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离念,就叫做始觉。再进一步,把透彻心源的觉悟,叫做究竟觉;而尚未透彻心源的觉悟,叫做非究竟觉。”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比如普通凡夫,发觉自己的心在前面起了恶念,能够停止后面的恶念,让它不再继续生起来。这虽然也叫做觉,但其实还是不觉。”
“对于声闻、缘觉的二乘修行人,以及初发心住以上的三贤位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察从分别念到执着念的变化;所以在他们的念头当中,没有了执着取舍的变异之相。因为已经舍离了较粗的分别执着心念的缘故,叫做相似觉。”
“对于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来说,他们能够觉知心念当中的分别和对立;所以,他们的念头已经没有了沾染境界的住着之相。因为已经远离了分别心,这种较粗心念的缘故,叫做随分觉。”
“对于菩萨地的尽头,十地后心的菩萨来说,他们的三昧观行已经深入到了极点。最后一念观照,与无念心体相应,就会觉悟到心念的最初生起之相;于是,他们的心就不会再有最初的妄动。因为已经远离了心中最微细心念的缘故,他们完全照见了无念心性;一味真心现前,常住法界,如如不动;始觉与本觉合二为一,叫做究竟觉。”
“因此,在佛经当中说过,倘若有众生能够观察无念之心的话,就是在趋向于佛陀的智慧了。”
“另外,当心念生起来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最初的生起之相可以被知道。之所以说能够觉知念头最初的生起之相,所指的就是无念境界,无念之心就是究竟觉。因此,一切众生,都不能叫做觉悟。因为他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念念相续,从来也不曾离开生灭的念头,所以叫做无始无明。”
“倘若能够得入无念境界的话,就会觉知心念当中的生、住、异、灭四相。因为无念真心平等不变异的缘故,所以根本就没有始觉和本觉的差异。因为生、住、异、灭四相,在无念真心当中同时而有;如果离开无念心体的话,这四相就都没有了独立的自体,所以它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同是真如一心的缘故。”
“另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随着修行者的心逐渐转染还净,本觉向内熏习,就会生起两种功德相。这两种功德相都以本觉为体,所以与本觉不会分离。哪两种功德相呢?一是智净相;二是不思议业相。”
“所谓的智净相,就是指依赖于真如由内而外的熏修之力,以及教法由外而内的熏修之力;依赖于这两种力量修行,一旦见到真如一心,就称为如实修行。此时,修行者证入初地。从初地继续修行真如三昧,到了第八地,证量已经非常精深,就会满足破除阿赖耶识当中根本无明的要求。于是,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的阿赖耶识,就会被摧毁;同时,细微的心念相续生起之相,也会被消灭。这时,就会完全显现法身,本来的智慧觉性纯净现前。”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因为一切心识的生灭相续之相,都是无明。而无明当中的这些生灭念,都是依赖于真如一心而生起的,所以,无明心相,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本觉心性。究其本源来说,无明心相是不可破坏的;就其生灭念来说,无明心相并非不可破坏。这就如同大海里面的海水一样,海水因为风而有波动,水波之相与风动之相是无法分开的。然而,水的本性并不是波动,如果风停了,水的波动就会逐渐消灭。但是,水的湿润之性却不会被破坏。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因为无明风吹的缘故,才会有生灭念的动相。清净心和无明,都没有形相,它们也无法完全分开。然而,清净心的本性并不是生灭妄动,如果无明消灭了,生灭相续的念头就会消灭。但是,本来的智慧觉性却不会被破坏。”
“所谓的不思议业相,因为依赖于前面所说的智净相,就能够显现出一切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诸佛无量功德之相,它常住于智慧觉性当中,没有穷尽的时候。随顺着一切众生根机的不同,而自然发生相应,显现出种种不思议的感应,使众生得到各种利益。”
“另外,关于本觉的体相,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本觉体相与无限包容的虚空平等无二;也好像一面没有边际的纯净的镜子那样,能够普遍显现一切。”
“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呢?第一、如实空镜。就是说本觉体性,本来就远离一切生灭心念,以及生灭心念所显现的一切境界。只是真如一心,没有任何法可以显现。本来湛然寂灭,了无对待,不是任何觉照法义的缘故。”
“第二、因熏习镜。就是说本觉体性如实不空。一切世间的种种境界,都在其中显现。本觉体性与所现的一切境界,没有内外和出入的差别。境界不现的时候,并没有失去什么;境界显现的时候,也不会破坏本觉体性。本觉与所现境界,都是常住一心;因为所谓的一切法,就是本觉真实体性的缘故。另外,一切生灭染污之法,都不能够污染本觉体性。本觉智慧之体如如不动,它圆满具备一切无漏功德,能够向内熏习众生,作为众生觉悟之因的缘故。”
“第三、法出离镜。就是说这个如实不空的本觉体性,逐渐向内熏习,最终将使修行者,得以出离烦恼障(烦恼碍)和所知障(智碍);并且远离阿赖耶识当中,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的和合之相。于是,就会显现出本有的纯净和光明的缘故。”
“第四、缘熏习镜。就是说一切圣者,依赖于前文的法出离镜的缘故,本觉体性自然能够遍照一切众生的心;让他们发起修行,增长善根,乃至于随念示现种种利益的缘故。”
(二)不觉义
(问:“本来觉性既然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遍布虚空,圆满觉照一切。为什么还会有不觉呢?”)
答:“所谓的不觉义,是指一切众生,没有能够如实知道,所有的一切境界纯是真如一心的缘故,忽然心动,而生起了念头。实际上,念头并没有独立的自相,它无法离开本觉一心。就好像迷路的人,由于对方向的错认,才会迷路;倘若离开了方向的错认,就不会迷路了。众生也是这样,由于对觉性的认知,所以才会迷惑不觉;倘若离开了觉性的认知,就没有不觉了。”
(问:“怎么知道不觉本来就是真觉呢?)
答:“因为众生有不觉的妄想心的缘故,由于妄想分别而能够知名解义,所以,如来为众生讲说并指示本有的真觉之性。众生通过修行,如果离开了不觉的妄想心,一念回光返照,契入本来的真如一心。此时,不仅没有了不觉,也没有真觉的独立自相可以表述了。”
《《大乘起信论》白话(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