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报身佛,比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圆满报身佛。报身佛具有无量的相好与光明,无比地端正庄严,真是太“端严”啦! 还有一种报身佛,不太好理解,叫做“自受用报身”,它与法身佛同在,光明无量,同时,又可以说是“无相”。一方面,它的光明呢?远远超过太阳和月亮;另一方面,它的光明是啥样子呢?没样子,无相。非要说的话,它就是《涅槃经》所说的“常、乐、我、净”——这,大约也可以叫做一种别样的“端严”吧。 相对于“自受用报身”来说,阿弥陀佛就属于“他受用报身”,是法藏比丘无量劫勤修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利益众生的圆满报身佛呀! 而讲说《圆觉经》的“婆伽婆”呢?就属于“自受用报身”佛——卢舍那,当然,还不止于此,这位世尊,同时也就是法身佛——毗卢遮那,同时也就是应身佛——释迦牟尼呀! 《圆觉经》是由三身一体的世尊所讲说,正显示了其究竟了义,以及无比殊胜之处啊! 就人们的认识能力而言,大家宁可相信《圆觉经》就是应身佛释迦牟尼讲说的,没错,这也完全正确。 啥叫“应身佛”呢?就是自受用报身佛,同时映现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与众生相应的,人形的佛陀啊! 这就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样,每当十五的时候,天上的明月圆满而光明,它就好比报身佛卢舍那;同时,地面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月亮,它们就好比应身佛释迦牟尼。 当卢舍那佛成就的时候,它就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每一个世界里面,同时应化出一尊人形的佛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释迦牟尼。 ——嘿嘿,弟兄们明白了吧?释迦牟尼佛并不仅仅是一位呀! 毫无疑问,水里的月亮,无论如何也不如天上的月亮圆满光明呀!所以呢,应身佛并不具有无量相好与光明,而是仅仅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已。即便如此,在人世间,也不会再有更庄严美好的人啦!所以,应身佛释迦牟尼,也被形容为“端严”,无与伦比地端正与庄严啊! (四)名称 啥叫“名称”呢?在这里,完全不同于咱们往常的理解。 其中的“名”是指名字,而“称”则指的是称赞和声誉。合起来,在这里,名称的含义就是:婆伽婆这个名字享有广泛的称赞和声誉啊! ——有人说啦,不对吧?俺咋就头一遭听说这个名字呢? ——嘿嘿,婆伽婆是佛陀的通称啊,每一尊佛都可以叫做婆伽婆。哎,当您听到了“佛”的时候,其实,“佛”就是婆伽婆呀!叫法不一样而已,实质没啥两样呀! 您肯定听说过阿弥陀佛,他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婆伽婆呀!您也听说过药师如来,他呢,就是东方琉璃光净土的婆伽婆。您还听说过释迦牟尼,他是咱们娑婆世界的婆伽婆呀!所以说,婆伽婆,声名远扬啊!因此,叫做“名称”啦。 (五)吉祥 哎,这个词儿,咱大家都熟悉,逢年过节,大家相互问候,都会说吉祥如意嘛! 可是,啥叫“吉祥”呢?“吉”就是吉利,美好,没有灾难。“祥”呢?既有吉利的意思,也指的是一种征兆。哎,合起来呢,“吉祥”就是指吉利而美好的征兆。 婆伽婆是一个吉祥的名字,换句话说,佛陀,是一个吉祥的名字。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呢,婆伽婆,或者说佛陀,常与吉祥相伴随,无时无处不吉祥啊! ——哎,这是佛陀本有的功德,也是无量劫广修善行所显现的善果。 第二呢,婆伽婆,乃至于一切佛陀,都可以给无边众生带来吉祥。 ——哎,这是佛陀本来的菩提大愿,就好比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一样,当法藏比丘成就了阿弥陀佛以后,极乐世界也随之成就,于是,就给无量的众生,造就了一座无比吉祥的乐园。 ——于是呢,咱们大家,就有了脱离娑婆苦海的一艘大船,只要咱们诚心发愿,愿意在去世的时候,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有机会去到那座无比吉祥的乐园呀! ——唉,说实话,咱们这个娑婆世界,真不够吉祥啊!所以呢,连超然小子都快受不了啦,俺差不多每天都发愿,哎,但愿俺早点儿死吧,早死早往生。别处呢?俺就不去了,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呀!您那上品上生的金刚台,可一定要给俺留一个呀!拜托拜托!俺把学修佛法,宣扬佛教,等等所有的功德善行,都集中到一块儿,就换您手里这个小小的金刚台,俺就满足啦!这买卖,您不亏呀! ——啊?您问我,对于这娑婆世界,还有啥牵挂没有?有牵挂就不收俺! ——俺拍拍胸脯告诉您,俺都不要了,什么荣誉,什么美女,什么地位,什么美食,什么玩儿,什么乐儿,什么才华,什么赞美,什么风景,什么理念,什么旅行,什么购物,什么恩呀,什么爱呀,什么情呀,什么恨呀,什么钱呀,什么宝呀,什么是呀,什么非呀,什么好呀,什么坏呀,什么狐朋狗友,什么哥们兄弟,什么了不起的伟大事业,等等,等等,俺统统啥都不要啦! ——嘿嘿,如果说,俺还有一点儿贪心的话,那就是您手里的那个上品上生的金刚台啦!俺就把它作为俺的下一站目标啦! 当然,婆伽婆,以及一切佛陀的吉祥无比广大,只要咱们称念任何一尊佛陀的名号,都会在无形当中,获得佛陀的加持,越来越吉祥,越来越如意呀。 (六)尊贵 佛陀呢,是三界内外,最尊贵的人,所以叫做“世尊”啊! ——为啥呢?因为呀,这第一,佛陀大慈大悲,哎,大慈呢,就是愿意给所有的众生带来安乐;大悲呢,就是愿意帮助所有的众生脱离苦难啊!您说,有这等的心境,怎不令人尊敬呢! 这第二,佛陀是彻底觉悟的大智慧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啊!虽然啥都知道,但是呢,佛陀却连一丝一毫的执着都没有,坦坦荡荡,光光明明,哎,术语呢,叫做“正遍知”。 不仅如此,大彻大悟的佛陀,还把自己所觉悟的妙法与智慧,不求任何回报地,讲述了出来,那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其中的内容,可谓是理无不尽,事无不详啊! ——从此,人类社会,才有了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离苦得乐的修行方法,无数人从中受益啊! ——所以说,佛陀,以及他所讲述的妙法,是人类无比宝贵的财富。哎,既令人尊敬,又无比宝贵,伟大的佛陀,因此而尊贵,独享“世尊”之美名啊。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在《圆觉经》法会上,不同以往的是,并不仅仅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在说法,而是法身毗卢遮那佛,显现为报身卢舍那佛,应现于应身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三身一体的佛陀在说法。所以,说法之主被称为“婆伽婆”。 ——当然啦,后文当中,就直接称为“世尊”了,这是为了方便,也是为了顺应大家的语言习惯呀! 所谓的“神通大光明藏”,就是本经说法的地方。咱前面说过,它也正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心性光明。就佛陀来说呢?正是佛陀圆满的觉性之光啊!也就是佛光。 无论是佛光,还是一切众生共有的心性光明,都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所谓的毗卢遮那,就是遍一切处的意思,而卢舍那呢?就是光明遍照啊!当咱们各位成佛的时候,咱的法身就是毗卢遮那,行话说得好:“三世诸如来,同共一法身”呀! ——所以呀,为啥佛陀教导咱们大家,让咱们都要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呢?因为,本来如此。一切众生,一切佛陀,乃至于一切世界,一切的万事万物,本来就是同共一妙体呀!如果不发起如此大心的话,怎么可能回归圆满觉悟的佛境呢! ——发大心的人,或许,并不可能度尽一切众生,但是,正因为他舍己为人,反而会迅速成就正觉佛果。度人,原来正是自度;自度,首先要发大心呀! 咱的报身呢?虽然可能不叫做卢舍那,但是,也和卢舍那一样,光明遍照啊!咱的应身呢?固然不叫做释迦牟尼,但是,也和世尊一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哎,这呢?就叫做“佛佛道同”呀! 像这样无处不在的“神通大光明藏”,根本不可能有啥出和入的,因此,“入于”这两个字是方便之说,也是语言的需要,它是在告诉我们,佛陀讲说《圆觉经》时,不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心当中,而是在佛陀的觉悟之境,很深的三昧当中,是佛陀的觉性智慧在说法呀!大家应当善巧理解。 为啥叫“神通大光明藏“呢”? ——因为呀,众生虽有光明心性,比如咱们大家,但是,还没觉悟呀,仍然流连在思维心当中,不能自拔。哎,有思维,就有五阴,所谓的色、受、想、行、识,有五阴,就有黑暗和阻塞。于是,咱们的心境,既不够“神通”,也不够“光明”啊。 ——佛陀就不同了,他已经彻底地觉悟本来,完全回到了本然觉性之家,消融了一切分别妄想,五阴犹如浮云一般,早已烟消云散啦! 和咱们相比呢,佛心因为超越思维的缘故,而神秘莫测;因为五阴消融的缘故,而通畅无碍,所以,叫做“神通”。 同时,与咱们的五阴覆盖相比,佛陀的心境极为光明,就好比万里晴空的阳光一样,和阴天下雨的时候相比,真是“大光明”啊! “藏”是啥意思呢?就是蕴含一切,无所不有的意思。哎,佛陀之心,常常被称为“如来藏”,因为,里面蕴含了一切智慧、功德、妙用与神通,乃至于一切凡夫心境、烦恼妄想,等等,也都平等地蕴含于其中啊! ——是的,佛陀不会再生起烦恼和妄想,但是,也不会断绝烦恼、妄想的种子。因为,对于佛陀来说,一切烦恼和妄想,无非都是大自在之妙用啊! 所以说,佛陀是圆满的觉悟者,不仅觉悟了清净之法,也觉悟了染污之法。无所不觉,无所拣择,究竟平等,那才叫佛陀呀!当我们在歌颂伟大佛陀的时候,应当知道,其实呢,就是在歌颂我们自己的觉悟之心——咱本来就有,不假外求啊! 这个“神通大光明藏”,有啥特点呢? ——它的特点就是定慧平等,无二无别,所以叫做“三昧正受”,哎,也就是常说的三摩地,或者三昧呀! 啥叫“定”?哎,粗浅说来,就是把心安住在一个地方,不乱跑。深入说来呢?哎,就是心无所住,心连攀缘也没有,就更不会乱跑啦!究竟说来呢?就是一心无念,也可以说是无心,哎,本来就没心,境界都如幻,可不是死人哪!因为呢,没心没肺最明白,明明白白用无穷,只是心念不动而已,所以叫做真如。 ——有人说啦,你这个和尚忽悠俺,禅宗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啊,你以为俺不知道吗! ——嘿嘿,您那个无心呀,它不是咱这个无心。您那是明明有心,还故意啥都不想,哎,准备往顽石和木头的方向发展呀! ——咱这个无心呢?是已经透彻心的源头,才恍然大觉,哪有什么心呀!就好比,您顺着溪水逆流而上,寻找小溪的源头,到了头一看,哪里有什么小溪呀?明明是一汪静静的山泉而已呀!哎,叫做山泉,也是多余呀! ——您呢,当您顺着心念,往回观察,寻找心的源头,这一找,越来越深,到了最后,连那个找的念头都不见了,一片空空朗朗,您把什么叫做心呢!屁心也没有哇! ——禅宗的参话头,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功夫深,确实能够见性成佛。因为呀,究竟无心之处,释迦老子大放光明呀! ——还因为,心念消融之际,并不是啥都没有,完全不同于虚空啊!按照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所说,在菩萨地的最后阶段,以一念相应的妙智慧,就会契入真如法身。当觉悟了心念的细微动相以后,心不再动了,也就没有了心相,于是,透彻心源,圆满法身啊! 啥叫“慧”?就是明白、了知,智慧嘛。哎,慧不离定,定不离慧,啥水平的定,就有啥水平的慧。 粗浅说来,心住在一个地方,这样的定,与它相伴随的慧呢,既不深也不广,是世间智慧。深入说来,心无所住,这样的定,与它相伴随的智慧,极为深广,但是,还不够圆满,是菩萨的智慧。究竟说来,透彻心源,本来无心,这样的定,与它相伴随的智慧呢,可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既深广又圆满,正是佛陀的智慧呀! ——有人问了,既然本来无心,怎么还会有智慧呢? ——咳,这道理很简单,咱的心呢,是由念头组成的,就好比水波和水纹,是由波纹组成的。可是,水面本来是没有水波和水纹的呀!一旦风平浪静,波纹都慢慢消失了,水平如镜,哎,水波和水纹没有了,然而,那明照一切的功能就恢复了,花草树木,人面狗脸,都可以映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就是智慧呀!无心无念之处,才会显现本来的大智慧呀! 上述三个层次的定慧平等境界,都可以叫做“三昧”,而“正受”呢?此处则特指如来的“自受用报身”之妙境,在此妙境当中,其实无境;虽受用本来之常、乐、我、净涅槃四德,而实无所受。因为,只有消融了一切主观、客观之对立差别,才叫做佛陀啊! 这个“神通大光明藏”,或者说“三昧正受”,其中的景象如何呢? ——嘿嘿,本来没啥景象,但是呢,也不妨光彩万千呀!那正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也。 这个“一切如来”呀,离咱可不远,为啥呢?因为,您也在里面呀! “一切如来”,又叫做“十方三世一切佛”,嘿嘿,在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等十方世界里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佛陀,合称为“一切如来”。 ——毫无疑问,您和我,都在里面呀!哎,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呀! 那么,在如来的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当中,一切如来都用自性的本来妙光明,来共同庄严和住持法性净土。 ——哎,恰在此时,您和我,咱们两位未来佛的佛光在哪里呢? ——就在我写、您读之处啊!咱们共同学修《圆觉经》,就是咱两位未来佛的自性妙光明呀! ——啥叫“住持”呢? ——就是安住并且运用啊!一切如来,以自性的妙光明而安住,当处即是法性净土。其中呢?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妙用啊! 哎,咱寺院里的方丈,也叫做“住持”,为啥呢?因为呀,在一座寺院当中,方丈就好比一位小佛陀,他的使命呢,就是住持佛法,也就是依止佛法而安住,并且要宣扬佛法、利益众生呀! —— 怎样宣扬佛法呢?首先要“安僧”,哎,就是给修行的真僧人们,创造一个修学的环境。其次呢?接引广大信众,为善男信女们,提供一个学习佛法,供养三宝、种善根的平台。 ——这样的方丈,才叫做真正的住持啊!他真正是在佛光普照,他在用他的觉性光明,庄严并住持着一方净土。
《趣品《圆觉经》之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