考慮。因此,叁界當中的一切生死輪回境界,都是虛假而不真實的,都只是心念造作而産生的。如果離開了生滅心念的話,就沒有了一切六塵境界。”

  (問:“既然生滅的是意,爲什麼又說叁界虛僞,唯心所作呢?”)

  答:“其中的道理在哪裏呢?因爲一切萬法都是從心現起的,都是依賴于生滅妄念而産生的。所謂的分別一切法,其實就是在分別自己的心。這個分別心,沒有辦法見到真如一心,因爲真如一心沒有任何相貌可見。應當知道,世間的一切境界,都是依賴于衆生的無明妄心,也就是相續生滅念,而得以成立和持續的。因此,一切萬法都如同鏡子當中的影像一樣(心的明了如鏡,妄念境界如像),沒有實體可得,只是衆生的虛妄心念罷了。因爲心念一旦産生,那麼種種法就會産生;心念一旦消滅,而歸于無念真心的話,那麼種種法就會隨之消滅的緣故。”

  

  “另外,所謂的意識,就是指前文意當中的相續識,依賴于一切凡夫,對于各種苦樂境界貪取和執著的逐漸加深,所以開始算計哪個是我,哪些是我所有的。以及種種虛妄的執著,使心念追隨著事物境界而不斷地攀緣,不斷地分別六塵境界,叫做意識。由于意識需要依賴于五根分別貪取境界,所以也叫做分離識。又因爲意識不斷地分別內外種種事相,所以又叫做分別事識。這個意識會隨著見、愛兩種煩惱(即所知障和煩惱障),而不斷增長分別執著,並且起惑造業的緣故。”

  

  “依賴于無明熏習真如一心,而生起的識心(阿賴耶識),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也不是聲聞、緣覺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覺悟的。是說依賴于菩薩,從初信位,即信心住位,開始發心觀察;如果證得法身(初地)的時候,可以知道其中一部分。乃至于到了十地菩薩後心,也不能夠完全知道阿賴耶識。只有究竟覺悟的佛陀能夠全部明了。”

  (問:“這個阿賴耶識爲什麼只有佛陀能夠明了呢?“)

  答:“爲什麼呢?因爲這個真如一心從無始以來,自性本來是清淨的,而同時具有無明。因爲被無明所染汙的緣故,所以有了生滅染汙之心(成爲阿賴耶識)。雖然有了染汙之心,而真如一心是常恒不變的(其中境界非常微細)。因此,其中的妙義只有佛陀能夠知曉。”

  (問:“既然說有了染心,爲什麼又說常恒不變呢?”)

  答:“因爲真如一心的心性,從來並且永遠都是無念的(就是說心性不曾受到念頭的影響),所以叫做不變。”

  (問:“既然說心本來清淨,爲什麼又有了無明呢?”)

  答:“因爲心不能夠安住于真如一相(一法界)的緣故,心中自己與自己不相應,就會忽然心動而生起念頭,叫做無明。”

  “生滅染汙之心(染心)有六種,哪六種呢?第一、執相應染(即六粗當中的執取相和計名字相)。依賴于聲聞、緣覺二乘聖者的解脫,以及十信位菩薩後心,入初住位時,能夠遠離的緣故。(相當于第六意識的見惑和思惑。)”

  “第二、不斷相應染(即六粗當中的相續相)。依賴于十信位菩薩後心,入初住位時,開始修學;直到十回向位,逐漸能夠遠離。證入初地歡喜地(也叫淨心地)時,能夠究竟遠離的緣故。”

  “第叁、分別智相應染(即六粗當中的智相)。依賴于二地離垢地(也叫具戒地)的菩薩,能夠逐漸遠離;直到七地遠行地(也叫無相方便地),能夠究竟遠離的緣故。”

  “第四、現色不相應染(即叁細當中的境界相)。依賴于第八地不動地(也叫色自在地)的菩薩,能夠遠離的緣故。”

  “第五、能見心不相應染(即叁細當中的能見相)。依賴于第九地善慧地(也叫心自在地)的菩薩,能夠遠離的緣故。”

  “第六、根本業不相應染(即叁細當中的無明業相)。依賴于十地菩薩,入等覺位後心,證入如來果地時,能夠完全遠離的緣故。”

  “所謂的不明了一法界(即無明,也就是心不能夠安于真如一相)的含義,就是從初發心住的菩薩,開始觀察修學,逐漸斷除。證入初地歡喜地(淨心地)時,部分遠離。乃至于直到如來圓滿果地,能夠究竟遠離的緣故。(因此,從初住菩薩到妙覺佛陀,也稱爲四十二位法身大士。)”

  “前文所說的相應染,它的含義,指的是心王和心所已經分開,因此心法與心所念法已經不同了。但是,當它們所緣外境有染淨差別的時候,心所法會隨著心王一同攀緣染淨境界,它們的相緣相是一致的。所以叫做相應染。”

  “前文所說的不相應染,它的含義,指的是心不覺一法界,但還沒有生起覺知分別念頭。因此心王和心所尚未分開,還沒有心外的境界可以攀緣。在一心當中,沒有分別變異。因爲沒有共同攀緣境界的相緣相的緣故,叫做不相應染。”

  “還有,所謂染心的含義,它也叫做煩惱障(煩惱礙),因爲它能夠障礙真如一心、空性平等智(根本智)的緣故。所謂無明的含義,它也叫做所知障(智礙),因爲它能夠障礙世間自然業智(妙有分別智,即後得智)的緣故。”

  (問:“無明細,染心粗;似乎應當無明障礙根本智,而染心障礙自然業智才對,爲什麼反過來了呢?”)

  答:“道理…

《《大乘起信論》白話(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