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念,就叫做始覺。再進一步,把透徹心源的覺悟,叫做究竟覺;而尚未透徹心源的覺悟,叫做非究竟覺。”
“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就比如普通凡夫,發覺自己的心在前面起了惡念,能夠停止後面的惡念,讓它不再繼續生起來。這雖然也叫做覺,但其實還是不覺。”
“對于聲聞、緣覺的二乘修行人,以及初發心住以上的叁賢位菩薩來說,他們能夠覺察從分別念到執著念的變化;所以在他們的念頭當中,沒有了執著取舍的變異之相。因爲已經舍離了較粗的分別執著心念的緣故,叫做相似覺。”
“對于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薩們來說,他們能夠覺知心念當中的分別和對立;所以,他們的念頭已經沒有了沾染境界的住著之相。因爲已經遠離了分別心,這種較粗心念的緣故,叫做隨分覺。”
“對于菩薩地的盡頭,十地後心的菩薩來說,他們的叁昧觀行已經深入到了極點。最後一念觀照,與無念心體相應,就會覺悟到心念的最初生起之相;于是,他們的心就不會再有最初的妄動。因爲已經遠離了心中最微細心念的緣故,他們完全照見了無念心性;一味真心現前,常住法界,如如不動;始覺與本覺合二爲一,叫做究竟覺。”
“因此,在佛經當中說過,倘若有衆生能夠觀察無念之心的話,就是在趨向于佛陀的智慧了。”
“另外,當心念生起來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最初的生起之相可以被知道。之所以說能夠覺知念頭最初的生起之相,所指的就是無念境界,無念之心就是究竟覺。因此,一切衆生,都不能叫做覺悟。因爲他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念念相續,從來也不曾離開生滅的念頭,所以叫做無始無明。”
“倘若能夠得入無念境界的話,就會覺知心念當中的生、住、異、滅四相。因爲無念真心平等不變異的緣故,所以根本就沒有始覺和本覺的差異。因爲生、住、異、滅四相,在無念真心當中同時而有;如果離開無念心體的話,這四相就都沒有了獨立的自體,所以它們本來就是平等的,同是真如一心的緣故。”
“另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隨著修行者的心逐漸轉染還淨,本覺向內熏習,就會生起兩種功德相。這兩種功德相都以本覺爲體,所以與本覺不會分離。哪兩種功德相呢?一是智淨相;二是不思議業相。”
“所謂的智淨相,就是指依賴于真如由內而外的熏修之力,以及教法由外而內的熏修之力;依賴于這兩種力量修行,一旦見到真如一心,就稱爲如實修行。此時,修行者證入初地。從初地繼續修行真如叁昧,到了第八地,證量已經非常精深,就會滿足破除阿賴耶識當中根本無明的要求。于是,不生不滅心體與生滅心念相和合的阿賴耶識,就會被摧毀;同時,細微的心念相續生起之相,也會被消滅。這時,就會完全顯現法身,本來的智慧覺性純淨現前。”
“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因爲一切心識的生滅相續之相,都是無明。而無明當中的這些生滅念,都是依賴于真如一心而生起的,所以,無明心相,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本覺心性。究其本源來說,無明心相是不可破壞的;就其生滅念來說,無明心相並非不可破壞。這就如同大海裏面的海水一樣,海水因爲風而有波動,水波之相與風動之相是無法分開的。然而,水的本性並不是波動,如果風停了,水的波動就會逐漸消滅。但是,水的濕潤之性卻不會被破壞。同樣的道理,一切衆生的自性清淨心,因爲無明風吹的緣故,才會有生滅念的動相。清淨心和無明,都沒有形相,它們也無法完全分開。然而,清淨心的本性並不是生滅妄動,如果無明消滅了,生滅相續的念頭就會消滅。但是,本來的智慧覺性卻不會被破壞。”
“所謂的不思議業相,因爲依賴于前面所說的智淨相,就能夠顯現出一切殊勝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是所說的諸佛無量功德之相,它常住于智慧覺性當中,沒有窮盡的時候。隨順著一切衆生根機的不同,而自然發生相應,顯現出種種不思議的感應,使衆生得到各種利益。”
“另外,關于本覺的體相,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總體來說,本覺體相與無限包容的虛空平等無二;也好像一面沒有邊際的純淨的鏡子那樣,能夠普遍顯現一切。”
“哪四個方面的內容呢?第一、如實空鏡。就是說本覺體性,本來就遠離一切生滅心念,以及生滅心念所顯現的一切境界。只是真如一心,沒有任何法可以顯現。本來湛然寂滅,了無對待,不是任何覺照法義的緣故。”
“第二、因熏習鏡。就是說本覺體性如實不空。一切世間的種種境界,都在其中顯現。本覺體性與所現的一切境界,沒有內外和出入的差別。境界不現的時候,並沒有失去什麼;境界顯現的時候,也不會破壞本覺體性。本覺與所現境界,都是常住一心;因爲所謂的一切法,就是本覺真實體性的緣故。另外,一切生滅染汙之法,都不能夠汙染本覺體性。本覺智慧之體如如不動,它圓滿具備一切無漏功德,能夠向內熏習衆生,作爲衆生覺悟之因的緣故。”
“第叁、法出離鏡。就是說這個如實不空的本覺體性,逐漸向內熏習,最終將使修行者,得以出離煩惱障(煩惱礙)和所知障(智礙);並且遠離阿賴耶識當中,不生不滅心體與生滅心念的和合之相。于是,就會顯現出本有的純淨和光明的緣故。”
“第四、緣熏習鏡。就是說一切聖者,依賴于前文的法出離鏡的緣故,本覺體性自然能夠遍照一切衆生的心;讓他們發起修行,增長善根,乃至于隨念示現種種利益的緣故。”
(二)不覺義
(問:“本來覺性既然像前面所說的那樣,遍布虛空,圓滿覺照一切。爲什麼還會有不覺呢?”)
答:“所謂的不覺義,是指一切衆生,沒有能夠如實知道,所有的一切境界純是真如一心的緣故,忽然心動,而生起了念頭。實際上,念頭並沒有獨立的自相,它無法離開本覺一心。就好像迷路的人,由于對方向的錯認,才會迷路;倘若離開了方向的錯認,就不會迷路了。衆生也是這樣,由于對覺性的認知,所以才會迷惑不覺;倘若離開了覺性的認知,就沒有不覺了。”
(問:“怎麼知道不覺本來就是真覺呢?)
答:“因爲衆生有不覺的妄想心的緣故,由于妄想分別而能夠知名解義,所以,如來爲衆生講說並指示本有的真覺之性。衆生通過修行,如果離開了不覺的妄想心,一念回光返照,契入本來的真如一心。此時,不僅沒有了不覺,也沒有真覺的獨立自相可以表述了。”
《《大乘起信論》白話(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