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四▪P2

  ..續本文上一頁做報身佛,比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就是圓滿報身佛。報身佛具有無量的相好與光明,無比地端正莊嚴,真是太“端嚴”啦! 還有一種報身佛,不太好理解,叫做“自受用報身”,它與法身佛同在,光明無量,同時,又可以說是“無相”。一方面,它的光明呢?遠遠超過太陽和月亮;另一方面,它的光明是啥樣子呢?沒樣子,無相。非要說的話,它就是《涅槃經》所說的“常、樂、我、淨”——這,大約也可以叫做一種別樣的“端嚴”吧。 相對于“自受用報身”來說,阿彌陀佛就屬于“他受用報身”,是法藏比丘無量劫勤修四十八大願所成就的,利益衆生的圓滿報身佛呀! 而講說《圓覺經》的“婆伽婆”呢?就屬于“自受用報身”佛——盧舍那,當然,還不止于此,這位世尊,同時也就是法身佛——毗盧遮那,同時也就是應身佛——釋迦牟尼呀! 《圓覺經》是由叁身一體的世尊所講說,正顯示了其究竟了義,以及無比殊勝之處啊! 就人們的認識能力而言,大家甯可相信《圓覺經》就是應身佛釋迦牟尼講說的,沒錯,這也完全正確。 啥叫“應身佛”呢?就是自受用報身佛,同時映現在叁千大千世界裏面的,與衆生相應的,人形的佛陀啊! 這就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樣,每當十五的時候,天上的明月圓滿而光明,它就好比報身佛盧舍那;同時,地面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會出現一個月亮,它們就好比應身佛釋迦牟尼。 當盧舍那佛成就的時候,它就在叁千大千世界當中,每一個世界裏面,同時應化出一尊人形的佛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釋迦牟尼。 ——嘿嘿,弟兄們明白了吧?釋迦牟尼佛並不僅僅是一位呀! 毫無疑問,水裏的月亮,無論如何也不如天上的月亮圓滿光明呀!所以呢,應身佛並不具有無量相好與光明,而是僅僅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已。即便如此,在人世間,也不會再有更莊嚴美好的人啦!所以,應身佛釋迦牟尼,也被形容爲“端嚴”,無與倫比地端正與莊嚴啊! (四)名稱 啥叫“名稱”呢?在這裏,完全不同于咱們往常的理解。 其中的“名”是指名字,而“稱”則指的是稱贊和聲譽。合起來,在這裏,名稱的含義就是:婆伽婆這個名字享有廣泛的稱贊和聲譽啊! ——有人說啦,不對吧?俺咋就頭一遭聽說這個名字呢? ——嘿嘿,婆伽婆是佛陀的通稱啊,每一尊佛都可以叫做婆伽婆。哎,當您聽到了“佛”的時候,其實,“佛”就是婆伽婆呀!叫法不一樣而已,實質沒啥兩樣呀! 您肯定聽說過阿彌陀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婆伽婆呀!您也聽說過藥師如來,他呢,就是東方琉璃光淨土的婆伽婆。您還聽說過釋迦牟尼,他是咱們娑婆世界的婆伽婆呀!所以說,婆伽婆,聲名遠揚啊!因此,叫做“名稱”啦。 (五)吉祥 哎,這個詞兒,咱大家都熟悉,逢年過節,大家相互問候,都會說吉祥如意嘛! 可是,啥叫“吉祥”呢?“吉”就是吉利,美好,沒有災難。“祥”呢?既有吉利的意思,也指的是一種征兆。哎,合起來呢,“吉祥”就是指吉利而美好的征兆。 婆伽婆是一個吉祥的名字,換句話說,佛陀,是一個吉祥的名字。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呢,婆伽婆,或者說佛陀,常與吉祥相伴隨,無時無處不吉祥啊! ——哎,這是佛陀本有的功德,也是無量劫廣修善行所顯現的善果。 第二呢,婆伽婆,乃至于一切佛陀,都可以給無邊衆生帶來吉祥。 ——哎,這是佛陀本來的菩提大願,就好比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一樣,當法藏比丘成就了阿彌陀佛以後,極樂世界也隨之成就,于是,就給無量的衆生,造就了一座無比吉祥的樂園。 ——于是呢,咱們大家,就有了脫離娑婆苦海的一艘大船,只要咱們誠心發願,願意在去世的時候,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有機會去到那座無比吉祥的樂園呀! ——唉,說實話,咱們這個娑婆世界,真不夠吉祥啊!所以呢,連超然小子都快受不了啦,俺差不多每天都發願,哎,但願俺早點兒死吧,早死早往生。別處呢?俺就不去了,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呀!您那上品上生的金剛臺,可一定要給俺留一個呀!拜托拜托!俺把學修佛法,宣揚佛教,等等所有的功德善行,都集中到一塊兒,就換您手裏這個小小的金剛臺,俺就滿足啦!這買賣,您不虧呀! ——啊?您問我,對于這娑婆世界,還有啥牽挂沒有?有牽挂就不收俺! ——俺拍拍胸脯告訴您,俺都不要了,什麼榮譽,什麼美女,什麼地位,什麼美食,什麼玩兒,什麼樂兒,什麼才華,什麼贊美,什麼風景,什麼理念,什麼旅行,什麼購物,什麼恩呀,什麼愛呀,什麼情呀,什麼恨呀,什麼錢呀,什麼寶呀,什麼是呀,什麼非呀,什麼好呀,什麼壞呀,什麼狐朋狗友,什麼哥們兄弟,什麼了不起的偉大事業,等等,等等,俺統統啥都不要啦! ——嘿嘿,如果說,俺還有一點兒貪心的話,那就是您手裏的那個上品上生的金剛臺啦!俺就把它作爲俺的下一站目標啦! 當然,婆伽婆,以及一切佛陀的吉祥無比廣大,只要咱們稱念任何一尊佛陀的名號,都會在無形當中,獲得佛陀的加持,越來越吉祥,越來越如意呀。 (六)尊貴 佛陀呢,是叁界內外,最尊貴的人,所以叫做“世尊”啊! ——爲啥呢?因爲呀,這第一,佛陀大慈大悲,哎,大慈呢,就是願意給所有的衆生帶來安樂;大悲呢,就是願意幫助所有的衆生脫離苦難啊!您說,有這等的心境,怎不令人尊敬呢! 這第二,佛陀是徹底覺悟的大智慧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啊!雖然啥都知道,但是呢,佛陀卻連一絲一毫的執著都沒有,坦坦蕩蕩,光光明明,哎,術語呢,叫做“正遍知”。 不僅如此,大徹大悟的佛陀,還把自己所覺悟的妙法與智慧,不求任何回報地,講述了出來,那就是叁藏十二部經典。其中的內容,可謂是理無不盡,事無不詳啊! ——從此,人類社會,才有了人們做夢都想不到的,離苦得樂的修行方法,無數人從中受益啊! ——所以說,佛陀,以及他所講述的妙法,是人類無比寶貴的財富。哎,既令人尊敬,又無比寶貴,偉大的佛陀,因此而尊貴,獨享“世尊”之美名啊。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在《圓覺經》法會上,不同以往的是,並不僅僅是應身佛——釋迦牟尼佛在說法,而是法身毗盧遮那佛,顯現爲報身盧舍那佛,應現于應身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叁身一體的佛陀在說法。所以,說法之主被稱爲“婆伽婆”。 ——當然啦,後文當中,就直接稱爲“世尊”了,這是爲了方便,也是爲了順應大家的語言習慣呀! 所謂的“神通大光明藏”,就是本經說法的地方。咱前面說過,它也正是一切衆生本有的心性光明。就佛陀來說呢?正是佛陀圓滿的覺性之光啊!也就是佛光。 無論是佛光,還是一切衆生共有的心性光明,都是無處不在的,因此,所謂的毗盧遮那,就是遍一切處的意思,而盧舍那呢?就是光明遍照啊!當咱們各位成佛的時候,咱的法身就是毗盧遮那,行話說得好:“叁世諸如來,同共一法身”呀! ——所以呀,爲啥佛陀教導咱們大家,讓咱們都要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呢?因爲,本來如此。一切衆生,一切佛陀,乃至于一切世界,一切的萬事萬物,本來就是同共一妙體呀!如果不發起如此大心的話,怎麼可能回歸圓滿覺悟的佛境呢! ——發大心的人,或許,並不可能度盡一切衆生,但是,正因爲他舍己爲人,反而會迅速成就正覺佛果。度人,原來正是自度;自度,首先要發大心呀! 咱的報身呢?雖然可能不叫做盧舍那,但是,也和盧舍那一樣,光明遍照啊!咱的應身呢?固然不叫做釋迦牟尼,但是,也和世尊一樣,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啊!哎,這呢?就叫做“佛佛道同”呀! 像這樣無處不在的“神通大光明藏”,根本不可能有啥出和入的,因此,“入于”這兩個字是方便之說,也是語言的需要,它是在告訴我們,佛陀講說《圓覺經》時,不是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思維心當中,而是在佛陀的覺悟之境,很深的叁昧當中,是佛陀的覺性智慧在說法呀!大家應當善巧理解。 爲啥叫“神通大光明藏“呢”? ——因爲呀,衆生雖有光明心性,比如咱們大家,但是,還沒覺悟呀,仍然流連在思維心當中,不能自拔。哎,有思維,就有五陰,所謂的色、受、想、行、識,有五陰,就有黑暗和阻塞。于是,咱們的心境,既不夠“神通”,也不夠“光明”啊。 ——佛陀就不同了,他已經徹底地覺悟本來,完全回到了本然覺性之家,消融了一切分別妄想,五陰猶如浮雲一般,早已煙消雲散啦! 和咱們相比呢,佛心因爲超越思維的緣故,而神秘莫測;因爲五陰消融的緣故,而通暢無礙,所以,叫做“神通”。 同時,與咱們的五陰覆蓋相比,佛陀的心境極爲光明,就好比萬裏晴空的陽光一樣,和陰天下雨的時候相比,真是“大光明”啊! “藏”是啥意思呢?就是蘊含一切,無所不有的意思。哎,佛陀之心,常常被稱爲“如來藏”,因爲,裏面蘊含了一切智慧、功德、妙用與神通,乃至于一切凡夫心境、煩惱妄想,等等,也都平等地蘊含于其中啊! ——是的,佛陀不會再生起煩惱和妄想,但是,也不會斷絕煩惱、妄想的種子。因爲,對于佛陀來說,一切煩惱和妄想,無非都是大自在之妙用啊! 所以說,佛陀是圓滿的覺悟者,不僅覺悟了清淨之法,也覺悟了染汙之法。無所不覺,無所揀擇,究竟平等,那才叫佛陀呀!當我們在歌頌偉大佛陀的時候,應當知道,其實呢,就是在歌頌我們自己的覺悟之心——咱本來就有,不假外求啊! 這個“神通大光明藏”,有啥特點呢? ——它的特點就是定慧平等,無二無別,所以叫做“叁昧正受”,哎,也就是常說的叁摩地,或者叁昧呀! 啥叫“定”?哎,粗淺說來,就是把心安住在一個地方,不亂跑。深入說來呢?哎,就是心無所住,心連攀緣也沒有,就更不會亂跑啦!究竟說來呢?就是一心無念,也可以說是無心,哎,本來就沒心,境界都如幻,可不是死人哪!因爲呢,沒心沒肺最明白,明明白白用無窮,只是心念不動而已,所以叫做真如。 ——有人說啦,你這個和尚忽悠俺,禅宗裏面有一句話,叫做:“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啊,你以爲俺不知道嗎! ——嘿嘿,您那個無心呀,它不是咱這個無心。您那是明明有心,還故意啥都不想,哎,准備往頑石和木頭的方向發展呀! ——咱這個無心呢?是已經透徹心的源頭,才恍然大覺,哪有什麼心呀!就好比,您順著溪水逆流而上,尋找小溪的源頭,到了頭一看,哪裏有什麼小溪呀?明明是一汪靜靜的山泉而已呀!哎,叫做山泉,也是多余呀! ——您呢,當您順著心念,往回觀察,尋找心的源頭,這一找,越來越深,到了最後,連那個找的念頭都不見了,一片空空朗朗,您把什麼叫做心呢!屁心也沒有哇! ——禅宗的參話頭,就是這個道理,只要功夫深,確實能夠見性成佛。因爲呀,究竟無心之處,釋迦老子大放光明呀! ——還因爲,心念消融之際,並不是啥都沒有,完全不同于虛空啊!按照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所說,在菩薩地的最後階段,以一念相應的妙智慧,就會契入真如法身。當覺悟了心念的細微動相以後,心不再動了,也就沒有了心相,于是,透徹心源,圓滿法身啊! 啥叫“慧”?就是明白、了知,智慧嘛。哎,慧不離定,定不離慧,啥水平的定,就有啥水平的慧。 粗淺說來,心住在一個地方,這樣的定,與它相伴隨的慧呢,既不深也不廣,是世間智慧。深入說來,心無所住,這樣的定,與它相伴隨的智慧,極爲深廣,但是,還不夠圓滿,是菩薩的智慧。究竟說來,透徹心源,本來無心,這樣的定,與它相伴隨的智慧呢,可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既深廣又圓滿,正是佛陀的智慧呀! ——有人問了,既然本來無心,怎麼還會有智慧呢? ——咳,這道理很簡單,咱的心呢,是由念頭組成的,就好比水波和水紋,是由波紋組成的。可是,水面本來是沒有水波和水紋的呀!一旦風平浪靜,波紋都慢慢消失了,水平如鏡,哎,水波和水紋沒有了,然而,那明照一切的功能就恢複了,花草樹木,人面狗臉,都可以映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就是智慧呀!無心無念之處,才會顯現本來的大智慧呀! 上述叁個層次的定慧平等境界,都可以叫做“叁昧”,而“正受”呢?此處則特指如來的“自受用報身”之妙境,在此妙境當中,其實無境;雖受用本來之常、樂、我、淨涅槃四德,而實無所受。因爲,只有消融了一切主觀、客觀之對立差別,才叫做佛陀啊! 這個“神通大光明藏”,或者說“叁昧正受”,其中的景象如何呢? ——嘿嘿,本來沒啥景象,但是呢,也不妨光彩萬千呀!那正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也。 這個“一切如來”呀,離咱可不遠,爲啥呢?因爲,您也在裏面呀! “一切如來”,又叫做“十方叁世一切佛”,嘿嘿,在東西南北,上下左右等等十方世界裏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佛陀,合稱爲“一切如來”。 ——毫無疑問,您和我,都在裏面呀!哎,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呀! 那麼,在如來的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當中,一切如來都用自性的本來妙光明,來共同莊嚴和住持法性淨土。 ——哎,恰在此時,您和我,咱們兩位未來佛的佛光在哪裏呢? ——就在我寫、您讀之處啊!咱們共同學修《圓覺經》,就是咱兩位未來佛的自性妙光明呀! ——啥叫“住持”呢? ——就是安住並且運用啊!一切如來,以自性的妙光明而安住,當處即是法性淨土。其中呢?也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妙用啊! 哎,咱寺院裏的方丈,也叫做“住持”,爲啥呢?因爲呀,在一座寺院當中,方丈就好比一位小佛陀,他的使命呢,就是住持佛法,也就是依止佛法而安住,並且要宣揚佛法、利益衆生呀! —— 怎樣宣揚佛法呢?首先要“安僧”,哎,就是給修行的真僧人們,創造一個修學的環境。其次呢?接引廣大信衆,爲善男信女們,提供一個學習佛法,供養叁寶、種善根的平臺。 ——這樣的方丈,才叫做真正的住持啊!他真正是在佛光普照,他在用他的覺性光明,莊嚴並住持著一方淨土。

《趣品《圓覺經》之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