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圆觉经》之三
(经序)
如是我闻。
这个“如是我闻”呀,不是佛说的,而是在佛陀涅槃以后,第一次结集佛经的时候,阿难尊者,坐在法座上面,开口,第一句就说这个。
为啥呢?因为呀,这位阿难尊者长得太英俊了,是一位当时著名的大帅哥,往法座上面一坐,那真是光彩照人呀!他不光帅,长的还特像佛陀,咋个像法呢?据佛经记载,佛陀具有32种好相,哦,就是32种有别于常人的,而且分外庄严的相貌特征啊。
阿难尊者呢,他竟然具有其中的30种,那不就太像佛陀了嘛!所以呀,当阿难尊者坐在法座之上,如果开口就直接说法的话,人家还以为,您阿难尊者成佛了呢。因为,您所说的法,和佛陀完全一样呀!
所以呢,这阿难尊者,每登法座,说法之前,先声明,下面我所说的法呀,不是俺自己的,而是俺从世尊那里亲耳听来的,这些,都是佛陀以前所说的妙法呀!
——“如是我闻”呢,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呢,这四个字也不是阿难尊者自己发明的,而是在佛陀即将涅槃的时候,由大阿罗汉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难尊者,特别向佛陀问了四个最重要的问题,专业术语叫做“四事问佛”,请佛陀解答,这是其中之一。
——哪四个问题呢?佛陀是怎样回答的呢?
学佛的人基本都知道,因为太重要了。那就是:
一、佛涅槃后,将来结集佛经的时候,经文的最前面,应当用哪句话,才能够区别于外道经典,并且让大家相信是佛说的呢?
——对此啊,佛陀的回答就是:如是我闻。
——如果依照《大般涅槃经,遗教品》呢,佛陀的回答还要多一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因为当时的印度外道们呢,他们祖师留下的经典,都用一些“阿”之类的咒音开头,比较玄乎。于是,佛经用“如是我闻”这样平实的语句开头,就显得既庄重,又真实了。
——啥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名为外道。这个词本来呢,是中性词,并不带有歧视性,因为,它只是表明了,大家所修行的方法和教义,内容是不一样的而已。佛法,究其根本,处处不离心性,处处反境界而归心,所以也叫做“心法”,也叫做“内明”。
——哎,咱佛法是内省、内观、内明、内觉之法,正和其它那些印度修行人大不同啊!所以呢,相对于咱的内觉,就把它们叫做“外道”啦。
在咱们泱泱中华大国,儒家有一个流派,那就是宋明之际的陆、王“心学”,南宋的陆象山先生倡导“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甚至主张治学应当“不立文字”。乃至其后的集大成者,明代全能大儒,王阳明先生,标立“圣人之学,心学也”,一同被尊为“心学”宗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从佛教当中多有借鉴哪!
被佛陀统称为“外道”的那些印度修行人呢,虽然也很了不起,也有禅定,也有学问,也有咒语,也有法术,等等。但是,他们最终并不能够完全回归心的源头,不能够从心性当中获得彻底的觉悟,仍然对于某些事物极为执着,与佛法有着根本的差别。因此,佛陀才依据他们的教义,把他们叫做“外道”啊。
二、佛在世时,弟子们以佛为师,那么,佛陀涅槃以后,弟子们应当以谁为师呢?
——对此啊,佛陀的回答是:以戒为师。
这个戒,梵文叫做“波罗提木叉”,佛陀在《佛遗教经》当中,说得特别明白: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那么,出家比丘,也包括比丘尼,等等,咱以戒为师,应当不要干些啥事儿呢?哪些事情,是佛陀不允许我们去做的呢?
这些内容,本来属于戒律范畴,不允许在家人学习的,也不应当公然讲说,因为这是内部文件,不宜公开呀!
大唐盛世的时候,咱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李世民先生,他就很清楚佛教的这个规矩,虽然是皇帝,他也不敢去破坏。为啥呢?那显得自己多无知呀!连佛教常识都不知道,哪有资格做天朝的皇帝呢!太丢脸啦!
——于是,他很烦恼。为啥呢?因为,按照历朝历代以来的惯例,和尚出家了,就不再交税了。而且,只要他不违犯国法,您任何官员,都没有资格管他,就算他整天吃喝玩乐,不修行——这不犯法呀!您竟然拿他没办法!
——这咋行呢!将来这地痞、流氓都混到了和尚队伍里面,嗨嗨,您还管不了他,这,这不乱套了吗!
哎,天无绝人之路,咱太宗皇帝手下那是人才辈出哇!有人就禀报啦,说陛下呀,佛教的戒律咱的确是不能学的,偷偷看都不行,那叫“盗法”呀!
但是呢,释迦牟尼佛他未卜先知啊,他早就知道有这一天,所以呀,他特意给陛下您准备了一部佛经,嘿嘿,佛经咱是可以看的呀!里面呢,把和尚、尼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都讲出来了,特意请您用这部经来管理他们的呀!
——嗬嗬,有这等好事!哎呀,阿弥陀佛,佛祖慈悲呀!赶快把这部佛经,去给朕请来!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就看到了这部《佛遗教经》,仔细品读之后,龙颜大悦呀!命令御书房抄写数千册,责令各州县官员,人手一册,仔细学习,并以此来约束辖区内的僧人,如有违反者,送僧官(咳,就大略相当于咱现在的佛教协会吧。不同之处呢,僧官都由高僧任职,享受国家待遇的)查办。情节严重者,先革其僧籍,恢复俗人身份,再依照国法惩处。
所以呀,这部《佛遗教经》,既是佛陀给弟子们的遗嘱,同时呢,也是用它来让大家监督出家人修行的呀!
关于出家人不该做些什么,怎样才叫做以戒为师,《佛遗教经》当中,基本上都说清楚了。归结起来,与当今社会现状有关联的,大约有下面几点,咱用白话文把意思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出家人持戒,不可以做生意,不可以买房子、买地,不可以养殖或者放牧,也不可以种植农产品,总之,应当远离一切财产和财宝,就像避开火坑一样;
(二)也不可以开荒种地,不可以开药看病,不可以算命、看风水,而且,生活要简朴,少吃少用。那靠啥生活呢?依靠信众的布施供养为生,佛陀把这叫做“清净自活”;
(三)出家人不可以参与国事,不可以做外交使者,不可以学习鬼咒画符,不可以炼丹药求长生不老,不可以喜好结交权贵富人;乃至于对于某些人特别亲近,或者对于某些人特别轻视,都是不可以的;
(四)那么,出家人应当做啥呢?应当随时端正自己的心念,寻求解脱。不可以故意掩藏自己的缺点,而用自己修行得到的神奇本领去炫耀,迷惑信众们。对于信众们供养的饮食、衣服、卧具和药品,不能贪婪,基本够用就行,也不应当大量地储存起来。
——佛陀说了,这几点就是出家人持戒的基本要求啊!
其实呢,还有最重要的五条,佛陀没讲,因为讲了无数遍啦,不必再重复,那就是五戒呀!但是要把其中的“不邪淫”,改为“不淫欲”才合适。
当我把这些内容,都清清楚楚地,按照文言文的意思,用白话文写出来以后,肯定有不少人都在骂我,这个超然小子,真该死啊!你存心想断了俺的生计不成!
——各位大爷,您多包涵哪!不是俺存心要写的,只是,这不写出来,俺对不起释迦老子的栽培呀!
三、佛在世时,弟子们依止佛陀而安住修行,那么,佛陀涅槃以后,弟子们应当依止谁而安住呢?
——对此啊,佛陀的回答是:依四念处而住。
本来呢,有些弟子,问这个问题,是想请世尊指定一个接班人,那不就好办了吗?以后,听他的就可以啦!
——当时,有没有够资格的接班人呢?
——太多啦!一抓一大把,菩萨、罗汉,证果圣僧,不知道有多少啊!您说五百罗汉?嗨,那只是冰山的一角呀!
然而,佛陀并没有让大家,以后,依止某个人来安住修行,反而,却把弟子们,统统交付给了一个法门——四念处。
——为啥呢?因为这个人哪,他都有缺点,都有毛病,除了佛陀以外,没人敢说自己,没有习气毛病的,是圆满的。所以呢,人哪,是靠不住地。哎,其实不是靠不住,而是呢,都经不起别人挑刺儿,这一挑,您哪,就不完美啦!
——而法就不同了,它看不见呀!没肤色,没个头,不吃饭,不屙屎,不撒尿,不会说话,不会放屁,不是男,不是女,不在东,不在西,各位,请您挑挑它的毛病吧!
——哦?您不挑啦?对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呀!
啥叫“法门”呢?很简单,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它可以把大家引入佛陀的境界,像一扇门一样,一旦打开了,就可以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啦!
是个人就知道,这佛法呢,有八万四千法门,多得数不清呀!那么,哪个法门,最有代表性,最适合所有的佛弟子们,安住修行呢?
——哎,就是这个“四念处”。
——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所有的大德高僧们,对此啊,都没有异议。因为呢,这是佛陀所授记的,圣言量啊!
——好,咱一块儿来看看,啥叫“四念处”呢?咋修行呢?
所谓的“四念处”呀,就是四种端正心念的观察方法。第一呢,叫做“身念处”,观察的方法呢?就是“观身不净”;第二呢,叫做“受念处”,观察的方法呢?就是“观受是苦”;第三呢,叫做“心念处”,观察的方法呢?就是“观心无常”;第四呢,叫做“法念处”,观察的方法呢?就是“观法无我”。
这第一身念处,咋观呢?为啥身体是不净的呢?
“身念处”,顾名思义,就是要观察咱自己的这个身体,看看哪,它是否清净。咋观察呢?您哪,先研究一下自己的身体,是从哪儿来的。哎,这一研究就清楚了,咱不是孙悟空啊,不是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而是从母亲的身体里面,经过十月怀胎以后呢,分娩出来的。
那您出来的时候,是啥景象呢?是隔着娘的肚皮,用腾挪大法,一下子闪出来的…
《趣品《圆觉经》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