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志禅師《大乘贊十首》聞思修筆記(二)▪P2

  ..續本文上一頁越少,但只有他們才能夠傳承佛法;只有他們,才真正能夠與佛陀的妙法相應。

  所以,他們被稱爲僧寶。

  幸虧有曆代僧寶的辛勤傳承和以身作則,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學佛,也不知道該如何學佛了。

  學佛的方法很多,其內容和形式並不重要,可以念經,可以念佛,可以拜佛,可以發善願,可以禅修,可以忏悔,可以觀心,可以用善行來利益衆生,等等。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調順自己的妄想心,也就是理順無益的思緒,讓它從分別取舍的雜亂妄想,逐漸變成清晰的思維。然後再用清晰的思維,按照經文或者善知識的指導,反觀回清澈的內心深處——這時,學佛者自然就會放下以前習慣了的向外分別,以及對于境界現象的執著取舍。

  ——倘若真能夠如此的話,在這樣沒有分別執著的清澈心當中,由于超越了紛亂雜念的緣故,本來無念的清淨心體自然就出現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東西出現,它本來就在那兒,就在妄想雜念無法到達的地方。念頭從來不曾改變它,它卻包容著一切念頭,也包容著一切煩惱和生死輪回,如同水包容著一切波浪。

  也如同波平水現一樣,心念之波停息之時,心性之水自然就會顯現。雖然顯現,卻沒有任何形相;雖然沒有任何形相,卻可以明明白白地照見一切,如同明鏡一般。

  ——心性是如此地明了,不依賴于一切而自然明了,本來如此。在心性當中,沒有你和我的差別,沒有生和死的交替。

  ——它就是覺悟之道,再無需任何尋找。當我們真正發現並確認它的那一刹那,就已經從本質上超越了生死輪回,就得到了無生無滅之道。

  “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

  對于睡夢中的人來說,無論他怎樣追求夢中的事,並爲此而喜、怒、哀、樂,最終,都沒有任何意義。

  ——因爲,睡夢終將醒來。

  醒來的人,還會把夢中的事情當真嗎?

  ——如果還當真的話,那就說明夢還沒有醒。

  衆生的無明大夢也是如此,在思維心所編織出的“現實”夢境當中,我們以爲一切都是真實的。

  以爲“我”是真實的,所以要服從它的想法;

  以爲色身是真實的,所以要滿足它的欲望;

  以爲名利地位是真實的,所以要拼命追求;

  以爲感情是真實的,所以要爲它神魂顛倒······

  在這樣的思維夢境當中,無論人們怎樣思考與觀察,都不太可能明白這是一場夢,而甯願相信它就是現實,無法超越的現實。

  因爲,這一切都能夠感受得到,怎麼會是虛假的呢!

  ——睡夢當中的一切也都能夠感受得到,所以夢中的人,不會認識到夢是虛假的。

  因此,我們不能因爲感受得到,就認爲是真實的。

  一切衆生就這樣在無明大夢當中認假作真,不停地造作追求,不斷地輪回煩惱。

  ——即便如此,衆生本來的覺性卻從來不曾失去,也不曾變化。它就隱藏在思維心當中,被波動的思維念頭掩蓋了而已。

  當修行者覺醒的時候,他只是放下了思維念頭,覺性自然就顯現了。

  于是,他明白了輪回的真相——並沒有什麼輪回,一切都是思維心創造出來的幻境。而所謂的“覺悟”或者“覺醒”呢?

  ——也根本就找不到那樣一個東西。

  就連“覺性”也是如此,它不屬于任何形相和境界,也不屬于任何概念,它天生就是超越于一切,而又無處不在的;它天生就是空而妙,妙而明的。

  它不屬于“有”和“無”,所以把它叫做“空”。

  “翻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

  對于覺悟者來說,根本就沒有覺悟境界可以得到。那麼,所謂的“覺醒”與“迷夢”是什麼呢?所謂的“覺悟者”與“輪回者”是什麼呢?所謂的“佛陀”與“衆生”是什麼呢?所謂的“解脫”與“煩惱”是什麼呢?

  ——這些無非都是顛倒的,對于事物兩面的見解和執著罷了。

  “改迷取覺求利,何異販賣商徒。”

  因此,如果有的修行人,想要把迷惑無明改掉,而另外去求得一個覺悟解脫的話——這就好像謀取利潤一樣,與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有什麼差別呢?

  ——應當知道,想要舍棄迷惑,就已經執著于“迷惑”是實有的了;想要取得覺悟,又執著于“覺悟”是實有的了。像這樣處處執著,就會常在迷惑當中,怎麼可能覺悟呢!

  “動靜兩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所謂的迷惑,其實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之心。

  ——除此以外,沒有什麼迷惑可以被找到。

  而所謂的覺悟,就是放下我們的分別執著之心。

  ——放下了分別執著之心,心性卻並沒有因此而滅亡,相反,“它”脫穎而出了。

  事實上,它本來如此,本來就超越分別、執著和煩惱,本來就沒有生死變動,所以叫做“真如”。

  它只是被心念擾動的假象所掩蓋了,分別和執著就是最常見的心念擾動。心性被心念擾動所掩蓋,但是,卻絲毫也不會被破壞,當心念擾動平息的時候,也就是分別和執著消亡的時候,心性自然就顯現了。

  ——這時,我們會發現,心性並不曾被掩蓋過,它從來就明明白白地在那裏,遠離並超越一切心念擾動或者心念寂靜之相。只是由于它的無形無相,而被裝滿了攀緣心的人們忽略了。

  當難以言說的心性,如此坦誠地顯露出來,完全不被心念擾動或者心念寂靜所影響——毫無疑問,它已經與真如相契合,它就是真如法身。

  “若言衆生異佛,迢迢與佛常疏。”

  一切衆生的心性,就是佛陀的真如法身。

  ——如今,它已不再只是一個美好的理論,它已經被包括佛陀在內的無數聖者,通過實修實證而證明。

  ——它也將被每一位踏實的修行者所證明。

  然而,衆生的一切言行造作,一切生死煩惱,一切貪愛欲望,一切偏見惡行,等等,哪一樣離得開衆生的心性呢?哪一樣不是心性的顯現呢?哪一樣不是心性本身呢?

  ——衆生的一切,無非都是心性妙用;因此,一切衆生,無非都是本來佛陀。

  ——倘若不能夠實證于此的話,縱然天天修行,還是離佛十萬八千裏。

  “佛與衆生不二,自然究竟無余。”

  一切衆生原來是佛,一切衆生心原來就是佛心,不需要額外的修整改造,也不需要向什麼地方去尋找。

  ——只需要放下心中的胡思亂想和攀緣牽挂,回歸每一個當下;只需要在每一個當下,自然自在地明了它,覺悟它。

  ——所謂的見地,無非是明了當下的心性,明白它不曾生滅變動,明白它具備一切功德;

  ——所謂的修道,無非是遠離持續的妄想,知道它從來就虛假不實,知道它沒有任何意義;

  ——所謂的行持,無非是不失去心性的明朗,通達其如空而自明,幻現而不壞的妙性;

  ——所謂的果位,無非是本來心性的圓滿,一切顯現都在明、空不二的妙性當中圓滿,不分彼此,不分高下。

  這就是無上大乘的見、修、行、果,它處處诠釋了佛陀與衆生的不二妙性,除此之外,別無佛果可言。

  心性本來就遠離兩邊的執著和取舍,它就是法性,它就是佛性,它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它就是大般涅槃。

  

  

《寶志禅師《大乘贊十首》聞思修筆記(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