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 之六
第五位,是彌勒菩薩
彌勒,是菩薩的姓氏,譯成漢語,就是:慈氏,他的印度名字呢,叫做: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就是沒有辦法戰勝啊!因爲菩薩常行“慈心叁昧”,常修“慈心觀”,對于一切衆生呢?不起絲毫的嗔恨心,更不會殺害衆生,也不會吃衆生肉,所以呢,和任何衆生都沒有惡緣,您就根本沒辦法戰勝他,爲啥呢?他就沒這個業呀!哎,這才叫不戰而勝啊!
這位彌勒菩薩,可是咱中華大國菩薩隊伍裏的明星呀!您走遍大江南北,滿大街都能看到大肚子彌勒,張著大嘴,笑呵呵地,倆眼都眯成了一條縫啦!哎,看著就喜慶啊!賊符合咱中國國情。而且呢,供在哪兒都合適,什麼酒店、賓館,工廠、企業,大小店鋪,等等,時常啊,咱一推門,哎,就看到大堂正面,這位老兄啊,正朝咱開懷大笑呢!
——這位呢,是彌勒菩薩的一個化身,爲了和咱大漢民族的芸芸衆生結緣,菩薩在五代時期,應現而來。哎,他是浙江奉化人氏,俗名張契此,自號長汀子,出家以後呢,法名就叫做“契此”。他爲人豪放、潇灑,總是笑呵呵地,喜歡和人家結善緣,從來也不生氣。
哎,這位契此老兄無論走到哪裏,身上都背著一個布袋,裏面的東西啊,掏也掏不完,像個無底洞似地。大家呢,都把他叫做“布袋和尚”。
這布袋和尚,他不是娘胎裏生出來的,和寶志公一樣,來曆不明。其實呢,在佛教裏面,這叫做“化身佛”,就是佛菩薩的神通變化身呀!哎,他不入娘胎,所以,幾乎也就不染汙,保持了本來的修爲境界。入了娘胎再出來,顯現八相成道而成佛的,那叫做“應身佛”,那是教主,是世尊,要廣說叁藏十二部教典的,就好比釋迦牟尼佛一樣。
哎,話說這五代後梁時期,在浙江奉化的一座小村落,長汀村裏,有一位漁民,名叫張重天,在一個冬天的早晨,他打夜漁歸來,猛一擡頭,看到上遊嶽林寺方向飄來了一塊浮冰,上面竟然端坐著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哎呀!滴水成冰的大冬天,小家夥竟然只穿著一件藍布小肚兜,笑呵呵地正看著張重天呢!
——張重天仔細一瞧,只見小家夥長得圓滾滾、胖嘟嘟,那是腦袋圓圓,肚兒圓圓,小手小腳都圓圓,哎,圓圓的屁股下面,坐著一個圓圓的青布袋,哎呀!看得這張重天喜上眉梢哇,爲啥呢?他還沒有兒子哪!這不天送貴子嘛!
——哈哈,沒二話,張重天就把小胖子領回了家,小胖子也滿臉歡喜,哎,本來就是一家人哪!
就這樣,小胖子做了張重天的義子,他自己取名,叫張契此,別號長汀子,哎,長汀村的兒子嘛!
成年以後,小胖子就出家了,法名呢?哎,也是自己取,去掉那個俗姓,就叫“契此”了。哎,再加上那個從來不離身的青布袋,就成了咱們的布袋和尚啦!
這布袋和尚啊,他這輩子就幹了一件事兒,啥事兒呢?笑!輕輕松松地,開懷大笑。爲啥呢?歡喜呀!他滿心都是歡喜呀!他穿破衣,吃剩菜,打草鞋,走山路,一沒房子,二沒土地,才跟您討了一文錢,轉手再送給那乞丐,但是,他卻滿心歡喜——哎,咱中國人就缺這個,彌勒菩薩,化身爲布袋和尚,給咱大家送歡喜來了,無窮無盡的歡喜呀!
爲啥歡喜呢?有一幅對聯說得好: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哎,各位兄弟姐妹,您仔細看,仔細瞧,仔細揣摩,一字一詞都不能錯過呀!咱比布袋和尚生活條件強多啦!咱咋就不歡喜呢?
——啊?有人不讓您歡喜?
——嘿嘿,誰不讓您歡喜,您就炒它鱿魚呀!
——啊?您舍不得?哦?還有求于他?嗯?他還有利用價值?
——嗨,原來是您自願的呀!哦,那您慢慢享用吧!拜拜!俺自己個兒歡喜去啦!
哎,這布袋和尚喜好雲遊,天南海北去行腳。可是呢?無論他走到哪裏,老百姓呀,看他總不太順眼,都不正眼瞧他,給他的白眼兒比較多些。您還別不信,當時確實如此,他自己作的一首著名偈語,就說得非常清楚: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哎,布袋和尚呢,出門行腳,靠乞食爲生,吃的是千家飯,一個人獨自遨遊萬裏。可是呢?人們看到他呀,常常翻白眼兒,正眼用黑眼珠看他的人呢,比較少呀!難得有人青睐他呀!文言文當中,青目,指的是黑眼珠。
哎,布袋和尚可不管這些,您白眼看咱,咱照樣歡喜,照樣在山高雲淡之處,打聽前方的道路哇!真是好不潇灑!
——別說布袋和尚了,就是超然小子來到了大街上,俺看那忙忙碌碌的人們,正眼看俺的也不多,說風涼話的還不少,所以呀,通常,俺盡量不到那人多的地方去,哎,免得讓人家心裏不舒服嘛!唉,古往今來,看起來呢,這和尚的境況都差不多,在咱中國老百姓的心裏,基本上都被定位于盲流這個檔次。
——各位兄弟姐妹,有想出家的嗎?哎,那您可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嘿嘿,准備成爲盲流當中的一員啊!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布袋和尚雖然談笑風生,卻處處飽含著禅機,他有一首著名的歌訣,非常精彩,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爲,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複若乎,不強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到了五代後梁貞明叁年,也就是公元九一七年,布袋和尚端坐在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說了一首偈語: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說完以後,就安然坐化了。于是呀,大家才知道,原來,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呀!
更爲稀奇的是呢,不久以後,竟然有人在別的州內,看到契此和尚仍然在背著布袋到處遊蕩,哎呦,您看,這死了還能複活,真是菩薩呀!
——于是,有好事的人,專門去查看了布袋和尚的遺體,一看呢?他的全身舍利,哎,就是肉身不壞呀!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嶽林寺大殿的東堂上呢。
這下,可不得了啦,以前經常向布袋和尚翻白眼兒的那些人們哪,大家紛紛描繪他的畫像,像他平時一樣,敞胸露懷,眉開眼笑,喜慶啊!供奉在家裏,哎,正堂中央,請菩薩老人家受用香花果品。
——哎,就這樣,大肚子彌勒,終于成了咱中華大國菩薩隊伍裏的明星。嘿嘿,要說布袋和尚這生前身後之事啊,真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那待遇,是迥然不同啊!
第六位,是清淨慧菩薩
——哎,前面五位菩薩的資料比較豐富,咱介紹得就詳細些。後面這七位菩薩呢?沒有什麼明確的事迹,咱就簡要介紹一下名字,哎,幾筆帶過就行啦。
清淨慧菩薩,顧名思義,這位大菩薩的顯著特點就是智慧清淨。
——哎,有人問了,既然都是等覺菩薩,哪有智慧不清淨的呢?
——咳,您真聰明,說的對呀!等覺菩薩哪有智慧不清淨的呢!但是呢,這位菩薩之所以叫做清淨慧,那是因爲呀,在因地發心的時候,他就比較多地修學智慧法門,較早地得到了清淨智慧,用句行話,叫做“慧解脫”呀!
第七位,是威德自在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有人說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別名,也是金剛手菩薩的別名,確有道理呀!因爲呢,這叁個名字所強調的內容是一致的,都是有大威力的意思呀。
所謂威德自在,“威”是有大威力,“德”是有大善心,“自在”是運用自如。哎,這樣的菩薩太了不起啦!他可以恩威並施,善惡皆度,嘿嘿,沒他度不了的衆生啊!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叁聖之一,金剛手菩薩呢?據說是大勢至菩薩在秘密教法當中的化現,也是密教的八大菩薩之一,代表著無限威力,可以降伏一切魔怨與逆緣。
所謂密教八大菩薩,是指: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彌勒、虛空藏、金剛手和除蓋障菩薩。最後這位除蓋障菩薩,也就是咱後文的第九位,淨諸業障菩薩。
第八位,是辯音菩薩
——啥叫“辯音”?
——哎,就是辯才無礙,擅長用音聲說法。菩薩說法呢,需要具備四無礙辯,所謂的: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和樂說無礙辯。這四條都具備了,那才是辯音菩薩呀!
辭無礙辯,就是運用語言、文辭沒有障礙;法無礙辯,就是分別法相清晰明了,沒有障礙;義無礙辯,就是疏通法義自如流暢,沒有障礙;樂說無礙辯,就是具有大慈悲心,能夠歡喜地爲衆生說法,而不會厭倦與煩惱呀!
——具備四無礙辯的辨音菩薩,真是太了不起啦!可以廣度一切衆生啊!
另外,“辯音”還有通達音聲的含義,那就是指佛教裏面五明當中的“聲明”啦!成就聲明的大菩薩,可以證得“語音叁昧”,一方面呢,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哎,什麼鳥、獸、蟲、魚,天、仙、鬼、怪,等等,菩薩都可以和它們交流。另一方面呢?菩薩也可以用聲音隨意說法,在叁昧當中,菩薩發出的一切音聲,都是無上咒語,無論其內容,都可以廣度衆生啊!
第九位,是淨諸業障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也就是密教八大菩薩當中的除蓋障菩薩,爲啥叫這名字呢?因爲呀,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特別注重清淨業障的法門,業障清除以後,自然就會開悟、證果,獲得成就啦!
——啥叫“業障”呢?
——這裏是業和障的通稱,具體說來,業和障共有叁種:業障、報障、煩惱障。
其中,業障是指過去業力習氣的延續,也就是思維分別,以及愛恨等等習氣的延續,給修行帶來的障礙。比如,如果您總是喜歡學習世間法,喜愛某些技藝,甚至癡迷于其中,從而,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學佛修行,也根本就…
《趣品《圓覺經》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