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音王如來以及威音那畔
威音王如來,據說是最早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一位佛陀。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說道:“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號大成。”
憨山大師《妙法蓮華經通義》第六卷,關于威音王如來,關于這段經文,這樣補充道:“此乃空劫初成之佛,以前無佛。故宗門稱向上曰威音那畔。”
凡事總有個開始,示現成佛也是一樣。最早以八相成道這樣一種方式來廣度衆生的,就是威音王如來,他從本無生滅的妙性當中,顯現了生滅,顯現了從迷到覺的修行路程,爲一切芸芸衆生,以身作則地指明了圓滿解脫的菩提大道,並爲後世的有緣者,留下了覺悟的教法。
——人們把它叫做佛教。
——這其中包含著正覺者無盡的大慈大悲,以及無比的善巧方便。
——于是,後來者絡繹不絕,覺悟者們紛紛效仿,發菩薩願,行菩薩道,最終,示現成佛,示現做教主,廣爲利益一切衆生。
從本質上來說,任何一尊佛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師自悟”的究竟解脫者。這在《雜阿含第七五經》、《雜阿含第六八四經》,以及《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八經》等等諸多經典當中,都有著明確的記載,世尊曾經多次宣明,他是“無師自悟”的解脫者。
佛陀無師自悟的解脫智慧,被稱之爲“無師智”。《法華經》譬喻品當中說道:“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叁論宗的吉藏大師在《法華經疏》當中,是這樣解釋無師智的:“無師智者,前之叁智,並不從師得,故雲無師智。”
——什麼叫做“無師智”呢?因爲一切智、佛智和自然智,這叁種究竟的智慧,並不是從老師那裏可以得到的,而是人人本來具有的,只需要覺悟與明了,而不需要老師給予。實際上,任何老師也不可能給予我們,所以,把它叫做“無師智”。
著名的《大日經疏》,由善無畏尊者口述,一行禅師撰文。其中,對于佛陀的無師自悟、無師自覺,也有著非常清晰的表述:“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于手中菴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佛之授記時,即可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善無畏尊者是一位了不起的密教聖僧,其成就無比廣大,詳見《高僧傳》。
——佛陀的自證境界不可思議,就算用語言來粗略地描述,語言也終究不是覺悟之境,可以運用語言,而不可以依賴于語言,所以說“說者無言”。如此的妙境,無論用眼睛,還是用智慧來觀察,終究沒有可見之物,超越了形相的覺知與分別,所以說“觀者無見”。
佛陀的自證境界,不同于我們手裏的一枚水果,可以傳遞給別人。如果覺悟之境,可以用語言來傳授給弟子的話,那麼,修行就變得太簡單了,只要得到上師的傳授,立即就會成佛,而不再需要修行。
——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否則的話,當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在他得到定光佛(就是燃燈古佛)授記的時候,應當立即成佛才對呀!爲什麼還需要經過無量劫的勤苦修行,行菩薩道,修學種種法門,直到悉達多太子這一生,在菩提樹下無師自覺,才叫做佛陀呢!
——善無畏尊者,被譽爲唐密的“開元叁大士”之一,他以一位密教金剛上師的身份,如實宣揚無師自覺的成佛妙法,是極爲發人深省的。因爲,在秘密教法當中,以金剛上師最爲尊貴,一切密乘弟子,都必須依止金剛上師,才能夠獲得相應的成就。
——然而,這是秘密教法的甚深方便,是不得已而爲之的,否則的話,弟子們很容易出現偏差,其教法的清淨傳承也無法得以保證。
——善無畏尊者是在告訴我們,依止金剛上師,獲得成就,與最終的無師自覺而成佛,兩者並不矛盾。先需要依止金剛上師,而覺悟本心;再通過無量劫的行菩薩道,最終,無師自悟而成就正覺佛果,廣度一切衆生。
——毫無疑問,一切佛陀都是無師自悟的。
——否則的話,如果佛陀還有個指引他覺悟的師父或者上師,那麼,他的師父或者上師才是佛陀。
悉達多太子就是如此,雖然他有兩位教他禅定的老師,但是,這兩位老師只是教他禅定而已,並不能夠指導他成就正覺。因爲,這兩位老師不是覺悟者。
——太子最終離開了兩位老師,來到了菩提樹下,禅坐,並發願:“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這個願力很重要,它是太子之所以能夠成就正覺的力量源泉。
——也正因爲如此,如諸多經論所說,發菩提大願,是學修大乘佛法的起點與根本。
每尊佛都是無師自悟的,都是獨一無二的,佛經裏說的很清楚,在同一個世界,不會有兩尊佛同時住世。
——另一方面,每尊佛又都是平等的,是無二無別的。如經文所說,所謂佛佛道同是也。
曾經有人問趙州禅師,叁世諸佛的師父是誰?趙州回答說:“阿彌陀佛”。再問阿彌陀佛的師父是誰?趙州回答說:“叁世諸佛”。
——趙州禅師善巧地诠釋了每尊佛之間的關系:既卓然獨立,又無二無別。
還是這位趙州禅師,時常會說一句話:“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作爲佛弟子,竟然會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肯定會讓不少人費解。
——在這裏,趙州禅師所表述的,正是上文憨山大師所說的“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意思就是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前,那個本來面目。
——在威音王如來出現以前,到底有沒有佛呢?
憨山大師說“以前無佛”,意思是說,在此以前,沒有示現做教主的“佛”。
——曾經的正覺者很多,無量無數,只是,他們都不叫做“佛”。
——那叫做什麼呢?
——叫做什麼,都是虛假言語而已,都不能夠代表實際的狀況。就是叫做阿貓、阿狗,又有什麼關系呢!
——一旦覺悟了本來,才知道,“它”不叫做佛。如果非要給它安個“佛”名的話,反而多余了。因此,趙州禅師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雖然不喜聞,又何曾討厭過呢!有智慧的人,不應當錯解趙州的本意。
所謂“向上”一路,就是指本來面目。當然,叫做“本來面目”,也是方便之說,不得已而爲之,若不如此,法意如何表述呢!
人之本性,就是佛之本性,就是萬物之本性,是叁無差別。如此之本性,爲一切萬法之源,爲宇宙天地之源,不會變化,不能更改,只可覺悟與明達。
——完全覺悟的人,就是佛陀。
——沒有安上“佛”名之前,宗門把它叫做“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就是威音王如來尚未出世之前,本來就有的,那個如如不動的本性。它沒有辦法被傳授,所以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這裏的“千聖”,是指賢劫千佛,就是千佛出世,也沒有辦法傳授本性,只可在佛陀的指引下,弟子們自觀自見。六祖大師說得最清楚了:“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大師對此表示認可。
——這就好比天上有一個月亮,小小孩子們並不認識,大人爲了幫助他們認識月亮,于是,用手指頭把月亮指給了孩子們,讓他們看,聰明的孩子,順著大人手指頭的方向,一下子就認識了月亮。而笨拙的孩子們,卻把大人的手指頭,當做了月亮。這時,大人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反複講解,並加以引導。
——他沒有辦法把月亮拿過來,遞給孩子們。
——同樣,就算是賢劫千佛出世,也沒有辦法把佛性掏出來,遞給我們大家。所以說,自性也好,佛性也罷,都沒有辦法直接傳授,而只能夠予以方便引導,讓弟子們自見自明。
——我們就是那些笨孩子,佛陀在大乘經典當中,處處標指佛性,我們卻遲遲不能明了。有些笨到了極點的人,甚至認爲佛陀不夠慈悲,甚至認爲漢傳佛教沒什麼好學的,甚至認爲漢傳佛教當中的那些沒有師承的高僧大德們,不是成就者,等等。
——不求回報地奉獻自己的智慧,奉獻自己的覺悟之境,還有比這更大的慈悲嗎!
——佛陀如此,曆代高僧大德也都如此。至于成就如何,示現上各有因緣,論其本地,若能不求名利而利益衆生者,都是不思議解脫菩薩。
——什麼是高僧?不論名聲,不論地位,不論學識,不論禅定與神通,不論弟子多少,也不論相貌如何,只看他(她)是否能夠放下名利之心。
若能放下求名利之心,就能放下我執,就會具有正知見,就會與法相應,就會解脫,就會具備出離心與慈悲心。這樣的出家人,不是高僧,又是什麼呢!
佛陀是無師自悟的,那麼,其他人,是否可以呢?
在《壇經》上,玄策禅師有一段話,廣爲人知,他對玄覺禅師說:“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字面意思是:在最初成佛的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前,有無數的無師自悟者,是可以的,不需要誰來印證。而在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後,就有了形式上的佛教,那麼,應當以佛爲依止,無師自悟而擅自認證的人,都是天生的外道子孫。
必須要說,這其中含有很深的法義,因爲,無師自悟還好,關鍵在于“自己認爲自己已經悟道”——這是非常危險的事。自己爲自己印證,這往往是“我執”在作怪,就算是自己依照佛經爲自己印證,也往往難逃“細微的我執”。
——正如佛經所說,師心自用者,無藥可救。
——因此,或許您可以無師自悟,但是,決不能擅自爲自己印證。
——那怎麼辦呢?
——要麼參訪善知識,要麼,幹脆就不管他悟與不悟,悟了,也當做沒悟,依舊用功修學,時常降伏內心煩惱,時常方便利益有緣衆生。老老實實行菩薩道,自他兩利,自然會福慧增長,終將圓滿佛果。
——現實情況是,在如今的末法…
《威音王如來以及威音那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