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代,善知识越来越少,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就算似有所悟,也不可自以为是,还是要老实修行为妥。
——就算有幸得到了善知识的印证,又能够如何呢?还是得老老实实地修学,不断增广悟境,自他两利呀。
所以,开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降伏心中的烦恼,能否通达佛经里的广大智慧,能否真正地自利利他。
《佛遗教经》说得好:“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降伏自己的烦恼,就是自利;在此基础上,帮助别人降伏烦恼,就是利他。如果能够这样修行,一切妙法都将圆满具备,还有什么好愁的呢!
——最可怜的是一部分人,根本就没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烦恼,却整天要去度众生。他自己不知道,他完全是被名利心所驱使,在他内心深处,潜藏着的细微名利心,促使他拼命地向外追求,并且巧妙地进行了包装,打着“行菩萨道,普度众生”的伟大旗号,去满足内里的名利与我执。
关于玄策禅师“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这个公案,宗门下早有说法,北宋时期的《祖庭事苑》第五卷是这样说的:“威音王佛以前,盖名实际理地;威音以后,即佛事门中。此借喻以显道,庶知不从人得。后人谓威音王实有此缘,盖由看阅藏教之不审。”
——大意是说,所谓的威音王如来以前,指的是真如实际的本性之地,即“实际理地”;而威音王如来以后,指的是本觉妙性的一切作用,即“佛事门中”。在这里,玄策禅师是在借用比喻,以便显明禅门妙法之殊胜,显明祖师传承之重要。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本觉妙性,是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呢!
后世的人们,往往以为威音王如来确实有这样的印证因缘,从此以后,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点,自己无师自悟的人,就真地成了天生的外道种子——像这样的误解,都是因为读经看论不仔细、不深入的缘故啊!
——宗门下有一句话:“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就真如本性来说,从来就一尘不染,人人本有,个个不缺,师父没有办法传授,自己也不可能从哪里得来。在这里,别说什么印证,连开悟、证果和成佛也都成了水月空花,毕竟了不可得。
就本觉妙用来说,一切一切,无非佛事——都是成佛的事业,都是觉醒的事业。就算是一切贪嗔欲望,种种习气烦恼,你也舍它不得。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你的本觉妙性所显现,在当时,他就是你的本觉妙性。如果有人执意地要舍弃一切烦恼和种种欲望的话,结果恰恰相反,他会变得更加烦恼,他会因为欲望而更加痛苦。
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冈波巴大师有一部《成就圣道宝鬘集》,由张澄基居士翻译成了汉语。大师曾经发愿说,如果后世的人们能够阅读这部论,就等于亲见到大师一样。这是一种授记,足见这部论是冈波巴大师的心血之作。其中,就有着这样的开示:
“不要舍弃一切妄念,因为它们都是法性之显现游戏;不要一意舍弃烦恼,因为烦恼能令行者忆起智慧;不要一意舍弃欲乐,因为欲乐能灌溉和增益行者之证悟及觉受。”
——这和宗门下所说的“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本觉妙用,也就是一切成佛的广大事业来说,没有任何事物需要舍弃,需要的,只是放下对于一切事物的虚妄执着而已。一旦放下了虚妄分别和执着,一切都将显现为妙用,那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议境界,如《圆觉经》所说: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虽然如此,在彻底放下虚妄分别和执着以前,我们还没有资格和能力去如此地实践。那些不自量力的胆大妄为之徒,必将自作自受地,遭遇因果业报。
——然而,我们需要明白它,需要彻底地明理,否则,我们将看不清前方成佛的大道。
就“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的角度来说,玄策禅师之所以用“天然外道”这样的激烈言辞,劝玄觉禅师前去参访六祖,是有其良苦用心的。第一,如同六祖大师这样的,传佛心印的大善知识,非常难以遇到,无论自己的悟境如何,只要前去亲近,必有受益;第二,当时的永嘉玄觉禅师,虽然已经依照《维摩诘所说经》发明心地,但是,如六祖大师所说“汝甚得无生之意”,注意,只是悟了无生之意而已,而“意”当中的,细微的思虑分别尚未超越。这样的悟境,纵然可以辩答如流,可以叫做大开圆解,却不能称为得道,属于理悟,而不是证悟。
也正因为如此,六祖大师反复好言相劝,赞其善哉,请他“少留一宿”,一定要让他住一个晚上。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才有时机,单独为他开示“向上一路”。如果永嘉禅师自以为得到了祖师印证,大事已毕,执意不肯留宿的话,他这一回就将错过得道之机缘,也就不会有那位潇洒的“一宿觉”了。
《证道歌》说的清楚:“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永嘉玄觉禅师如果不参六祖的话,就不会迅速证道,这恰恰显示了善知识的重要。如果有机缘,我们每个学佛人,都因该去参访善知识。这与威音王如来以前,或者以后,没有什么绝对关系。
——不过,前提是,我们首先需要确认,他(她)的确是一位善知识才可以。至少,当我们见到善知识的时候,我们有能力识别,对方是否真正的善知识。
——达摩祖师《血脉论》当中明确地说:“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别人是否已经见性呢?
——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因为,如今是末法时代。
——除非,我们自己已经见性,或者,我们差不多已经见性。那时,我们才有必要去参学善知识,我们也才有能力识别善知识。
——在此以前呢?
——就老老实实地修学一个法门吧,或者念经,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参禅,或者修行止观,等等。老老实实地降伏习气,老老实实地培植福慧资粮,老老实实地常发出离心和菩提心,老老实实地时常皈依三宝。功到自然成。
——有的时候,就算我们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我们也不一定会有受益,因为,因缘不可思议,缘分浅,受益也少。不是有一句话么,佛也难度无缘之人哪。
——还有的时候,当你睁开了智慧眼,看看天下善知识少得可怜,每一位有名望的善知识都被无数信徒包围着,你想去见上一面,比登天还难。无名的善知识呢?你又不知道他在哪里,怎么参呢!
——再有的时候,你宿世本来就是成就者,今生因缘一旦成熟,自悟自明,更无疑惑,而且丝毫没有自以为是之心,那么,参也罢,不参也罢,又有何妨呢!
——汉传佛教当中,真正的高僧大德,都属于这一类。对于这样的人,达摩祖师给予了明确开示,《血脉论》说:
“不因师悟者,万中稀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
六祖大师也说道:“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总是指望着别人,想靠别人得到解脱的人,真是愚不可及。如佛陀在《楞严经》当中,呵斥阿难尊者一样(准确地说,更多的是阿难尊者的自我责备)。试问,还有比释迦牟尼佛更了不起的善知识吗?
——怎么可能有呢!阿难作为佛陀的堂弟兼侍者,深得佛陀呵护,尚且无法在佛陀的加持下,靠佛陀而证四果。我们又怎么可能依靠别人,而获得成就呢!
——以是因缘,汉传佛教当中,历代高僧大德里面,多有“无师自悟”之人。因为,善知识的确难遇,也因为,汉传佛教的特色是:依法为师。
这里的“无师自悟”,只是没有人形的老师而已,并非没有三宝之师。
——有智慧的人,请善自思量,其他教派不在此例,如果是学修汉传佛教的人,尤其是学修禅宗见性法门的人,需要有大丈夫气概,不能有丝毫依赖之心。
——要知道,威音那畔,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须一门深入,深参到底,绝不肯得少而足,打破无始劫以来的虚妄执着,自然有光明显露的大好时节。
到那时,不妨与威音王如来,同一鼻孔出气;不妨与本师释迦牟尼,把手共行,岂不潇洒。
到那时,正好勤修福慧,自利利他,发愿圆满无上菩提,普利一切芸芸众生,更有何挂碍。
《威音王如来以及威音那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