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白话
马 鸣 菩 萨 造
梁 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明 憨山德清禅师 直解
中华习教沙门 超然 白话
沙 门 来 华 白话证义
我以生命皈依那穷尽十方的,
具有最殊胜意业的正遍知者;
其身业殊胜于色法自在无碍,
以最胜语业救世的大悲佛陀!
我归依佛陀的法身实相妙体,
那无边无际的真如法性大海;
具足无量妙性功德之如来藏!
还有那些如实修行的贤圣僧!
为了利益有缘众生而造此论,
令其去除疑惑舍弃邪见执着;
并发起大乘佛法的真正信心,
佛陀正觉的种子将不断流传。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第一、因缘分
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
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回答说:“造这部论的因缘有八种,哪八种呢?第一、因缘总相。就是为了让有缘众生,能够远离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乐。而不是为了追求人世间的名闻利养,以及恭敬的缘故。”
“第二、是为了解释如来教法当中的根本教义,让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发生错谬的缘故。”
“第三、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在大乘教法当中能够成就菩萨初住以上位次,得到不退的真实信心的缘故。”
“第四、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微少的众生,通过学习发心和各种修行,逐渐成熟信心的缘故。”
“第五、是为了那些恶业众生而开示方便法门,让他们通过礼佛忏悔等方法,而消除罪恶业障;从而保护他们的信心,使他们逐渐远离愚痴和我慢,出离邪见之网的缘故。”
“第六、是为了开示修习止观法门,以便对治凡夫和二乘人心中过失的缘故。”
“第七、是为了开示专心念佛求生净土的方便法门,以便那些怯弱众生,能够往生到净土当中见佛闻法,得到决定不退的真实信心的缘故。”
“第八、是为了开示大乘教法的殊胜利益,劝导众生勤奋修行的缘故。”
“有以上这些因缘,所以要造这部论。”
问:“上述这些法义,在佛经当中都已经具备,何必要重新讲说呢?”
回答说:“佛陀经教当中,虽然已经具有这些法义;但因为众生的根机和修行的力量,各自不同,接受和悟解法义的因缘也千差万别。比如,如来在世的时候,众生的根机猛利,如来作为说法之人,其身口意三业也极为殊胜。所以,世尊圆满的法音,一经演说,各类众生都能够平等地得到悟解。这种情况下,就不必造论了。”
“在如来灭度以后,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广学多闻,从而得到悟解;”
“也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通过少量的听闻经教,就可以获得广大的悟解;”
“或者有的众生,智慧的根器比较迟钝,需要借助于详细广博的论著,才能够获得悟解;”
“还有一些众生,因为广大的经论,文字内容太多而烦恼,心中希望通过修持少量的文字,而包含多数法义,最终达成悟解。”
“鉴于上述因缘,这一部论,就是为了从总体上,概括如来广大深妙教法当中无量无边法义的缘故而作。为了最后一类众生的缘故,应当讲说此论。”
第二、立义分
前文讲说因缘分完毕,继续讲说立义分,树立大乘正义。
“所谓大乘,从总体上来说,有两个方面。那两个方面呢?第一是法;第二是法义。”
“这里所说的法,其实就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心。这个心已经包括了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依赖于这个心,才能够显示大乘的真正含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的真如相,就显示了大乘之体;这个心的生灭因缘相,能够显示大乘本具的体、相、用三大的缘故。”
“这里所说的法义,共有三种。哪三种呢?第一、体大,就是说一切万法平等具有真如本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差别的缘故。”
“第二、相大,就是说如来藏当中,圆满具备无量无边自性功德的缘故。”
“第三、用大,这个大乘心法,能够生起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善因果的缘故;它也是一切诸佛在本来因地,所乘坐之妙法的缘故;乃至于一切菩萨,都是乘坐这个大乘心法到达如来究竟圆满果地的缘故。”
第三、解释分
前文讲说立义分完毕,继续讲说解释分,解释大乘法义。
“解释大乘法义分为三个方面。那三个方面呢?第一、显示正义;第二、对治邪执;第三、分别发趣道相。”
第一、显示正义
“所谓的显示正义,在这一个大乘心法当中,可以分为两种法门。哪两种呢?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它们分别能够总括包容一切万法。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呢?因为这两个法门,没有办法相分离的缘故。”
一、心真如门
“所谓的心真如门,也就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就是说心性从来不曾产生,也永远不会灭亡。一切看似缤纷繁杂的各种事物,只是因为心中的妄想念头才显示出了差别;倘若能够离开妄想念头的话,就没有了一切境界的样子。因此,一切万法,从根本上来说,远离语言文字之相;远离虚假名字之相;远离心念分别之相。其本质究竟平等;其本性没有丝毫生灭变异;其本源没有办法被破坏。一切的一切,全都只是一心而已,所以叫做真如。”
(问:“为什么一切法远离语言文字之相,远离名字之相呢?)
答:“因为一切语言文字,以及名字,都没有任何真实的内容。”
(问:“为什么一切法远离心念分别之相呢?)
答:“因为一切法只是随着妄想念头而显现,其本性是了不可得的。”
(问:“倘若语言名字相和心念分别相都远离的话,什么是真如相呢?)
答:“这里所说的真如,没有任何相貌。”
(问:“既然已经远离名字相,为什么还会有真如这个名字呢?”
答:“这里所说的真如,乃是语言文字的极致。只是借用文字,来除去对于文字的执着罢了,它也没有什么确定的名字相。”
(问:“既然远离了名字和语言之相,这个真如还可以远离吗?)
答:“这个真如之体没有什么可远离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真如的缘故。”
(问:“是不是一切虚假语言名字都远离了以后,只确立真如这一个法呢?)
答:“真如也没有什么好确立的。因为一切法都和真如同体,没有任何差别。要知道,一切万法,超越了语言文字,也超越了心念分别,所以叫做真如。”
问:“倘若像您所说,真如超越了语言文字和心念分别的话。一切修行的众生们,应当怎样随顺这样的法义,从而得以悟入真如呢?”
答:“倘若修行的人,能够知道一切万法,虽然可以方便言说;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能说的人,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法。虽然可以因为一切法而生起念头,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能念的我,也没有什么可念的法。这就叫做随顺的方法。像这样随顺修行,一旦行到心体离念,就叫做悟入真如。”
“另外,这个一心真如当中,按照语言文字的分别表述,含有两个方面的法义。哪两个方面呢?(一)如实空。因为一切妄念染法如实空的缘故,所以能够显现出究竟实相。(二)如实不空。因为真如自体不生不灭,本来就圆满具备种种无漏解脱自性功德的缘故。”
(一)如实空
“所谓的如实空,是说从无始以来,真如一心与一切虚妄污染之法,从来就不相应的缘故。也就是说,真如一心从根本上远离一切法之间的差别之相,因为根本就没有虚妄心念的缘故。”
“应当知道,这个真如自性,它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既不是“非有相,非无相”;也不是“亦有相,亦无相”。它远离有无四句的执着。”
“这个真如自性,与一切法之间,既不是“一相”;也不是“异相”;既不是“非一相,非异相”;也不是“亦一相,亦异相”。它也远离一异四句的执着。”
“乃至于总说如实空的法义:就是因为一切众生有虚妄生灭心的缘故,在念念分别当中,与真如一心不相应,所以叫做如实空。倘若远离了虚妄生灭心以后,在究竟实相当中,就没有什么可以空的了。”
(二)如实不空
“所谓的如实不空,前文已经显发出了空而无妄的真如法体;这个真如法体,当体就是真如一心。这个真如一心,它不生不灭,恒常不变;而且,本有的清净妙法在其中圆满具足,所以叫做如实不空。但是,在这个不空当中,也没有什么有相的真实之法可以得到;因为心体离念的境界不可思议,只有亲自证得,才能与真如一心相应的缘故。”
二、心生灭门
“所谓的心生灭门,依赖于如来藏的缘故,所以有了生灭心念(譬如波涛依赖于海水而有)。虽然有了生灭心念,并不会破坏不生不灭的心体。这时,所谓的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名字叫做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有两种含义,能够包容一切法,也能够生起一切法。哪两种含义呢?(一)觉义;(二)不觉义。”
(一)觉义
“所谓的觉义,就是指在念头平息之际,本来离念的心体得以显现。那个远离念头生灭相的本来心体,它平等于虚空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地方。于是,整个法界显现为没有任何差别和对立的一味真心,这就是如来的平等法身。因为这个平等法身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觉悟,称之为本觉。”
“为什么呢?这个本觉的名字和含义,是相对于始觉来说的。而这个始觉,所觉悟的就是本觉,实质是一样的。所谓的始觉,相对于心体离念的本觉来说,一切众生都在无明妄念当中,所以有了众生的不觉;从不觉当中修行,一旦心体…
《《大乘起信论》白话(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