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 之九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這段經文,也包括後文在內,世尊呢,既是在深入地開示如幻叁昧的具體修法,也是在回答普賢菩薩最後那個,總結性的問題:“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哎,普賢菩薩替咱都總結好了,所謂以幻修幻,就是要通過不斷深入地觀察修行,讓咱的心哪,一步一步地遠離幻化,最終呢?從一切幻化當中獲得解脫。哎,大家必須要知道,這所謂的解脫呀,首先是心的解脫,其次呢?
——還是心的解脫!
各位兄弟姐妹,有些人哪,總想著要轉變自己的色身,總想著要打通氣脈,哎,弄他個五眼六通,等等。
——這是極其危險的事,想不著相都難啊!
所謂的轉變色身,並不是在色身上面下功夫,恰恰相反,而是“化色歸心”,咋化?您哪,深深地知道,色身就是空花,就是圓覺妙心的顯現,也就是自性的顯現,既然是自性的顯現,咱哪裏還有必要執著它呢?咱用自性去執著于自性?那不有病嘛!完全多余呀。更何況,它,還是如幻的呢。
于是,咱就完全消融了對于色身的執著,也消融了色與心的對立,絲毫不再認爲它是實有的,不再錯認爲色法是心外之物。哎,漸漸地,咱就把自己的執著心,還有執著習氣給化了——于是,色身呢?也就如同夏天的冰塊一樣,自然消融了。爲啥?維護色身的那把保護傘——也就是咱自己對于色法的執著,沒有啦!哎,那就是說,咱呢,從根本上,把色法給解決了,把它的幻相徹底地給消滅啦!
——難道,它變沒有了嗎?
——非也,它,也就是色身,乃至于一切色法,都融化而回歸于心性了,哎,它本來就是心呀!但是,色法的樣子呢?還是會隨緣顯現,您長啥樣,還是啥樣,不會說,您證聖果了,您的臉一下子就變成十二面觀音啦,要麼,變成濟公啦!嗨,您娘胎裏沒帶那基因哪!
所以,達摩祖師在《悟性論》裏面說:“是以蛇化爲龍,不改其鱗;凡變爲聖,不改其面”呀!但是呢,色法雖然仍舊顯現,卻已然如幻不實,了無障礙。哎,粗重色,自然轉變成了微妙色,微妙色與心又密不可分,這就叫做“化色歸心”。
——此時,全色即心,全心即色,牽一發而動全身,運一念而用無窮。菩薩于色法得到了無礙自在,被稱爲“色無礙地”,具足無量妙用神通,這就是八地菩薩的境界啊!
——哎,同樣是八地菩薩,名字有所不同,在大部分佛經裏面,把它叫做“不動地”。關于八地菩薩的境界,《楞嚴經》是這樣說的:“一真如心,名不動地”,嘿嘿,也就是說,色法都已經“化色歸心”了,盡虛空,遍法界,完全是清淨一心如如不動,所以叫做不動地呀。
其中所蘊含的法義呢?就是告訴咱們,只要親證“一真如心”,色法自然也就會隨之解脫。所以說,一切修行解脫的根本,都在于心。如果忽視了心的實修,而去專門修行氣脈等等,實際上,已經陷入到了“空花相”當中,能解脫才怪呢!
好,咱看這段經文,具體應該咋修行,應該怎樣逐步深入觀察,才能徹底遠離幻化呢?世尊是這樣解答的:
“各位善男子啊,一切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首先應當發願,要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樣呢?也就樹立了一個“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的信念,同時也是心念,也就是大乘出離心。從本質上來說,它呢?當然也是幻化的,但是目前,它就是正念,需要用它來帶動實修,來逐步減少自己對于境界的攀緣心和執著心,這就叫做以幻修幻。”
“其次呢,在修行離幻的過程當中,隨著自己對于境界,攀緣心和執著心的減少,那麼,前面的那個“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的心念,也就是大乘出離心,本來是正念,但是,到了現在呢?它已經有些多余了,變成了另外一種執著,于是,我們就應當把它舍棄。況且,它本來就是如幻的,現在,我們放棄它,遠離它,讓它不要障礙修行的進一步深入。”
在離幻修法當中,這一段經文是最最重要的,因爲,它是基礎。如同萬丈高樓平地起一般,紮實的地基,尤爲重要哇!
所以呢,各位兄弟姐妹,咱哪,首先要從內心深處,發起真實的大乘出離心,哎,發願要“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並且呢?咱得落實呀!咋落實呢?
——哎,美女帥哥是“幻化虛妄境界”,咱要遠離,行爲上遠離,情感上遠離,交往上遠離,桃花美夢更要遠離呀!
——哎,財富與事業是“幻化虛妄境界”,咱要遠離,追求上遠離,拼命上遠離,折騰上遠離,朝思暮想更要遠離呀!
——哎,父母兄弟和朋友,是“幻化虛妄境界”,咱要遠離,糾纏上遠離,愛恨上遠離,期望上遠離,牽挂思念更要遠離呀!
——哎,這個世界,乃至于一切衆生,乃至于萬事萬物,都是“幻化虛妄境界”,咱要遠離,貪戀上遠離,痛恨上遠離,取舍上遠離,分別執著更要遠離呀!
各位兄弟姐妹,您要是大體做到了這些,至少,能夠時常這樣觀察的話,那才叫做大乘出離心呀!才算是做到了離幻的第一步啊。
——有人會說了,這和小乘出離心,沒看出啥不同呀?
——嘿嘿,您看仔細啰:小乘出離心,也就是普通的出離心,它是以爲呢?生死輪回是實有的,苦、空、無常是實有的,所以呢?哥們兒,趕快逃啊!抓緊時機出叁界去,快出離吧!哎,這就是小乘出離心,它並沒有看破事物的虛假性,不知道一切都是幻化虛妄境界呀!
——哎,《圓覺經》所顯發的:“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種出離心呢?它是以“知是空花”爲前提的,是以大空性智慧爲基礎的,即便是出離,也是比較自然的,比較輕松的,比較自在的呀!哎,咱知道它們是空花,那出離它,就順理成章啦!
——小乘出離心就不同了,因爲它沒有法空的智慧,所以啊,出離得就比較痛苦,比較生硬,哎,行話叫做“心境角立”,就是說,心和境界,總是頂牛啊!您想想,心要出離,而境界呢?又都是實有的,于是,離來離去,處處碰壁。嗨,簡直沒地兒好逃哇!
好,當您大體做到了“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大乘出離心已經運用得比較純熟,可以說,也就成就了離幻的第一步修行。哎,您做到了“離境”。
——這個“離境”可不簡單,它並不意味著什麼都扔掉,而是呢?就在生活修行當中,您的心,已經離開了對于境界的攀緣和執著。咋做到呢?哎,就通過前面咱對于美女帥哥,財富事業,父母兄弟和朋友,乃至于整個世界和一切衆生的種種觀察,時常進行觀察,時常讀念大乘了義經典,就比如這部《圓覺經》,心與法逐步相應,就會漸漸“離境”。
“離境”的心,其實就是清淨心,就是菩提心,它呢?大體是沒有煩惱的。六祖大師說得很清楚“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哎,這也就是所謂的“煩惱即菩提”,“著境”也罷,“離境”也罷,都是咱那當下一念心呀!
那麼,當咱在“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個心念的指導下,大體做到了“離境”和“離幻”的時候,咱當下這個“離境真心”,它是否就是“圓覺妙心”呢?
——可能還不是,因爲,它還死死地抱著一個東西,抱著一朵狂花,哎,那就是“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個心念呀!
所以,世尊告訴咱:“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哎,咱的那個“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之心,也是如幻的呀!所以,也需要遠離。
如果說,“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是“離境”的話,那麼,“心如幻者,亦複遠離”,就是“離心”。這樣,咱就初步完成了“離幻”的前兩步修行:一是“離境”,二是“離心”。
第叁步是啥呢?咱繼續聆聽世尊的教誨: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
在“離境”和“離心”的基礎上,世尊繼續爲咱開示“離幻”法門:
“還有,那個“心如幻者,亦複遠離”的心,也應當遠離啊。”
——哎,在前面“離境”和“離心”的基礎上,必須要知道,咱的那個““離心”之心”,它也是幻化的,也是虛妄心呀!所以呢?也應當遠離。
這實際上也是第叁重的“離心”,因爲,所謂的“離幻”,最終,都是“離心”。爲啥呢?因爲呀,一翳在眼,空花亂墜;一事挂心,煩惱無邊啊!
雖然說,“離幻”的第一步修行,是“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是“離境”,可是,境界有啥好離的呢?難道咱不吃飯了嗎?難道咱不睡覺了嗎?難道咱不工作了嗎?難道咱不說話了嗎?
——都不是的。而是呢?咱照樣吃飯,只需要放下貪吃和挑食的心;咱照樣睡覺,只是不要貪睡,適當少睡,保持心的清醒;咱照樣工作,只是不要癡迷于其中,應當明白它的如幻;咱照樣說話,只是要少說,沒必要就不說,對于大家所說的內容呢,也不必太過在意,因爲,它如幻嘛!
哎,這樣的“離境”修行,其實質,正是“離心”呀!離啥心呢?就遠離把境界當做了真實的,咱的那些分別與執著心呀!
可是,當咱堅持要遠離“把境界當做了真實的,那些分別與執著心”的時候,咱又産生了一個心,哎,也就是前面這個“堅持要遠離”的心,它呢?毫無疑問,也是空中花,也是幻覺,因爲,它把“把境界當做了真實的,那些分別與執著心”,又當做真實的啦!
——所以,這個“堅持要遠離”的心,也需要遠離才行啊!哎,這就是“離幻”的第二步修行。
不僅如此,這“離幻”的第叁步修行,還是要離心,這回離啥心呢?就遠離上面那個:遠離“堅持要遠離的心”之心呀!
——啊?有點兒像繞口令?是啊,重重遠離,重重無盡,沒法不繞口呀!
咱再來看,“離幻”的第四步修行,那就更繞口啦!世尊繼續說道:
離遠離幻,亦複遠…
《趣品《圓覺經》之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