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代,善知識越來越少,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就算似有所悟,也不可自以爲是,還是要老實修行爲妥。
——就算有幸得到了善知識的印證,又能夠如何呢?還是得老老實實地修學,不斷增廣悟境,自他兩利呀。
所以,開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降伏心中的煩惱,能否通達佛經裏的廣大智慧,能否真正地自利利他。
《佛遺教經》說得好:“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降伏自己的煩惱,就是自利;在此基礎上,幫助別人降伏煩惱,就是利他。如果能夠這樣修行,一切妙法都將圓滿具備,還有什麼好愁的呢!
——最可憐的是一部分人,根本就沒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煩惱,卻整天要去度衆生。他自己不知道,他完全是被名利心所驅使,在他內心深處,潛藏著的細微名利心,促使他拼命地向外追求,並且巧妙地進行了包裝,打著“行菩薩道,普度衆生”的偉大旗號,去滿足內裏的名利與我執。
關于玄策禅師“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這個公案,宗門下早有說法,北宋時期的《祖庭事苑》第五卷是這樣說的:“威音王佛以前,蓋名實際理地;威音以後,即佛事門中。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從人得。後人謂威音王實有此緣,蓋由看閱藏教之不審。”
——大意是說,所謂的威音王如來以前,指的是真如實際的本性之地,即“實際理地”;而威音王如來以後,指的是本覺妙性的一切作用,即“佛事門中”。在這裏,玄策禅師是在借用比喻,以便顯明禅門妙法之殊勝,顯明祖師傳承之重要。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知道,本覺妙性,是不可能從別人那裏得到的呢!
後世的人們,往往以爲威音王如來確實有這樣的印證因緣,從此以後,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點,自己無師自悟的人,就真地成了天生的外道種子——像這樣的誤解,都是因爲讀經看論不仔細、不深入的緣故啊!
——宗門下有一句話:“實際理地,不染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就真如本性來說,從來就一塵不染,人人本有,個個不缺,師父沒有辦法傳授,自己也不可能從哪裏得來。在這裏,別說什麼印證,連開悟、證果和成佛也都成了水月空花,畢竟了不可得。
就本覺妙用來說,一切一切,無非佛事——都是成佛的事業,都是覺醒的事業。就算是一切貪嗔欲望,種種習氣煩惱,你也舍它不得。爲什麼呢?因爲,他就是你的本覺妙性所顯現,在當時,他就是你的本覺妙性。如果有人執意地要舍棄一切煩惱和種種欲望的話,結果恰恰相反,他會變得更加煩惱,他會因爲欲望而更加痛苦。
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岡波巴大師有一部《成就聖道寶鬘集》,由張澄基居士翻譯成了漢語。大師曾經發願說,如果後世的人們能夠閱讀這部論,就等于親見到大師一樣。這是一種授記,足見這部論是岡波巴大師的心血之作。其中,就有著這樣的開示:
“不要舍棄一切妄念,因爲它們都是法性之顯現遊戲;不要一意舍棄煩惱,因爲煩惱能令行者憶起智慧;不要一意舍棄欲樂,因爲欲樂能灌溉和增益行者之證悟及覺受。”
——這和宗門下所說的“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就本覺妙用,也就是一切成佛的廣大事業來說,沒有任何事物需要舍棄,需要的,只是放下對于一切事物的虛妄執著而已。一旦放下了虛妄分別和執著,一切都將顯現爲妙用,那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議境界,如《圓覺經》所說: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雖然如此,在徹底放下虛妄分別和執著以前,我們還沒有資格和能力去如此地實踐。那些不自量力的膽大妄爲之徒,必將自作自受地,遭遇因果業報。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它,需要徹底地明理,否則,我們將看不清前方成佛的大道。
就“佛事門中,不舍一法”的角度來說,玄策禅師之所以用“天然外道”這樣的激烈言辭,勸玄覺禅師前去參訪六祖,是有其良苦用心的。第一,如同六祖大師這樣的,傳佛心印的大善知識,非常難以遇到,無論自己的悟境如何,只要前去親近,必有受益;第二,當時的永嘉玄覺禅師,雖然已經依照《維摩诘所說經》發明心地,但是,如六祖大師所說“汝甚得無生之意”,注意,只是悟了無生之意而已,而“意”當中的,細微的思慮分別尚未超越。這樣的悟境,縱然可以辯答如流,可以叫做大開圓解,卻不能稱爲得道,屬于理悟,而不是證悟。
也正因爲如此,六祖大師反複好言相勸,贊其善哉,請他“少留一宿”,一定要讓他住一個晚上。爲什麼呢?因爲這樣才有時機,單獨爲他開示“向上一路”。如果永嘉禅師自以爲得到了祖師印證,大事已畢,執意不肯留宿的話,他這一回就將錯過得道之機緣,也就不會有那位潇灑的“一宿覺”了。
《證道歌》說的清楚:“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永嘉玄覺禅師如果不參六祖的話,就不會迅速證道,這恰恰顯示了善知識的重要。如果有機緣,我們每個學佛人,都因該去參訪善知識。這與威音王如來以前,或者以後,沒有什麼絕對關系。
——不過,前提是,我們首先需要確認,他(她)的確是一位善知識才可以。至少,當我們見到善知識的時候,我們有能力識別,對方是否真正的善知識。
——達摩祖師《血脈論》當中明確地說:“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
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別人是否已經見性呢?
——道聽途說是不可靠的,因爲,如今是末法時代。
——除非,我們自己已經見性,或者,我們差不多已經見性。那時,我們才有必要去參學善知識,我們也才有能力識別善知識。
——在此以前呢?
——就老老實實地修學一個法門吧,或者念經,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參禅,或者修行止觀,等等。老老實實地降伏習氣,老老實實地培植福慧資糧,老老實實地常發出離心和菩提心,老老實實地時常皈依叁寶。功到自然成。
——有的時候,就算我們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我們也不一定會有受益,因爲,因緣不可思議,緣分淺,受益也少。不是有一句話麼,佛也難度無緣之人哪。
——還有的時候,當你睜開了智慧眼,看看天下善知識少得可憐,每一位有名望的善知識都被無數信徒包圍著,你想去見上一面,比登天還難。無名的善知識呢?你又不知道他在哪裏,怎麼參呢!
——再有的時候,你宿世本來就是成就者,今生因緣一旦成熟,自悟自明,更無疑惑,而且絲毫沒有自以爲是之心,那麼,參也罷,不參也罷,又有何妨呢!
——漢傳佛教當中,真正的高僧大德,都屬于這一類。對于這樣的人,達摩祖師給予了明確開示,《血脈論》說:
“不因師悟者,萬中稀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
六祖大師也說道:“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總是指望著別人,想靠別人得到解脫的人,真是愚不可及。如佛陀在《楞嚴經》當中,呵斥阿難尊者一樣(准確地說,更多的是阿難尊者的自我責備)。試問,還有比釋迦牟尼佛更了不起的善知識嗎?
——怎麼可能有呢!阿難作爲佛陀的堂弟兼侍者,深得佛陀呵護,尚且無法在佛陀的加持下,靠佛陀而證四果。我們又怎麼可能依靠別人,而獲得成就呢!
——以是因緣,漢傳佛教當中,曆代高僧大德裏面,多有“無師自悟”之人。因爲,善知識的確難遇,也因爲,漢傳佛教的特色是:依法爲師。
這裏的“無師自悟”,只是沒有人形的老師而已,並非沒有叁寶之師。
——有智慧的人,請善自思量,其他教派不在此例,如果是學修漢傳佛教的人,尤其是學修禅宗見性法門的人,需要有大丈夫氣概,不能有絲毫依賴之心。
——要知道,威音那畔,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須一門深入,深參到底,絕不肯得少而足,打破無始劫以來的虛妄執著,自然有光明顯露的大好時節。
到那時,不妨與威音王如來,同一鼻孔出氣;不妨與本師釋迦牟尼,把手共行,豈不潇灑。
到那時,正好勤修福慧,自利利他,發願圓滿無上菩提,普利一切芸芸衆生,更有何挂礙。
《威音王如來以及威音那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