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 之四 一時,婆伽婆。 “一時”是啥時候呢? ——大約就是“當時”吧。 在咱文言文裏面,本來沒這個用法,哦,雖然有這個詞兒,但是,它不是同一個意思呀! 在文言文當中,“一時”呢,往往作動詞的副詞,比如說:某某人“一時語塞”,就是說呀,這個人一下子說不出話來了,被僵住了,或者楞住了。另外,“一時”通常還有“一起”,或者“一塊兒”的意思。 ——但是,在佛經裏面,開始的這個“一時”是用來做時間副詞的,翻譯成爲白話,大約就是“當時”。 ——那到底是啥時候呢?爲啥不說清楚呢? ——嘿嘿,就是那個時候。爲啥不說清楚?因爲呀,這第一,沒啥必要;第二呢?根本就說不清楚呀。 沒啥必要?你這個和尚真是會胡攪蠻纏哪,竟然說佛陀講經的那個時間,說出來,沒啥必要! ——嘿嘿,確實沒啥必要。因爲呀,首先呢,時間它是不會停留的,是無常的,難以准確描述哇!其次呢,咱們凡夫,因爲分別心的緣故,特別重視這個時間的流逝,以及空間的大小,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和執著,沒啥意義呀!而佛陀,和諸位聖者,就不同了,對于他們來說,無量劫只在一念,一念也可萬年呀!所以呢,非要確定某個時間,沒啥必要呀! ——那“說不清楚”是啥意思呢? ——呵呵,在古代印度,時間年代幾乎是沒法說清楚的。爲啥呢?因爲呀,古代印度人很潇灑,不太重視曆史和年代。同時呢,古代印度有很多個小國家,比咱們的春秋、戰國時期還要複雜許多,最麻煩的是,每個小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年曆,您說,到底以哪個爲准呢!更有甚者,他們哪,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史書流傳下來,他們喜歡修禅定、行苦行,也喜歡歌舞,喜歡享受生活,就是不喜歡搞這個呀! 幸虧呢,咱中國人有這個特長,哎,咱有兩大高僧,法顯大師和玄奘大師。公元四世紀到五世紀初,法顯大師作爲第一個到印度取經的中國高僧,回國後,留下了一部享譽世界的《佛國記》,它是第一部關于古代印度、中亞和南洋的完整旅行記,在史學上,那是相當重要哇! 公元七世紀,玄奘大師也來到了印度,經過勤奮苦學之後,被戒日王所推崇,作爲論主,在曲女城召開的佛法辯論大會上,所向披靡,一時間,享有“大乘天”和“解脫天”的美譽,那風頭可出大啰!堪稱咱這批人類之曆史上啊,最拽的留學生啦!風光無限啊! 玄奘大師回國後,寫下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和法顯大師的《佛國記》一起,成爲現代印度,編訂古代印度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哎,既然古代印度人,他不重視曆史和年代,咱這佛經呢,也就不必要在一個小小的時間點上面,過于較真兒啦!所以,佛經一開頭,在“如是我聞”以後,就說“一時”,意思是“當時”,或者說“某個時候”,也就是佛陀和弟子們同處法會之時啊!這也是佛陀的叮囑,而並非阿難尊者的隨意發揮呀! “婆伽婆”是誰呢? ——就是佛陀,有時也翻譯成“薄伽梵”,大意就是“世尊”啊! ——啥叫“世尊”呢?就是整個世界,從人間到天上,最尊貴的人呀!連天神都不禁萬分景仰啊。 各位兄弟姐妹,您說這佛陀到底有多少個名字呢? ——十個?哦,您挺專業。是啊,咱們的佛經裏面,佛陀通常有十號嘛,哎,所謂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一百個?哦,這您也知道?哎,有些佛陀出世的時候呢,確實有“百號”。 ——一千個?哎呦,您真不得了!連過去佛時代的事兒都清楚,確實,在人的壽命比較長的時候,如果有佛陀出世的話,因爲人們的記憶力好,佛陀是會說千號的。 ——一萬個?哎呀,您真是人才呀!連將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佛經裏的佛陀名號數量都知道,贊歎,贊歎哪! ——八萬四千個?讓俺咋說呢,您不會是猜的吧?您不會是認爲,佛陀當年觀看的那一碗水,裏面的八萬四千個細菌蟲兒,一旦成佛了,就會有八萬四千個名字吧!嘿嘿,俺跟您開玩笑的,不過呀,佛陀確實會有八萬四千個名號,那是因爲呢,佛陀修行八萬四千法門,解脫八萬四千煩惱,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呢,也就同時成就了八萬四千果地名號啊! ——無量個?哎呦呦,握手,握手!您和超然水平差不多呀!從來沒遇到過這等貨色呀! ——啊?您隨便猜的?怎麼著,耍俺哪!嗨嗨,沒關系,能猜中也不容易呀!爲啥說佛陀也會有無量個名號呢?因爲呀,圓滿報身佛具有無量功德,顯現出無量的光明與相好,所以呢,也就同時具備了無量個功德名號呀! ——一個都多余? ——噓,兄弟,小聲點兒,這世道不太平呀!您多保重。 雖然佛陀可以有這麼多的名號,不過,一個“婆伽婆”也完全可以代表了,這就相當于佛陀名號的“總稱”呀。 既然“婆伽婆”的意思大約是“世尊”,那爲啥不把它就直接翻譯成世尊呢? ——因爲呀,它裏面同時還含有很多意思,沒有辦法用中文代替,所以,譯經大師們就決定不翻譯它了,直接保留梵文的聲音,音譯過來。行話呢,是屬于“五不翻”之一的“多含不翻”。 那麼,“婆伽婆”裏面,到底有多少種含義呢? ——依據《佛地論》所說,其中主要有六種含義,綜合起來呢,可以叫做“世尊”,分開講說呢,具有以下六種含義: (一) 自在 佛陀是圓滿的覺悟者,對于一切法,也就是一切萬事萬物,都已經明達而自在。哎,專業術語呢,叫做“于法自在”呀!也正因爲如此,佛陀被尊爲“無上法王”——就是最了不起的,能夠妙用一切法的人呀!一切法都隨順他而運轉,那感覺真棒啊! ——有人說啦,你這個和尚又胡說八道!就算你們的那個佛了不起,那也不能啥都隨著他轉吧!這也太玄乎啦!萬一他起個壞心眼兒,那不麻煩大啦! ——嘿嘿,您哪,典型的小人之心呀!這佛陀,作爲圓滿的覺悟者,別說壞心眼兒,就是好心眼兒,他也不會隨便起呀!爲啥呢?佛陀者,常在涅槃也;涅槃者,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也!啥叫佛?所謂“如如”呀! ——一念妄動,就是輪回生死;“如如”之心,乃是真佛。啥叫“如如”?咳,就是不變異,不生滅,不來去,不分別,不選擇,不回避,不疑問,不解答,不偉大,不渺小,不吃飯,不放屁呀! ——總之呢?就是心念不動,而不會失去本來的明明了了,他不是個死人呀! ——不對吧,你們的那個佛,他好像吃飯呀? ——哎呦,老兄,您沒聽說過嗎?“整天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呀!禅師尚且如此,何況是佛陀呢!他雖然吃飯,可他的如如之心,沒啥飯好吃呀!不曾執著于飯不飯,吃不吃的呀! ——啥叫“自在”呢? 哎,您看,咱的心裏,要真是啥都看開了,就不在乎周圍的任何事情了,那麼,別人數落您,或者誇獎您,再或者譏笑您,更或者打罵您,您呢?如沐春風啊!沒啥差別呀!這就叫做自在,得少自在呀! ——那啥叫得大自在呢? ——就是佛陀的自在呀!哎,佛陀的心,不沾染一切法,所以,一切法自然清淨而自在;不拒絕一切法,所以,一切法自然圓滿而包容。這就是大自在呀!同時呢,佛陀這樣的心境,恰恰是當下無心,無心之心,乃是妙心。在這個妙心當中,一切事物都是圓滿的,和諧的,自然地,通達的,一切事物都圍繞著妙心而自然發生,也都在妙心之內,所以說,佛陀是于法自在的無上法王啊! (二)熾盛 啥叫“熾盛”呢?本來是指火焰猛烈地燃燒。在這裏呢,是用來形容佛光的,佛陀的光明,就像無比壯觀的火焰之海,無窮無盡地燃燒著,照耀著無邊世界呀! 啥叫“佛光”呢?哎,有兩種,互爲表裏。一種是看得見的光明,在佛經裏面,佛陀和大菩薩們放光動地的時候,就是這種光明,五彩缤紛,非常美麗而壯觀呀! 在《楞嚴經》裏面,把這種看得見的佛光,叫做“百寶光明”,意思就是好像上百種金銀珠寶放在一起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那種五顔六色的光明呀!咱們看到的,佛像的背後,無論是塑像還是畫像,都有五彩的背光,就是這種佛光,啊,非常形象。 這種看得見的佛光,是佛光的表面現象,雖然,理論上說來,它也是無處不在的,因爲——熾盛嘛!但是,看到它需要因緣,需要特殊的因緣呀! ——啥因緣呢? ——要麼得到了佛菩薩聖者的加持,要麼開了天眼,要麼,嘿嘿,是産生了幻覺。 ——甚至于,連得到了鬼神的加持以後,都有可能看到“佛光”,和真正的佛光,一模一樣啊!或許,還更加美妙呢! ——因此,佛陀才在《金剛經》裏面,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種看得見的,表面的佛光,雖然很殊勝,但是,終究虛妄,不足爲憑呀! 還有一種佛光,它無相,卻無處不在;咱們大家呢,天天都和它見面,但是,卻很少有人認識它呀! ——它,就是覺性之光。 覺性之光,也叫做菩提之光,也叫做佛光。其實,它也就是一切衆生本有的心性光明,在後面的經文裏面呢,佛陀也把它叫做“神通大光明藏”。 無論看得見的有相佛光,還是無相的覺性之光,都無處不在,遍滿法界,具有一切妙用的廣大力量,所以,叫做“熾盛”呀。 (叁)端嚴 “端嚴”,顧名思義,就是端正莊嚴,這是在形容佛陀的相貌。 哎,各位兄弟姐妹,咱必須要知道,對于佛陀,通常要從叁個層面來認識,就是所謂的:法身、報身和應身。 啥叫“法身”呢?就是法性身呀,也就是清淨圓滿的佛性,它遍滿無邊法界,沒有邊際,無處不在,涵容一切萬法,所以叫做法身。再明確一點兒,一切萬法,都是如來的法身啊! 法身無相,同時,一切相無不是法身。因此,對于法身佛來說,不存在端正莊嚴與否的問題。“端嚴”形容的是報身佛和應身佛。 啥叫“報身”呢?就是菩薩曆經了無量劫的勤苦修行,廣度一切衆生,而感應來的圓滿果報身,也叫…
《趣品《圓覺經》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