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白話(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在哪裏呢?因爲依賴于上述六種染心的緣故,有了能見相和境界相,並且進一步生起了虛妄執著心,去貪取境界。這樣就違背了真如平等本性的緣故,所以,障礙根本智。因爲一切法常住于寂靜本性當中,本來沒有起滅的動相。正因爲無明不覺的緣故,才有了心念妄動,從而違背了一切法的寂滅本性,所以不能夠隨順對于世間一切境界種種了知的智慧。因此,障礙了自然業智。”

  

  (五)分別生滅相

  “另外,在前文的六種染心當中,可以進行兩種分別生滅相。哪兩種呢?第一、粗染(指叁種粗染心: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和分別智相應染),都有外境與心相應的緣故。第二、細染(指叁種細染心: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和根本業不相應染),心境尚未分離,還沒有外境與心相應的緣故。”

  “還有,粗中之粗(指執相應染),是凡夫不覺的境界。粗中之細(指不斷相應染和分別智相應染),以及細中之粗(指現色不相應染和能見心不相應染),是菩薩所覺悟的境界。細中之細(指根本業不相應染),是佛陀所覺悟的境界。”

  “粗染和細染,這兩種生滅心,都是依賴于無明熏習而有的,就是說依因和依緣。所謂的依因,是指最初的不覺,而有無明妄動。所謂的依緣,是指對于虛妄境界的執著和攀緣。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如果不覺妄動之因滅了的話,虛妄境界之緣也就滅了。不覺妄動之因滅了的緣故,叁種細染的不相應心就滅了;虛妄境界之緣滅了的緣故,叁種粗染的相應心就滅了。”

  問:“如果相應心和不相應心全都滅了的話,心性智慧還能夠相續不斷嗎?如果能夠相續不斷的話,爲什麼經中常說究竟寂滅呢?”

  答:“這裏所說的滅,只是心念的生滅之相滅,並不是真如一心的心體滅。(心體不生不滅,所以說心性智慧相續不斷;心體遠離一切生滅念,所以說究竟寂滅。)”

  “比如空中的風,依賴于水而有了波動之相。假如水消滅了的話,那麼風的形相就消失了,沒有可以依賴而顯相的東西了。因爲水是不滅的,所以風通過水波現出形相而相續不斷。只有風滅了以後,水波的動相才會隨之消滅,但並不是水消滅了。衆生的無明也是這樣的,它依賴于真如心體而不覺動念。如果真如心體滅了的話,那麼衆生就斷絕了,無明也沒有可以依賴的地方了。正因爲真如心體是不會消滅的,所以,隨著無明妄動,衆生心中的生滅念得以相續不斷。只有無明癡惑消滅了以後,衆生的生滅心念才會隨之消滅,並不是心性智慧消滅了。”

  

  (六)法熏習義

  “另外,因爲有四種法熏習義的緣故,所以染汙法和清淨法會相續生起,而不會斷絕。那四種呢?第一、淨法熏習,也叫做真如熏習;第二、一切染因熏習,也叫做無明熏習;第叁、妄心熏習,也叫做業識熏習;第四、妄境界熏習,也就是六塵熏習。”

  “所謂的熏習義,就如同世間的衣服一樣,本來沒有香氣;如果有人用香去熏染的緣故,就有了香氣。在這裏也是一樣。真如淨法當中,本來沒有汙染的生滅念;但因爲無明熏習真如的緣故,就有了生滅染心和六塵染相。在無明染法當中,本來沒有智淨相和不思議業相;但因爲真如熏習無明染心的緣故,就有了智淨相和不思議業用。”

  

  “怎麼樣熏習,而使染法不斷生起的呢?”

  “就是說依賴于真如淨法的緣故,而有了無明(即前文所說:是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因爲有了無明,作爲染法生起之因的緣故,無明就會熏習真如。因爲這種熏習的緣故,就有了妄心(阿賴耶識)。因爲有了阿賴耶識妄心的緣故,就會進一步熏習資養無明(生起無明業相)。由于不明了真如一心的緣故,就會不覺而生起念頭(生起能見相),並顯現出虛妄境界(生起境界相)。因爲有了虛妄境界,作爲染法進一步生起之助緣的緣故,此虛妄境界就會返熏業識妄心,使它産生分別念和虛妄執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陸續生起)。然後就會造作種種業行(起業相),並依業受報,承受各種各樣的身心之苦(業系苦相)。”

  “前文所說的妄境界熏習義,分爲兩種。哪兩種呢?第一、增長念熏習(是指虛妄六塵境界,返熏業識妄心,使六粗當中的智相和相續相得以增長,屬于第七識:意);第二、增長取熏習(是指虛妄六塵境界,返熏業識妄心,使六粗當中的執取相和計名字相得以增長,屬于第六識:意識)。”

  “前文所說的妄心熏習義,分爲兩種。哪兩種呢?第一、業識根本熏習(是指業識妄心(第七識)資熏根本無明,使心不能夠遠離細微念,所以無法超越法執,而有變異生死

  之苦),能夠容受阿羅漢、辟支佛和一切菩薩變異生滅之苦的緣故。第二、增長分別事識熏習(是指第六意識資熏無明,使見、愛兩種習氣增長,讓心無法遠離虛妄的六塵境界,而有分段生死之苦),能夠容受一切凡夫業力生死之苦的緣故。”

  “前文所說的無明熏習義,分爲兩種。哪兩種呢?第一、根本熏習(是指無明熏習真如,就有了阿賴耶識妄心;繼續資熏妄心,就有了業識),能夠成就業識(第七識:意)的緣故。第二、所起見愛熏習(是指無明熏習真如,陸續生起了業識、轉識、現識、智識和相續識,並資熏出了見、愛習氣;隨著見、愛習氣的增長,而成就了第六識:分別事識),能夠成就分別事識的緣故。”

  

  “這個阿賴耶識當中,怎麼樣熏習,而使淨法不斷生起的呢?

  “就是說,因爲本來有真如法的緣故,所以能夠熏習無明。因爲以真如熏習無明爲因緣,而有力量的緣故,能夠讓阿賴耶識妄心厭離生死之苦,想要求得涅槃。因爲這個阿賴耶識妄心有了厭離生死、求得涅槃之因緣的緣故,就會進一步資熏真如。”

  “于是,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真如淨性(菩薩十信位);知道一切法都因心念妄動而顯現,沒有所對應的真實的六塵境界(菩薩十住位);所以,能夠修行種種遠離境界攀緣的法門(菩薩十行和十回向位);因爲已經如實知道,所對應的一切境界虛妄不實的緣故(菩薩初地),能夠發起種種方便法門(菩薩二地到九地);最終能夠發起隨順法性的廣大修行,而不執著于任何境界,不起任何虛妄念頭,像這樣修行,乃至于經過久遠無量的劫數(菩薩十地)。真如熏習力充足的緣故,無明就會消滅。因爲無明消滅了的緣故,心中就沒有了相續生滅念(六粗消滅);因爲沒有生滅念的緣故,能見相和境界相也隨之消滅了(叁細消滅)。因爲無明之因和境界之緣都消滅了的緣故,一切染心之相都滅盡無遺,叫做得到大般涅槃,自然成就了智淨相和不思議業相(圓滿佛果)。”

  

  “在淨熏當中,妄心熏習義(指真如熏無明,所發起的離苦求涅槃之向道妄心,進一步返熏真如)也分爲兩種。哪兩種呢?第一、分別事識熏習(指真如熏無明,發起了第六意識當中的較粗之道心,再來返熏真如)。依賴于一切凡夫和聲聞、緣覺二乘修行人等,所發道心屬于第六意識,以分別心的緣故,厭離生死輪回之苦,心粗而力弱,所以逐漸趨向于無上正覺的緣故。第二、意熏習(指真如熏無明,發起了第七識意當中的相續微細之道心,再來返熏真如)。就是指菩薩們,所發道心屬于第七識,相續而勇猛,因此能夠迅速成就正覺涅槃的緣故。”

  

  “前文所說的真如熏習義,分爲兩種。哪兩種呢?第一、自體相熏習(是指一切衆生,真如自性的熏習);第二、用熏習(是指已證真如法身的菩薩,以真如法身熏習衆生的妙用)。”

  “第一、所謂的自體相熏習。是指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以來,本來具有真如無漏妙法(真如自體);本來具備不思議業用,以及顯現一切境界的法性(真如妙用)。依賴于這兩種法義,真如自體就會經常熏習衆生的無明妄心。因爲真如本來具有這種力量的緣故,所以能夠讓衆生厭離生死之苦(出離心),願意求得涅槃妙果(菩提心)。並且相信自己的身心本來具有真如妙法,所以開始發心修行。”

  問:“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切衆生都共同具有真如,就應當平等地受到真如的熏習。爲什麼會有相信和不相信,以及根機利鈍、修行快慢等等,從前到後的無量差別呢?一切衆生都應當同時知道,並且相信自己具有真如自性;同時開始勤奮修行各種方便法門,平等證入涅槃妙果才對呀?”

  答:“衆生所具有的真如一心是平等無二的,但同時也具有無量無邊的無明染心。因爲從無量劫以來,一切衆生心中的無明習性千差萬別,所以無明熏習真如的程度,有厚薄不同的緣故(因此,就有了相信、不相信,根機利鈍等差別)。另外,有超過恒河沙數量那樣多的上品煩惱(所知障,細微而難斷),因爲衆生心中無明熏習真如的程度不同,而千差萬別;還有無量的我見、愛染等下品煩惱(煩惱障,粗而容易斷),因爲衆生心中無明熏習真如的程度不同,而千差萬別。就這樣,一切煩惱,都依賴于無明熏習真如而生起。隨著一切衆生從前到後的修行過程,其中有無量的微細差別(所以修行成就的快慢也各自不同)。只有如來能夠完全明了的緣故。”

  “還有,在佛法當中,既有因(正因佛性,即本有的真如一心),也有緣(緣因佛性,即善知識的助發之緣)。因和緣都具備了,才能夠獲得成就(開悟了因佛性)。就如同木頭當中具備著火的特性,是燃燒起火的正因;如果沒有人知道木頭能夠燃燒,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方法,而火能夠自己出來燒掉木頭,是不可能的。”

  “一切衆生也是這樣的。雖然具有正因佛性(真如)的熏習之力,如果不遇到諸佛菩薩或者善知識等,以他們的開導教化做爲助緣,而能夠自己斷掉煩惱,自己證入涅槃妙果,是不可能的。如果雖然有善知識外緣的開導之力,而心內真如淨法熏習力量還不夠的話,也是不能夠徹底厭離生死輪回之苦,願意求得涅槃妙果的。”

  “如果因和緣都充分具備的話,就是說自己內心真如熏習無明有力量,又得到了諸佛菩薩等慈悲大願所護念的緣故,就能夠發起厭離生死苦海的出離心。同時相信有涅槃妙果,能夠精進修行增長自己的善根。因爲修行而使得善根成熟的緣故,就會遇到諸佛菩薩親自開示教誨,得到利益而心生歡喜,于是能夠真正趨向于涅槃正覺之道。”

  “第二、所謂的用熏習。就是指法身大士以不思議業用,來從外向內熏習衆生,作爲幫助衆生修行的外緣力量。這個外緣具有無量千差萬別的含義,簡略地說,有兩種。哪兩種呢?第一、差別緣;第二、平等緣。”

  “第一、所謂的差別緣。是指某個衆生,依賴于諸佛菩薩等善知識,從最初發心開始求道修行,直到最後成就佛果。在這個過程當中,或者見到了菩薩而結緣,或者感念菩薩的恩德而得到利益。菩薩有時示現爲衆生的眷屬,父母親人等(以慈愛攝受);有時示現爲奴婢傭人等(以恭敬承事攝受);有時做爲知心朋友(以相知攝受);有時示現成爲冤家(以仇怨攝受)。有時則發起菩薩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方便攝受衆生。”

  “乃至于菩薩的一切所作所爲,以種種無量的修行作爲利益衆生的外緣,都是菩薩內心真如所發起的大悲熏習力量的顯現。所以能夠幫助衆生增長解脫善根,如果有緣見到菩薩或者聽到菩薩的事迹,都能夠得到利益的緣故。”

  “這個差別緣又可以分爲兩種。哪兩種呢?第一、近緣,使衆生迅速得度的緣故。第二、遠緣,衆生久遠以後才能夠得度的緣故。近緣和遠緣這兩種緣,又分別具有兩種緣。哪兩種呢?第一、增長行緣(不信的衆生讓他生起信心,已經相信的衆生讓他增長信心);第二、受道緣(幫助根機成熟的衆生進入叁賢十地等位次)。”

  “第二、所謂的平等緣。是指一切諸佛菩薩,都以本來菩提大願的緣故,願意度化一切衆生得到解脫。所以,其真如法身自然能夠經常熏習一切衆生,而不會舍棄任何人。因爲諸佛菩薩已經證得,與一切衆生同體的真如智慧力量的緣故;所以,隨應著衆生見到佛菩薩,或者聽到佛菩薩名號等因緣,就會顯現出利益衆生的作用。但是,衆生則需要依賴于成就叁昧正定,才能夠平等地見到一切諸佛菩薩的緣故。”

  “在真如熏習當中,自體相熏習和用熏習,又各自有兩種情況。哪兩種呢?第一、未相應。指的是一切凡夫、二乘修行人和初發心的菩薩們,是通過意(六粗當中的智相和相續相,屬于第七識意當中的粗分)和意識(六粗當中的執取相和計名字相,屬于第六意識)的熏習,依賴于信心的力量,所以能夠修行。尚未證得無分別心(真如叁昧),與真如自體還不能相應的緣故;尚未證得智淨相和不思議業相,與真如妙用還不能夠相應的緣故。”

  “第二、已相應。指的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薩們,已經證得無分別心(真如叁昧),與一切諸佛的真如智體和不思議妙用能夠相應。因此,只是依賴于法性本來的力量自然修行,根本沒有了造作。自然能夠資熏真如,以真如之力,滅除無明的緣故。”

  

  “另外,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染法的熏習不曾間斷,到了成佛以後,就會徹底斷除。淨法的熏習則不會有斷除的時候,一直到無窮無盡的未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真如淨法恒常熏習無明妄心的緣故,染法就會隨著妄心的消滅而消滅。妄心消滅以後,真如法身就會顯現。因爲真如法身本來不生不滅的緣故,就會恒常起妙用熏習,所以淨法不會有斷除的時候。”

  

  

  

《《大乘起信論》白話(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