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白话(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在哪里呢?因为依赖于上述六种染心的缘故,有了能见相和境界相,并且进一步生起了虚妄执著心,去贪取境界。这样就违背了真如平等本性的缘故,所以,障碍根本智。因为一切法常住于寂静本性当中,本来没有起灭的动相。正因为无明不觉的缘故,才有了心念妄动,从而违背了一切法的寂灭本性,所以不能够随顺对于世间一切境界种种了知的智慧。因此,障碍了自然业智。”

  

  (五)分别生灭相

  “另外,在前文的六种染心当中,可以进行两种分别生灭相。哪两种呢?第一、粗染(指三种粗染心: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和分别智相应染),都有外境与心相应的缘故。第二、细染(指三种细染心: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和根本业不相应染),心境尚未分离,还没有外境与心相应的缘故。”

  “还有,粗中之粗(指执相应染),是凡夫不觉的境界。粗中之细(指不断相应染和分别智相应染),以及细中之粗(指现色不相应染和能见心不相应染),是菩萨所觉悟的境界。细中之细(指根本业不相应染),是佛陀所觉悟的境界。”

  “粗染和细染,这两种生灭心,都是依赖于无明熏习而有的,就是说依因和依缘。所谓的依因,是指最初的不觉,而有无明妄动。所谓的依缘,是指对于虚妄境界的执着和攀缘。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觉妄动之因灭了的话,虚妄境界之缘也就灭了。不觉妄动之因灭了的缘故,三种细染的不相应心就灭了;虚妄境界之缘灭了的缘故,三种粗染的相应心就灭了。”

  问:“如果相应心和不相应心全都灭了的话,心性智慧还能够相续不断吗?如果能够相续不断的话,为什么经中常说究竟寂灭呢?”

  答:“这里所说的灭,只是心念的生灭之相灭,并不是真如一心的心体灭。(心体不生不灭,所以说心性智慧相续不断;心体远离一切生灭念,所以说究竟寂灭。)”

  “比如空中的风,依赖于水而有了波动之相。假如水消灭了的话,那么风的形相就消失了,没有可以依赖而显相的东西了。因为水是不灭的,所以风通过水波现出形相而相续不断。只有风灭了以后,水波的动相才会随之消灭,但并不是水消灭了。众生的无明也是这样的,它依赖于真如心体而不觉动念。如果真如心体灭了的话,那么众生就断绝了,无明也没有可以依赖的地方了。正因为真如心体是不会消灭的,所以,随着无明妄动,众生心中的生灭念得以相续不断。只有无明痴惑消灭了以后,众生的生灭心念才会随之消灭,并不是心性智慧消灭了。”

  

  (六)法熏习义

  “另外,因为有四种法熏习义的缘故,所以染污法和清净法会相续生起,而不会断绝。那四种呢?第一、净法熏习,也叫做真如熏习;第二、一切染因熏习,也叫做无明熏习;第三、妄心熏习,也叫做业识熏习;第四、妄境界熏习,也就是六尘熏习。”

  “所谓的熏习义,就如同世间的衣服一样,本来没有香气;如果有人用香去熏染的缘故,就有了香气。在这里也是一样。真如净法当中,本来没有污染的生灭念;但因为无明熏习真如的缘故,就有了生灭染心和六尘染相。在无明染法当中,本来没有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但因为真如熏习无明染心的缘故,就有了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用。”

  

  “怎么样熏习,而使染法不断生起的呢?”

  “就是说依赖于真如净法的缘故,而有了无明(即前文所说: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因为有了无明,作为染法生起之因的缘故,无明就会熏习真如。因为这种熏习的缘故,就有了妄心(阿赖耶识)。因为有了阿赖耶识妄心的缘故,就会进一步熏习资养无明(生起无明业相)。由于不明了真如一心的缘故,就会不觉而生起念头(生起能见相),并显现出虚妄境界(生起境界相)。因为有了虚妄境界,作为染法进一步生起之助缘的缘故,此虚妄境界就会返熏业识妄心,使它产生分别念和虚妄执着(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陆续生起)。然后就会造作种种业行(起业相),并依业受报,承受各种各样的身心之苦(业系苦相)。”

  “前文所说的妄境界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增长念熏习(是指虚妄六尘境界,返熏业识妄心,使六粗当中的智相和相续相得以增长,属于第七识:意);第二、增长取熏习(是指虚妄六尘境界,返熏业识妄心,使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得以增长,属于第六识:意识)。”

  “前文所说的妄心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业识根本熏习(是指业识妄心(第七识)资熏根本无明,使心不能够远离细微念,所以无法超越法执,而有变异生死

  之苦),能够容受阿罗汉、辟支佛和一切菩萨变异生灭之苦的缘故。第二、增长分别事识熏习(是指第六意识资熏无明,使见、爱两种习气增长,让心无法远离虚妄的六尘境界,而有分段生死之苦),能够容受一切凡夫业力生死之苦的缘故。”

  “前文所说的无明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根本熏习(是指无明熏习真如,就有了阿赖耶识妄心;继续资熏妄心,就有了业识),能够成就业识(第七识:意)的缘故。第二、所起见爱熏习(是指无明熏习真如,陆续生起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和相续识,并资熏出了见、爱习气;随着见、爱习气的增长,而成就了第六识:分别事识),能够成就分别事识的缘故。”

  

  “这个阿赖耶识当中,怎么样熏习,而使净法不断生起的呢?

  “就是说,因为本来有真如法的缘故,所以能够熏习无明。因为以真如熏习无明为因缘,而有力量的缘故,能够让阿赖耶识妄心厌离生死之苦,想要求得涅槃。因为这个阿赖耶识妄心有了厌离生死、求得涅槃之因缘的缘故,就会进一步资熏真如。”

  “于是,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真如净性(菩萨十信位);知道一切法都因心念妄动而显现,没有所对应的真实的六尘境界(菩萨十住位);所以,能够修行种种远离境界攀缘的法门(菩萨十行和十回向位);因为已经如实知道,所对应的一切境界虚妄不实的缘故(菩萨初地),能够发起种种方便法门(菩萨二地到九地);最终能够发起随顺法性的广大修行,而不执着于任何境界,不起任何虚妄念头,像这样修行,乃至于经过久远无量的劫数(菩萨十地)。真如熏习力充足的缘故,无明就会消灭。因为无明消灭了的缘故,心中就没有了相续生灭念(六粗消灭);因为没有生灭念的缘故,能见相和境界相也随之消灭了(三细消灭)。因为无明之因和境界之缘都消灭了的缘故,一切染心之相都灭尽无遗,叫做得到大般涅槃,自然成就了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圆满佛果)。”

  

  “在净熏当中,妄心熏习义(指真如熏无明,所发起的离苦求涅槃之向道妄心,进一步返熏真如)也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分别事识熏习(指真如熏无明,发起了第六意识当中的较粗之道心,再来返熏真如)。依赖于一切凡夫和声闻、缘觉二乘修行人等,所发道心属于第六意识,以分别心的缘故,厌离生死轮回之苦,心粗而力弱,所以逐渐趋向于无上正觉的缘故。第二、意熏习(指真如熏无明,发起了第七识意当中的相续微细之道心,再来返熏真如)。就是指菩萨们,所发道心属于第七识,相续而勇猛,因此能够迅速成就正觉涅槃的缘故。”

  

  “前文所说的真如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自体相熏习(是指一切众生,真如自性的熏习);第二、用熏习(是指已证真如法身的菩萨,以真如法身熏习众生的妙用)。”

  “第一、所谓的自体相熏习。是指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本来具有真如无漏妙法(真如自体);本来具备不思议业用,以及显现一切境界的法性(真如妙用)。依赖于这两种法义,真如自体就会经常熏习众生的无明妄心。因为真如本来具有这种力量的缘故,所以能够让众生厌离生死之苦(出离心),愿意求得涅槃妙果(菩提心)。并且相信自己的身心本来具有真如妙法,所以开始发心修行。”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众生都共同具有真如,就应当平等地受到真如的熏习。为什么会有相信和不相信,以及根机利钝、修行快慢等等,从前到后的无量差别呢?一切众生都应当同时知道,并且相信自己具有真如自性;同时开始勤奋修行各种方便法门,平等证入涅槃妙果才对呀?”

  答:“众生所具有的真如一心是平等无二的,但同时也具有无量无边的无明染心。因为从无量劫以来,一切众生心中的无明习性千差万别,所以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有厚薄不同的缘故(因此,就有了相信、不相信,根机利钝等差别)。另外,有超过恒河沙数量那样多的上品烦恼(所知障,细微而难断),因为众生心中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还有无量的我见、爱染等下品烦恼(烦恼障,粗而容易断),因为众生心中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就这样,一切烦恼,都依赖于无明熏习真如而生起。随着一切众生从前到后的修行过程,其中有无量的微细差别(所以修行成就的快慢也各自不同)。只有如来能够完全明了的缘故。”

  “还有,在佛法当中,既有因(正因佛性,即本有的真如一心),也有缘(缘因佛性,即善知识的助发之缘)。因和缘都具备了,才能够获得成就(开悟了因佛性)。就如同木头当中具备着火的特性,是燃烧起火的正因;如果没有人知道木头能够燃烧,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而火能够自己出来烧掉木头,是不可能的。”

  “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虽然具有正因佛性(真如)的熏习之力,如果不遇到诸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等,以他们的开导教化做为助缘,而能够自己断掉烦恼,自己证入涅槃妙果,是不可能的。如果虽然有善知识外缘的开导之力,而心内真如净法熏习力量还不够的话,也是不能够彻底厌离生死轮回之苦,愿意求得涅槃妙果的。”

  “如果因和缘都充分具备的话,就是说自己内心真如熏习无明有力量,又得到了诸佛菩萨等慈悲大愿所护念的缘故,就能够发起厌离生死苦海的出离心。同时相信有涅槃妙果,能够精进修行增长自己的善根。因为修行而使得善根成熟的缘故,就会遇到诸佛菩萨亲自开示教诲,得到利益而心生欢喜,于是能够真正趋向于涅槃正觉之道。”

  “第二、所谓的用熏习。就是指法身大士以不思议业用,来从外向内熏习众生,作为帮助众生修行的外缘力量。这个外缘具有无量千差万别的含义,简略地说,有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差别缘;第二、平等缘。”

  “第一、所谓的差别缘。是指某个众生,依赖于诸佛菩萨等善知识,从最初发心开始求道修行,直到最后成就佛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者见到了菩萨而结缘,或者感念菩萨的恩德而得到利益。菩萨有时示现为众生的眷属,父母亲人等(以慈爱摄受);有时示现为奴婢佣人等(以恭敬承事摄受);有时做为知心朋友(以相知摄受);有时示现成为冤家(以仇怨摄受)。有时则发起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方便摄受众生。”

  “乃至于菩萨的一切所作所为,以种种无量的修行作为利益众生的外缘,都是菩萨内心真如所发起的大悲熏习力量的显现。所以能够帮助众生增长解脱善根,如果有缘见到菩萨或者听到菩萨的事迹,都能够得到利益的缘故。”

  “这个差别缘又可以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近缘,使众生迅速得度的缘故。第二、远缘,众生久远以后才能够得度的缘故。近缘和远缘这两种缘,又分别具有两种缘。哪两种呢?第一、增长行缘(不信的众生让他生起信心,已经相信的众生让他增长信心);第二、受道缘(帮助根机成熟的众生进入三贤十地等位次)。”

  “第二、所谓的平等缘。是指一切诸佛菩萨,都以本来菩提大愿的缘故,愿意度化一切众生得到解脱。所以,其真如法身自然能够经常熏习一切众生,而不会舍弃任何人。因为诸佛菩萨已经证得,与一切众生同体的真如智慧力量的缘故;所以,随应着众生见到佛菩萨,或者听到佛菩萨名号等因缘,就会显现出利益众生的作用。但是,众生则需要依赖于成就三昧正定,才能够平等地见到一切诸佛菩萨的缘故。”

  “在真如熏习当中,自体相熏习和用熏习,又各自有两种情况。哪两种呢?第一、未相应。指的是一切凡夫、二乘修行人和初发心的菩萨们,是通过意(六粗当中的智相和相续相,属于第七识意当中的粗分)和意识(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属于第六意识)的熏习,依赖于信心的力量,所以能够修行。尚未证得无分别心(真如三昧),与真如自体还不能相应的缘故;尚未证得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与真如妙用还不能够相应的缘故。”

  “第二、已相应。指的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已经证得无分别心(真如三昧),与一切诸佛的真如智体和不思议妙用能够相应。因此,只是依赖于法性本来的力量自然修行,根本没有了造作。自然能够资熏真如,以真如之力,灭除无明的缘故。”

  

  “另外,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染法的熏习不曾间断,到了成佛以后,就会彻底断除。净法的熏习则不会有断除的时候,一直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如净法恒常熏习无明妄心的缘故,染法就会随着妄心的消灭而消灭。妄心消灭以后,真如法身就会显现。因为真如法身本来不生不灭的缘故,就会恒常起妙用熏习,所以净法不会有断除的时候。”

  

  

  

《《大乘起信论》白话(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