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四

  趣品《圆觉经》 之四 一时,婆伽婆。 “一时”是啥时候呢? ——大约就是“当时”吧。 在咱文言文里面,本来没这个用法,哦,虽然有这个词儿,但是,它不是同一个意思呀! 在文言文当中,“一时”呢,往往作动词的副词,比如说:某某人“一时语塞”,就是说呀,这个人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被僵住了,或者楞住了。另外,“一时”通常还有“一起”,或者“一块儿”的意思。 ——但是,在佛经里面,开始的这个“一时”是用来做时间副词的,翻译成为白话,大约就是“当时”。 ——那到底是啥时候呢?为啥不说清楚呢? ——嘿嘿,就是那个时候。为啥不说清楚?因为呀,这第一,没啥必要;第二呢?根本就说不清楚呀。 没啥必要?你这个和尚真是会胡搅蛮缠哪,竟然说佛陀讲经的那个时间,说出来,没啥必要! ——嘿嘿,确实没啥必要。因为呀,首先呢,时间它是不会停留的,是无常的,难以准确描述哇!其次呢,咱们凡夫,因为分别心的缘故,特别重视这个时间的流逝,以及空间的大小,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和执着,没啥意义呀!而佛陀,和诸位圣者,就不同了,对于他们来说,无量劫只在一念,一念也可万年呀!所以呢,非要确定某个时间,没啥必要呀! ——那“说不清楚”是啥意思呢? ——呵呵,在古代印度,时间年代几乎是没法说清楚的。为啥呢?因为呀,古代印度人很潇洒,不太重视历史和年代。同时呢,古代印度有很多个小国家,比咱们的春秋、战国时期还要复杂许多,最麻烦的是,每个小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年历,您说,到底以哪个为准呢!更有甚者,他们哪,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史书流传下来,他们喜欢修禅定、行苦行,也喜欢歌舞,喜欢享受生活,就是不喜欢搞这个呀! 幸亏呢,咱中国人有这个特长,哎,咱有两大高僧,法显大师和玄奘大师。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初,法显大师作为第一个到印度取经的中国高僧,回国后,留下了一部享誉世界的《佛国记》,它是第一部关于古代印度、中亚和南洋的完整旅行记,在史学上,那是相当重要哇! 公元七世纪,玄奘大师也来到了印度,经过勤奋苦学之后,被戒日王所推崇,作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的佛法辩论大会上,所向披靡,一时间,享有“大乘天”和“解脱天”的美誉,那风头可出大啰!堪称咱这批人类之历史上啊,最拽的留学生啦!风光无限啊! 玄奘大师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大师的《佛国记》一起,成为现代印度,编订古代印度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哎,既然古代印度人,他不重视历史和年代,咱这佛经呢,也就不必要在一个小小的时间点上面,过于较真儿啦!所以,佛经一开头,在“如是我闻”以后,就说“一时”,意思是“当时”,或者说“某个时候”,也就是佛陀和弟子们同处法会之时啊!这也是佛陀的叮嘱,而并非阿难尊者的随意发挥呀! “婆伽婆”是谁呢? ——就是佛陀,有时也翻译成“薄伽梵”,大意就是“世尊”啊! ——啥叫“世尊”呢?就是整个世界,从人间到天上,最尊贵的人呀!连天神都不禁万分景仰啊。 各位兄弟姐妹,您说这佛陀到底有多少个名字呢? ——十个?哦,您挺专业。是啊,咱们的佛经里面,佛陀通常有十号嘛,哎,所谓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一百个?哦,这您也知道?哎,有些佛陀出世的时候呢,确实有“百号”。 ——一千个?哎呦,您真不得了!连过去佛时代的事儿都清楚,确实,在人的寿命比较长的时候,如果有佛陀出世的话,因为人们的记忆力好,佛陀是会说千号的。 ——一万个?哎呀,您真是人才呀!连将来弥勒佛出世的时候,佛经里的佛陀名号数量都知道,赞叹,赞叹哪! ——八万四千个?让俺咋说呢,您不会是猜的吧?您不会是认为,佛陀当年观看的那一碗水,里面的八万四千个细菌虫儿,一旦成佛了,就会有八万四千个名字吧!嘿嘿,俺跟您开玩笑的,不过呀,佛陀确实会有八万四千个名号,那是因为呢,佛陀修行八万四千法门,解脱八万四千烦恼,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呢,也就同时成就了八万四千果地名号啊! ——无量个?哎呦呦,握手,握手!您和超然水平差不多呀!从来没遇到过这等货色呀! ——啊?您随便猜的?怎么着,耍俺哪!嗨嗨,没关系,能猜中也不容易呀!为啥说佛陀也会有无量个名号呢?因为呀,圆满报身佛具有无量功德,显现出无量的光明与相好,所以呢,也就同时具备了无量个功德名号呀! ——一个都多余? ——嘘,兄弟,小声点儿,这世道不太平呀!您多保重。 虽然佛陀可以有这么多的名号,不过,一个“婆伽婆”也完全可以代表了,这就相当于佛陀名号的“总称”呀。 既然“婆伽婆”的意思大约是“世尊”,那为啥不把它就直接翻译成世尊呢? ——因为呀,它里面同时还含有很多意思,没有办法用中文代替,所以,译经大师们就决定不翻译它了,直接保留梵文的声音,音译过来。行话呢,是属于“五不翻”之一的“多含不翻”。 那么,“婆伽婆”里面,到底有多少种含义呢? ——依据《佛地论》所说,其中主要有六种含义,综合起来呢,可以叫做“世尊”,分开讲说呢,具有以下六种含义: (一) 自在 佛陀是圆满的觉悟者,对于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万事万物,都已经明达而自在。哎,专业术语呢,叫做“于法自在”呀!也正因为如此,佛陀被尊为“无上法王”——就是最了不起的,能够妙用一切法的人呀!一切法都随顺他而运转,那感觉真棒啊! ——有人说啦,你这个和尚又胡说八道!就算你们的那个佛了不起,那也不能啥都随着他转吧!这也太玄乎啦!万一他起个坏心眼儿,那不麻烦大啦! ——嘿嘿,您哪,典型的小人之心呀!这佛陀,作为圆满的觉悟者,别说坏心眼儿,就是好心眼儿,他也不会随便起呀!为啥呢?佛陀者,常在涅槃也;涅槃者,不生不灭,如如不动也!啥叫佛?所谓“如如”呀! ——一念妄动,就是轮回生死;“如如”之心,乃是真佛。啥叫“如如”?咳,就是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不分别,不选择,不回避,不疑问,不解答,不伟大,不渺小,不吃饭,不放屁呀! ——总之呢?就是心念不动,而不会失去本来的明明了了,他不是个死人呀! ——不对吧,你们的那个佛,他好像吃饭呀? ——哎呦,老兄,您没听说过吗?“整天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呀!禅师尚且如此,何况是佛陀呢!他虽然吃饭,可他的如如之心,没啥饭好吃呀!不曾执着于饭不饭,吃不吃的呀! ——啥叫“自在”呢? 哎,您看,咱的心里,要真是啥都看开了,就不在乎周围的任何事情了,那么,别人数落您,或者夸奖您,再或者讥笑您,更或者打骂您,您呢?如沐春风啊!没啥差别呀!这就叫做自在,得少自在呀! ——那啥叫得大自在呢? ——就是佛陀的自在呀!哎,佛陀的心,不沾染一切法,所以,一切法自然清净而自在;不拒绝一切法,所以,一切法自然圆满而包容。这就是大自在呀!同时呢,佛陀这样的心境,恰恰是当下无心,无心之心,乃是妙心。在这个妙心当中,一切事物都是圆满的,和谐的,自然地,通达的,一切事物都围绕着妙心而自然发生,也都在妙心之内,所以说,佛陀是于法自在的无上法王啊! (二)炽盛 啥叫“炽盛”呢?本来是指火焰猛烈地燃烧。在这里呢,是用来形容佛光的,佛陀的光明,就像无比壮观的火焰之海,无穷无尽地燃烧着,照耀着无边世界呀! 啥叫“佛光”呢?哎,有两种,互为表里。一种是看得见的光明,在佛经里面,佛陀和大菩萨们放光动地的时候,就是这种光明,五彩缤纷,非常美丽而壮观呀! 在《楞严经》里面,把这种看得见的佛光,叫做“百宝光明”,意思就是好像上百种金银珠宝放在一起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那种五颜六色的光明呀!咱们看到的,佛像的背后,无论是塑像还是画像,都有五彩的背光,就是这种佛光,啊,非常形象。 这种看得见的佛光,是佛光的表面现象,虽然,理论上说来,它也是无处不在的,因为——炽盛嘛!但是,看到它需要因缘,需要特殊的因缘呀! ——啥因缘呢? ——要么得到了佛菩萨圣者的加持,要么开了天眼,要么,嘿嘿,是产生了幻觉。 ——甚至于,连得到了鬼神的加持以后,都有可能看到“佛光”,和真正的佛光,一模一样啊!或许,还更加美妙呢! ——因此,佛陀才在《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种看得见的,表面的佛光,虽然很殊胜,但是,终究虚妄,不足为凭呀! 还有一种佛光,它无相,却无处不在;咱们大家呢,天天都和它见面,但是,却很少有人认识它呀! ——它,就是觉性之光。 觉性之光,也叫做菩提之光,也叫做佛光。其实,它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心性光明,在后面的经文里面呢,佛陀也把它叫做“神通大光明藏”。 无论看得见的有相佛光,还是无相的觉性之光,都无处不在,遍满法界,具有一切妙用的广大力量,所以,叫做“炽盛”呀。 (三)端严 “端严”,顾名思义,就是端正庄严,这是在形容佛陀的相貌。 哎,各位兄弟姐妹,咱必须要知道,对于佛陀,通常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就是所谓的:法身、报身和应身。 啥叫“法身”呢?就是法性身呀,也就是清净圆满的佛性,它遍满无边法界,没有边际,无处不在,涵容一切万法,所以叫做法身。再明确一点儿,一切万法,都是如来的法身啊! 法身无相,同时,一切相无不是法身。因此,对于法身佛来说,不存在端正庄严与否的问题。“端严”形容的是报身佛和应身佛。 啥叫“报身”呢?就是菩萨历经了无量劫的勤苦修行,广度一切众生,而感应来的圆满果报身,也叫…

《趣品《圆觉经》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