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二)
《大乘赞十首》之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我们的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它因父母而出生,因衰老而死亡。相对于不会生灭的本然觉性来说,色身太短暂了,它就是虚妄不实的,如同一场梦一般,所以叫做“妄身”。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当我们让自己的身体,面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里面就会照出来一个和身体一样的影像。然而,任何一个神智正常的人,都不会把镜子里的身影当做是实有的,尽管它看起来是那样的真切。
但是,人们却往往把自己的身体当做是实有的,而不知道,所谓的身体,其实只是觉性之镜当中的影像而已。就如同镜子里的人影,是镜子当中的影像一般,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于是,人们一方面不会在意镜子里的影像,转眼就把它遗忘了,丝毫也不会牵挂它。另一方面,人们却时时在意着自己的身体,为它牵挂不停,为它烦恼不已。
这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所谓的身体,和镜子当中的影像一样,本来就是虚假的。
人们当真不知道吗?
——不见得。身边的人们,或者是老人,或者是意外死亡者,正在一个一个地离开我们,就算是傻子也明白,早晚有一天会轮到自己。
早晚有一天,自己的身体也会像他们一样死去,变成毫无知觉的一堆臭肉——我们凭什么要把它当做真实的自己呢?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身体本来就和镜子里的影像没有什么本质差别,都是看似真实,实则虚假的色相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哦,那可不一样,影像摸不到,身体却摸得到啊。”
——这是人世间最大的一场骗局。
如果不是佛陀出现于世,一切众生就将会永远沉迷在这个骗局当中,而不会有觉醒的时候。
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舌头尝到,皮肤触到,思维想到——这就是六根对应着六尘,所发起的六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什么不同,其实,都是一种感觉。
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通常都会带有某种欺骗性。不是别人来欺骗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欺骗了我们自己。
让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产生了感觉的,是我们的心念。正是心中生灭不停的念头,创造出了六识的虚妄感觉——而我们的妄想心,却把它当做了真实。同时,众生也把妄想心当做了真实的自己。
于是,就有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我”和“我的”。总以为“我”是最重要的,而“我的感觉”是最可靠的。这就意味着,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闻到的、我尝到的、我摸到的和我想到的,就是真实的,就是重要的,就是可靠的。
而实际上,它们并不真实,并不重要,并不可靠。真正真实、重要而可靠的,是超越了妄想念头的心之本性——那一切众生与佛陀所共有的本来觉性。
在觉性当中来观察,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嗅、舌头所尝、皮肤所触、思维所想,都无异于幻觉,都是生灭无常的妄想,没有丝毫的可靠之处。就如同水中的波纹一般,纵然有千变万化的模样,也终究会消殒于无形,终究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身体也罢,镜子里的影像也罢,摸得着也罢,摸不着也罢,它们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妄想心的虚妄感觉。所以,我们不应当只是明白镜子里的影像是虚无的,却反而执着于身体是实有的。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如果我们这样执着的话,就是说,我们舍弃了一个虚妄感觉(镜子里的影像),却又执着于另外一个虚妄感觉(色身),这个执着将会让我们长久地陷于生灭妄想当中,而不能自拔。
这样的话,纵然和佛陀一样,具有不生不灭的本然心性,它却始终无法显现,总是离我们很遥远。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称之为真理的话,那就是一切法的本质——法性,它也就是佛性,就是觉性,就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本然心性。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佛性并非佛陀和圣者才拥有,它在凡夫而不曾减少,在圣贤而不曾增加。那么,凡夫与圣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
——凡夫拥有不生不灭的佛性,却并不知道,甚至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本来就拥有佛性。于是,认假作真,把色身当作了自己,把思想心当作了自己的主人。这样就会为了所谓的“自我”,而拼命地向外面追求,追求名声,追求利益,追求权势和各种世间享受。
在这样的追求造作当中,众生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因果轮回,随着所造的业力而承受果报。从人间到天上,从饿鬼到地狱,或者因善业而享乐,或者因恶业而受苦。
而所谓的众生,所谓的轮回者,也就是那个承受着因果业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不是别的,就是众生的思想心,以及思想心深处的爱、恨等等无明习气。
必须要知道的是,这个思想心,以及爱恨等习气,是不真实的,它由一连串生灭不停的念头组成,就如同水面荡漾着的波纹一样,除了一连串的扰动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超越了心念扰动的修行人,就是圣者,他们通达并实证了本来心性。
因此,圣者与凡夫的差别在于,他们消融了无意义的思想心,消融了“自我”。他们超越了“爱”和“恨”,以及种种分别习气。
也正是因为如此,倘若某些修行人,执着于有凡夫境界可以远离,执着于有圣人境界可以证得,从而憎恨凡夫与生死轮回,喜爱圣者及涅槃解脱的话,他们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生死轮回的汪洋大海。
——因为,他们的爱、憎之心就是真正的生死轮回。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
一切众生的思想心,就是烦恼的根源。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所谓的烦恼,设身处地观察一下的话,就是我们由于前思后想、东牵西挂而导致的那种混乱、不满,甚至嫉妒、忿恨和绝望等等不良情绪。它真地让人们很痛苦,甚至会痛苦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更有甚者,可能有人会痛苦得发狂,然后走向犯罪道路。也可能有人会痛苦得失去生活的信心,走向自杀之路。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思想心在作怪。在一连串情不自禁的妄想当中,那些本来无足轻重的问题都被无限地放大了。
——那么,人们可以超越思想心吗?
——当然可以。
在实际生活当中,总有一些时候,人们的思想心暂时会停歇下来。比如打喷嚏的时候,当鼻子受到了刺激,伴随着一股强大的气流和颇具震撼力的短暂声音——啊-嚏——在这一刹那,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思想心却被截断了。
——所以,那些正在烦恼当中的人们,如果不经意间打了一个喷嚏的话,他们就会觉得轻松了许多,因为思想心和执着情绪被暂时打断了的缘故。不过很快,他们的思想心和执着情绪又会重新归来,他们也会重新陷入烦恼当中。
如果我们能够在打喷嚏的一刹那,观察自己的心,不需要很刻意,只要轻轻地往回观察一下,就能够觉察到心的本来样子,我们会发现,心中本来没有思想念头,却仍然清晰明了。
——具有足够善根的人,完全可以因此而开悟自性。
再或者,当人们突然听到一声响亮的声音时,一刹那间,思维心也会被暂时截断,超越了思维的心之本性得以呈现。因此,在佛教历史上,由于听到某个突然发出的声音而开悟的高僧非常多。禅宗也因此有了棒喝法门,作为截断弟子心中的连续妄想,帮助他们开悟当下自性的一种方法。
还有,在静坐的时候,如果心平气和地缓缓吸入一口气,然后放松地憋一会儿,这叫做“闭气”——在这样放松闭气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思想念头会大为减少,这时观察内心,也比较容易发现那个超越思维的心性。
甚至,有一些修养很好,心态很平和的普通人,在某些时候,能够自然地调整到心无杂念,而又清晰明了的状态——这已经很接近心性本身了。这时,他们会觉得轻松而安乐,虽然没有什么追求,却很充实。
而对于那些已经开悟心性,而且经过了长期实修的高僧们来说,一方面不必断除思想杂念,另一方面,他们却随时都能够超越思想心——不会被思想念头牵着走,内心本来的明了不会失去,不会动摇,不会迷惑。
这时,他们的心中几乎不会产生烦恼,因为,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了执着之心——他们已经放下了“以为一切实有的执着”,他们已经做到了处事“无心”。
对于这样处事无心的人来说,所谓的烦恼,从何而来呢?谁能烦恼呢?什么叫做烦恼呢?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思想心,以及其中的分别、执着和取舍,是非常辛苦的,它会直接导致思维的混杂和沉重,甚至疲惫、头痛等等——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即使有人知道,也往往无法摆脱这种无益的思绪。
——因为,人们习惯了。
习惯了思维分别的人们,需要借助于一些方法,来化解凌乱的思绪,从而显现本性的光辉。
——这就需要学佛了。
严格说来,佛教并非是一种宗教,它更像是一种教育,是作为觉悟者的佛陀,对于一切众生慈悲平等的义务教育。教育的内容,传载在佛经当中。
而出家的僧人们,则是佛陀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他们就是未来的佛陀,佛陀慈悲事业的继承者。是他们,一代一代地将佛经等传持下来,让有缘的人们能够遇到,并得到启发和利益。
——在这里,我们说的是真正的僧人,那些舍弃俗家,持守戒律而认真修学的僧人。虽然他们越来…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