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音王如来以及威音那畔
威音王如来,据说是最早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一位佛陀。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说道:“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号大成。”
憨山大师《妙法莲华经通义》第六卷,关于威音王如来,关于这段经文,这样补充道:“此乃空劫初成之佛,以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
凡事总有个开始,示现成佛也是一样。最早以八相成道这样一种方式来广度众生的,就是威音王如来,他从本无生灭的妙性当中,显现了生灭,显现了从迷到觉的修行路程,为一切芸芸众生,以身作则地指明了圆满解脱的菩提大道,并为后世的有缘者,留下了觉悟的教法。
——人们把它叫做佛教。
——这其中包含着正觉者无尽的大慈大悲,以及无比的善巧方便。
——于是,后来者络绎不绝,觉悟者们纷纷效仿,发菩萨愿,行菩萨道,最终,示现成佛,示现做教主,广为利益一切众生。
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一尊佛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师自悟”的究竟解脱者。这在《杂阿含第七五经》、《杂阿含第六八四经》,以及《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八经》等等诸多经典当中,都有着明确的记载,世尊曾经多次宣明,他是“无师自悟”的解脱者。
佛陀无师自悟的解脱智慧,被称之为“无师智”。《法华经》譬喻品当中说道:“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法华经疏》当中,是这样解释无师智的:“无师智者,前之三智,并不从师得,故云无师智。”
——什么叫做“无师智”呢?因为一切智、佛智和自然智,这三种究竟的智慧,并不是从老师那里可以得到的,而是人人本来具有的,只需要觉悟与明了,而不需要老师给予。实际上,任何老师也不可能给予我们,所以,把它叫做“无师智”。
著名的《大日经疏》,由善无畏尊者口述,一行禅师撰文。其中,对于佛陀的无师自悟、无师自觉,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表述:“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于手中菴摩勒果,可转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语授人者,释迦菩萨蒙定光佛之授记时,即可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无师自觉,方名佛耶!”
——善无畏尊者是一位了不起的密教圣僧,其成就无比广大,详见《高僧传》。
——佛陀的自证境界不可思议,就算用语言来粗略地描述,语言也终究不是觉悟之境,可以运用语言,而不可以依赖于语言,所以说“说者无言”。如此的妙境,无论用眼睛,还是用智慧来观察,终究没有可见之物,超越了形相的觉知与分别,所以说“观者无见”。
佛陀的自证境界,不同于我们手里的一枚水果,可以传递给别人。如果觉悟之境,可以用语言来传授给弟子的话,那么,修行就变得太简单了,只要得到上师的传授,立即就会成佛,而不再需要修行。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否则的话,当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在他得到定光佛(就是燃灯古佛)授记的时候,应当立即成佛才对呀!为什么还需要经过无量劫的勤苦修行,行菩萨道,修学种种法门,直到悉达多太子这一生,在菩提树下无师自觉,才叫做佛陀呢!
——善无畏尊者,被誉为唐密的“开元三大士”之一,他以一位密教金刚上师的身份,如实宣扬无师自觉的成佛妙法,是极为发人深省的。因为,在秘密教法当中,以金刚上师最为尊贵,一切密乘弟子,都必须依止金刚上师,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成就。
——然而,这是秘密教法的甚深方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否则的话,弟子们很容易出现偏差,其教法的清净传承也无法得以保证。
——善无畏尊者是在告诉我们,依止金刚上师,获得成就,与最终的无师自觉而成佛,两者并不矛盾。先需要依止金刚上师,而觉悟本心;再通过无量劫的行菩萨道,最终,无师自悟而成就正觉佛果,广度一切众生。
——毫无疑问,一切佛陀都是无师自悟的。
——否则的话,如果佛陀还有个指引他觉悟的师父或者上师,那么,他的师父或者上师才是佛陀。
悉达多太子就是如此,虽然他有两位教他禅定的老师,但是,这两位老师只是教他禅定而已,并不能够指导他成就正觉。因为,这两位老师不是觉悟者。
——太子最终离开了两位老师,来到了菩提树下,禅坐,并发愿:“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这个愿力很重要,它是太子之所以能够成就正觉的力量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如诸多经论所说,发菩提大愿,是学修大乘佛法的起点与根本。
每尊佛都是无师自悟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佛经里说的很清楚,在同一个世界,不会有两尊佛同时住世。
——另一方面,每尊佛又都是平等的,是无二无别的。如经文所说,所谓佛佛道同是也。
曾经有人问赵州禅师,三世诸佛的师父是谁?赵州回答说:“阿弥陀佛”。再问阿弥陀佛的师父是谁?赵州回答说:“三世诸佛”。
——赵州禅师善巧地诠释了每尊佛之间的关系:既卓然独立,又无二无别。
还是这位赵州禅师,时常会说一句话:“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作为佛弟子,竟然会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肯定会让不少人费解。
——在这里,赵州禅师所表述的,正是上文憨山大师所说的“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意思就是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前,那个本来面目。
——在威音王如来出现以前,到底有没有佛呢?
憨山大师说“以前无佛”,意思是说,在此以前,没有示现做教主的“佛”。
——曾经的正觉者很多,无量无数,只是,他们都不叫做“佛”。
——那叫做什么呢?
——叫做什么,都是虚假言语而已,都不能够代表实际的状况。就是叫做阿猫、阿狗,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旦觉悟了本来,才知道,“它”不叫做佛。如果非要给它安个“佛”名的话,反而多余了。因此,赵州禅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虽然不喜闻,又何曾讨厌过呢!有智慧的人,不应当错解赵州的本意。
所谓“向上”一路,就是指本来面目。当然,叫做“本来面目”,也是方便之说,不得已而为之,若不如此,法意如何表述呢!
人之本性,就是佛之本性,就是万物之本性,是三无差别。如此之本性,为一切万法之源,为宇宙天地之源,不会变化,不能更改,只可觉悟与明达。
——完全觉悟的人,就是佛陀。
——没有安上“佛”名之前,宗门把它叫做“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就是威音王如来尚未出世之前,本来就有的,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性。它没有办法被传授,所以说,“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这里的“千圣”,是指贤劫千佛,就是千佛出世,也没有办法传授本性,只可在佛陀的指引下,弟子们自观自见。六祖大师说得最清楚了:“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大师对此表示认可。
——这就好比天上有一个月亮,小小孩子们并不认识,大人为了帮助他们认识月亮,于是,用手指头把月亮指给了孩子们,让他们看,聪明的孩子,顺着大人手指头的方向,一下子就认识了月亮。而笨拙的孩子们,却把大人的手指头,当做了月亮。这时,大人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反复讲解,并加以引导。
——他没有办法把月亮拿过来,递给孩子们。
——同样,就算是贤劫千佛出世,也没有办法把佛性掏出来,递给我们大家。所以说,自性也好,佛性也罢,都没有办法直接传授,而只能够予以方便引导,让弟子们自见自明。
——我们就是那些笨孩子,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标指佛性,我们却迟迟不能明了。有些笨到了极点的人,甚至认为佛陀不够慈悲,甚至认为汉传佛教没什么好学的,甚至认为汉传佛教当中的那些没有师承的高僧大德们,不是成就者,等等。
——不求回报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觉悟之境,还有比这更大的慈悲吗!
——佛陀如此,历代高僧大德也都如此。至于成就如何,示现上各有因缘,论其本地,若能不求名利而利益众生者,都是不思议解脱菩萨。
——什么是高僧?不论名声,不论地位,不论学识,不论禅定与神通,不论弟子多少,也不论相貌如何,只看他(她)是否能够放下名利之心。
若能放下求名利之心,就能放下我执,就会具有正知见,就会与法相应,就会解脱,就会具备出离心与慈悲心。这样的出家人,不是高僧,又是什么呢!
佛陀是无师自悟的,那么,其他人,是否可以呢?
在《坛经》上,玄策禅师有一段话,广为人知,他对玄觉禅师说:“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字面意思是:在最初成佛的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前,有无数的无师自悟者,是可以的,不需要谁来印证。而在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后,就有了形式上的佛教,那么,应当以佛为依止,无师自悟而擅自认证的人,都是天生的外道子孙。
必须要说,这其中含有很深的法义,因为,无师自悟还好,关键在于“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悟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自己为自己印证,这往往是“我执”在作怪,就算是自己依照佛经为自己印证,也往往难逃“细微的我执”。
——正如佛经所说,师心自用者,无药可救。
——因此,或许您可以无师自悟,但是,决不能擅自为自己印证。
——那怎么办呢?
——要么参访善知识,要么,干脆就不管他悟与不悟,悟了,也当做没悟,依旧用功修学,时常降伏内心烦恼,时常方便利益有缘众生。老老实实行菩萨道,自他两利,自然会福慧增长,终将圆满佛果。
——现实情况是,在如今的末法…
《威音王如来以及威音那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