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世尊給咱繼續講解無明,以及生死輪回的實際情況:
“各位善男子,這個所謂的無明呀,它並不是一個實有的東西。它像什麼呢?它就好像您夢裏面所夢到的人一樣,在夢裏,不能說他沒有;可是一旦夢醒了以後呢?根本就沒有這個人呀!無明也是這樣的,在生死輪回當中,不能說它沒有;可是,一旦覺悟了以後,才知道,它根本就不存在呀!”
“這就好比眼睛生病的人,所看到的那許許多多的空花一樣,一旦眼病治好了以後,就從虛空裏面消失了。但是,您不可以說,它們是從某個確定的地方消失的,爲什麼呢?因爲,它們根本就不曾從某個地方産生過,它們完全是幻覺呀!”
“一切衆生也是這樣的,他們在本來沒有生滅的幻覺當中,錯把幻覺當做了真實,于是,用虛妄心見到了種種生死現象,並且流連忘返于其中。因此,佛陀把它叫做生死輪回呀!”
——究竟說來,生死輪回根本就不曾發生過。一旦咱們寂靜心念,返本還源,朗然大覺之時,咱們都可以實證它。在咱的圓滿覺性當中,本來就沒有什麼生死輪回,也沒有什麼十方世界,沒有什麼山河大地,以及芸芸衆生,更沒有你和我的差別,乃至于種種糾纏煩惱。
到此爲止,世尊已經大體解答了文殊菩薩的第一個問題:
第一、啥叫做如來的“本起清淨”,什麼樣的修行,才是如來的“因地法行”呢?
——但是,關于因地法行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圓照清淨覺相,具體應當怎樣圓照,還沒有解說,所以,後文立即就進行了說明。同時,就在這樣圓照,並且破除無明的過程當中,自然也就會遠離各種邪見之病。哎,同時也就回答了文殊菩薩的第二個問題:
“第二、同時啊,還要請您講說一下,各位菩薩們,應當怎樣在大乘佛法當中,發起清淨的菩提心,才能夠遠離各種修行的邪見之病呢?”
——好,咱一起來仔細聆聽世尊的教誨,這也是本經最重要的開示之一: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世尊繼續爲大家開示如來的因地法行,到底如何圓照清淨覺相,如何永斷無明,才能夠成就佛道:
“各位善男子,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如來,在因地修行圓覺法門的時候,既然已經知道,一切身心相貌,以及世間萬物,都是虛空花,都是幻覺,都是夢,都不真實;那麼,當即就沒有了生死輪回的流轉——因爲,都是幻覺呀!同時,也就不再有自己的身體和心,來承受生死輪回,來承受那無窮無盡的業報了。”
“請注意,並不需要采取什麼措施,然後才沒有了身心,而是呢?在本性當中,從來就不曾有過什麼身心,從來就不曾有過什麼“我”呀!”
——這是令人無比震撼的一段經文,如果您能夠讀懂它,並且相信它的話,那真叫做不可思議呀!
——各位兄弟姐妹,您是否感慨過身心的不自在呢?是否感慨過因果業力之苦呢?
——請您仔細學習和修行《圓覺經》,最終,您一定會打碎這個如幻虛假的身心——它不過是一個“錯認”的執著而已呀!您一定會消融這個“我”,也一定會親證圓覺實相。那時,您就可以像永嘉玄覺禅師一樣,在一刹那間,消滅一切無量劫的罪業:
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诳衆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證道歌》
——修行的關鍵何在呢?
——就在“知是空花”這四個字,哎,您隨時了知,一切身心相貌,所有的世間萬物,都是空中花,都是幻覺,那麼,分別、執著就將無從産生,當體就是大圓覺妙境。這,就是“圓照清淨覺相”啊!同時,所謂的“無明”錯認,自然也就消失了。
——這樣的觀察修行,將會迅速成就“如幻叁昧”,也將會自然順應于如來的清淨覺性。具體說來,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需要逐層深入才行: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前文的“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就已經是“圓照清淨覺相”了。但是,這其中還有可能會産生細微的“錯認”——那就是無明呀!還有可能會落入空花相當中,必須加以甄別。所以,世尊繼續深入開示:
“那些在因地修行圓覺法門的人,當他們“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的時候,他們所知覺到的內容,就是猶如虛空一般的清淨覺相,也就是清淨法身。其中,一切身心相貌等等,都是清淨覺相當中的虛空花,如幻不實。同時,要知道,讓他們能夠覺知清淨覺相猶如虛空的,那個知覺性,還是空花相啊!但是,也絕不可以說,沒有這個知覺性。”
“像這樣,既不執著于知覺性是實有的,也不否定它的知覺作用,就是“有無俱遣”,這才叫做順應于清淨覺性的修行方法。”
——哎,按照憨山大師《圓覺經直解》的解讀,“彼知覺者”應當理解爲:他們所覺知的內容。這樣的話,這段經文的法義就通暢了。文字也沒有問題,因爲,“彼”作代詞,指“他們”,“知覺”是動詞,意思就是“覺知”,“者”是代詞,相當于白話文之“的”。
剩下的問題在于,世尊爲什麼說“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呢?
——這是因爲呀,當咱們在修行圓覺法門的時候,咱也能“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咱也能“圓照清淨覺相”,咱所照到的清淨覺相,或者說清淨法身,再或者說清淨覺性,還或者說圓滿覺性,等等,它像啥呢?——“猶如虛空”,就好像是虛空一樣啊!因爲,它沒有任何形相啊!
那麼,到底是誰,讓咱圓照到這個猶如虛空的清淨覺性的呢?不用問,當然是咱自己的“知覺性”啦!——哎,問題就在這兒,請問,咱的“知覺性”,和所圓照到的“清淨覺性”,是啥關系呢?
——無論您怎樣回答,都沒有辦法否認,它倆絕對不是兩個東西呀!本來就是一回事兒啊!哎,這照了半天,敢情是自己在照自己,自性在照自性呀!
——哎,所以,叫做圓照嘛!
——因此,如果有人誤認爲,確實有一個“知覺性”,在圓照那個猶如虛空的“清淨覺性”的話,這就陷入了能照和所照的對立,就不再是圓照了。哎,一旦有了對立差別,就不會圓滿啦!
——所以,世尊才特意告訴大家,咱那個“知覺性”就是空花相,它也並非實有的呀!它和清淨覺相,圓融而不可分呀!
——但是,您也不可以說,這個“知覺性”不存在,不能說它沒有,因爲,它能夠明明白白地照見呀!它能夠自照自明呀!它空無形相,又能夠自照自明,它就是咱那明空不二的清淨法身呀!
哎,到了這裏,能照的“知覺性”,和所照的“清淨覺性”,消除了對立,合二爲一了。于是,自性自照自明——豁然開朗!什麼開悟呀!什麼證果呀!都從這裏發生。倘若有人能夠“自性自照自明”的話,一念明了,佛性就會現前。雖然現前,卻很難描述它的樣子,哎,它沒啥樣子呀!
它不屬于“有”,因爲,它根本就沒有任何形相;它也不屬于“無”,因爲,它一片光明,明明白白。哎,這就叫做“有無俱遣”,像這樣的觀察,就是圓照,也叫做順應于清淨覺性的因地法行。
——各位兄弟姐妹,無論如何,對于《圓覺經》,您千萬不要僅僅停留在思維理解的層面上,因爲呀,在這裏,一切思維都是空花相。思維,是永遠也到達不了“自性自照自明”之境界的呀!
——哎,您哪,不需要多想,只需要單純地觀照。在您按照經文,觀照一切都是虛空花的同時,您應當把觀照的注意力,離開那些虛空花,哎,這就是出離心。然後呢?觀照一下虛空,看看虛空花們,幻生幻滅的那個大環境。
——哎,行文至此,忽然心生一偈,就叫做《行文偶得》吧。偈曰:
從來此事太難知,無人不見少人識;
明明白白金剛眼,散落狂花億萬枝。
下面,世尊繼續爲大家講解如來的因地法行,以及不落邪見的觀照方法。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
在上文講解了“有無俱遣”的,順應于清淨覺性的圓照方法以後,世尊特意爲大家開顯“清淨覺相”的境界,也就是“清淨法身”的境界,也就是“圓滿覺性”的境界,也就是“如來藏”的境界,也就是“法性”的境界:
“爲什麼說“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呢?爲什麼說“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呢?爲什麼說“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呢?爲什麼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呢?爲什麼說“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呢?”
“因爲呀,所謂的清淨法身,它像什麼呢?就好像廣闊的虛空性一樣,它是如如不動的;在如來藏當中,是根本就沒有産生與消滅的,也沒有知見可以確立;它就像法界性一樣,本來就是究竟圓滿,而且遍布十方世界的。”
“像以上這一系列觀照修行的方法,就叫做一切如來的因地法行。”
——到這裏,世尊已經清楚地解答了文殊菩薩有關于因地法行的第一個問題,同時,如果我們能夠這樣觀照的話,自然就會消除一切對立差別,那麼,各種偏見和邪見,也根本就無法産生。
所以,世尊總結說: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這裏著重回答文殊菩薩的第二個問題,世尊說道:
“一切菩薩們,都因爲這樣圓照清淨覺相,乃至于一系列圓覺觀察的緣故,在大乘佛法當中,發起了清淨的菩提心。末法時代的衆生們,只要依據這個法門來修行,就不會落入邪見執著當中。”
——咱也沒啥好說的啦,各位兄弟姐妹,咱就信任如來的真實語,咱就依教奉行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通常呢,在一段長行開示以後,爲了讓大家能夠抓住要點,哎,世尊就會說一段偈語,把剛才的內容重複一遍,加強大家對于法義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回答了文殊菩薩的問題以後,世尊用偈語做小結,說道: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最後,世尊這樣告訴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啊!你要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如來,從他們在本來因地修行的時候,他們呢?都是通過智慧觀察而覺悟的。怎樣進行智慧觀察呢?那就是要通過圓照清淨覺相,明白並且找到了無明,然後發現呢?原來所謂的無明,就和虛空花一樣虛假呀!只是一種幻覺而已呀!于是,當即就超越了生死輪回。”
“這個無明呀,也包括衆生的身心在內,就好像夢裏的人一樣,當夢醒了以後呢,哪裏有什麼無明?哪裏有什麼衆生?哪裏有什麼我呢?”
“夢醒了,就好比覺醒,覺醒者,或者說覺悟的心,它像什麼呢?就好像虛空一樣,廣大平等,不會動搖與變異。當覺悟的心,超越了一切幻相,遍滿十方世界的時候,就會成就佛陀的無上覺道。”
“一切幻化的身心與境界,在覺醒了以後,它們自然都消滅了,但是,它們並不是從某個地方消滅的,因爲,它們根本就不曾産生過。通常我們會說,覺悟者成道了,但是,他並不曾得到些什麼,也沒有什麼好成就的,因爲,他的本性,本來就是圓滿無缺的呀!”
“諸位菩薩們,在這樣的妙法與觀察當中,就能夠發起清淨的菩提心,而末法時代的衆生們呢?只要能夠依照這樣的妙法與觀察來修行,那麼,就不會落入到各種邪見當中去了!”
——到此爲止,世尊圓滿地解答了文殊菩薩的提問,實際上,整部《圓覺經》,以及整體圓覺法門,都在其中啦!這一章,可以說是全經的總章與概要。其主旨呢?就是如來廣大的圓覺智慧呀!
哎,下面,由普賢菩薩接過文殊菩薩的接力棒,替在座的諸位菩薩們,也替咱們大家,繼續向如來請法。咱們仔細看,仔細聽,仔細揣摩呀!
《趣品《圓覺經》之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