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二)▪P2

  ..续本文上一页越少,但只有他们才能够传承佛法;只有他们,才真正能够与佛陀的妙法相应。

  所以,他们被称为僧宝。

  幸亏有历代僧宝的辛勤传承和以身作则,否则,我们就没有机会学佛,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佛了。

  学佛的方法很多,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重要,可以念经,可以念佛,可以拜佛,可以发善愿,可以禅修,可以忏悔,可以观心,可以用善行来利益众生,等等。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调顺自己的妄想心,也就是理顺无益的思绪,让它从分别取舍的杂乱妄想,逐渐变成清晰的思维。然后再用清晰的思维,按照经文或者善知识的指导,反观回清澈的内心深处——这时,学佛者自然就会放下以前习惯了的向外分别,以及对于境界现象的执着取舍。

  ——倘若真能够如此的话,在这样没有分别执着的清澈心当中,由于超越了纷乱杂念的缘故,本来无念的清净心体自然就出现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东西出现,它本来就在那儿,就在妄想杂念无法到达的地方。念头从来不曾改变它,它却包容着一切念头,也包容着一切烦恼和生死轮回,如同水包容着一切波浪。

  也如同波平水现一样,心念之波停息之时,心性之水自然就会显现。虽然显现,却没有任何形相;虽然没有任何形相,却可以明明白白地照见一切,如同明镜一般。

  ——心性是如此地明了,不依赖于一切而自然明了,本来如此。在心性当中,没有你和我的差别,没有生和死的交替。

  ——它就是觉悟之道,再无需任何寻找。当我们真正发现并确认它的那一刹那,就已经从本质上超越了生死轮回,就得到了无生无灭之道。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对于睡梦中的人来说,无论他怎样追求梦中的事,并为此而喜、怒、哀、乐,最终,都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睡梦终将醒来。

  醒来的人,还会把梦中的事情当真吗?

  ——如果还当真的话,那就说明梦还没有醒。

  众生的无明大梦也是如此,在思维心所编织出的“现实”梦境当中,我们以为一切都是真实的。

  以为“我”是真实的,所以要服从它的想法;

  以为色身是真实的,所以要满足它的欲望;

  以为名利地位是真实的,所以要拼命追求;

  以为感情是真实的,所以要为它神魂颠倒······

  在这样的思维梦境当中,无论人们怎样思考与观察,都不太可能明白这是一场梦,而宁愿相信它就是现实,无法超越的现实。

  因为,这一切都能够感受得到,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睡梦当中的一切也都能够感受得到,所以梦中的人,不会认识到梦是虚假的。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感受得到,就认为是真实的。

  一切众生就这样在无明大梦当中认假作真,不停地造作追求,不断地轮回烦恼。

  ——即便如此,众生本来的觉性却从来不曾失去,也不曾变化。它就隐藏在思维心当中,被波动的思维念头掩盖了而已。

  当修行者觉醒的时候,他只是放下了思维念头,觉性自然就显现了。

  于是,他明白了轮回的真相——并没有什么轮回,一切都是思维心创造出来的幻境。而所谓的“觉悟”或者“觉醒”呢?

  ——也根本就找不到那样一个东西。

  就连“觉性”也是如此,它不属于任何形相和境界,也不属于任何概念,它天生就是超越于一切,而又无处不在的;它天生就是空而妙,妙而明的。

  它不属于“有”和“无”,所以把它叫做“空”。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对于觉悟者来说,根本就没有觉悟境界可以得到。那么,所谓的“觉醒”与“迷梦”是什么呢?所谓的“觉悟者”与“轮回者”是什么呢?所谓的“佛陀”与“众生”是什么呢?所谓的“解脱”与“烦恼”是什么呢?

  ——这些无非都是颠倒的,对于事物两面的见解和执着罢了。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因此,如果有的修行人,想要把迷惑无明改掉,而另外去求得一个觉悟解脱的话——这就好像谋取利润一样,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有什么差别呢?

  ——应当知道,想要舍弃迷惑,就已经执着于“迷惑”是实有的了;想要取得觉悟,又执着于“觉悟”是实有的了。像这样处处执着,就会常在迷惑当中,怎么可能觉悟呢!

  “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所谓的迷惑,其实就是我们的分别执着之心。

  ——除此以外,没有什么迷惑可以被找到。

  而所谓的觉悟,就是放下我们的分别执着之心。

  ——放下了分别执着之心,心性却并没有因此而灭亡,相反,“它”脱颖而出了。

  事实上,它本来如此,本来就超越分别、执着和烦恼,本来就没有生死变动,所以叫做“真如”。

  它只是被心念扰动的假象所掩盖了,分别和执着就是最常见的心念扰动。心性被心念扰动所掩盖,但是,却丝毫也不会被破坏,当心念扰动平息的时候,也就是分别和执着消亡的时候,心性自然就显现了。

  ——这时,我们会发现,心性并不曾被掩盖过,它从来就明明白白地在那里,远离并超越一切心念扰动或者心念寂静之相。只是由于它的无形无相,而被装满了攀缘心的人们忽略了。

  当难以言说的心性,如此坦诚地显露出来,完全不被心念扰动或者心念寂静所影响——毫无疑问,它已经与真如相契合,它就是真如法身。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一切众生的心性,就是佛陀的真如法身。

  ——如今,它已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理论,它已经被包括佛陀在内的无数圣者,通过实修实证而证明。

  ——它也将被每一位踏实的修行者所证明。

  然而,众生的一切言行造作,一切生死烦恼,一切贪爱欲望,一切偏见恶行,等等,哪一样离得开众生的心性呢?哪一样不是心性的显现呢?哪一样不是心性本身呢?

  ——众生的一切,无非都是心性妙用;因此,一切众生,无非都是本来佛陀。

  ——倘若不能够实证于此的话,纵然天天修行,还是离佛十万八千里。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一切众生原来是佛,一切众生心原来就是佛心,不需要额外的修整改造,也不需要向什么地方去寻找。

  ——只需要放下心中的胡思乱想和攀缘牵挂,回归每一个当下;只需要在每一个当下,自然自在地明了它,觉悟它。

  ——所谓的见地,无非是明了当下的心性,明白它不曾生灭变动,明白它具备一切功德;

  ——所谓的修道,无非是远离持续的妄想,知道它从来就虚假不实,知道它没有任何意义;

  ——所谓的行持,无非是不失去心性的明朗,通达其如空而自明,幻现而不坏的妙性;

  ——所谓的果位,无非是本来心性的圆满,一切显现都在明、空不二的妙性当中圆满,不分彼此,不分高下。

  这就是无上大乘的见、修、行、果,它处处诠释了佛陀与众生的不二妙性,除此之外,别无佛果可言。

  心性本来就远离两边的执着和取舍,它就是法性,它就是佛性,它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它就是大般涅槃。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