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九▪P2

  ..續本文上一頁離。

  

  在“離幻”修行的過程當中:

  第一步、離境,其實就是“離著境之心”;

  第二步、離心,也就是離第一步的那個“離境之心”;

  第叁步、遠離第二步的那個“離心之心”;

  第四步呢?遠離第叁步的那個“遠離“離心之心”的心”呀!

  

  所以,世尊說道:“前面第叁步修行的那個“遠離爲幻,亦複遠離”之心,也應當遠離呀!”

  ——沒啥好說的啦!總之,每一個修行步驟,都是要遠離上一個步驟的那個心念。因爲,它們都是思維心,也都屬于狂花,應當遠離。

  

  那麼,當這樣一直遠離下去,層層遞進,最後,會怎麼樣呢?世尊說道: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哎,這就好像剝冬筍一樣,咱哪,一層層地剝下去,最終,筍皮全剝幹淨了,白白嫩嫩的冬筍肉呢?就出來啦!隨您咋做,它都好吃啊!什麼筍絲雪菜湯啦,清爽!什麼油焖冬筍啦,哎,最帶勁了!那是又香又甜呀。

  ——修行,和剝冬筍的道理一樣,咱哪,把什麼欲望心、攀緣心、概念心、覺受心,以及細微思量心,一層層地給它剝幹淨,嘿嘿,剩下的,那個沒法剝了的,就是那個美滋滋的常樂我淨之妙心呀!它妙用無窮,而且不會死啊!您看多美呀。所以呢,在秘密教法當中,說是真正見性,或者說證悟法性之後呢?必然會有“大樂”發生,與本性相伴隨,不屬于生滅。

  

  所以,世尊說道:

  “就這樣先離境,再離心,再層層遞進地遠離細微心念,直到一心純淨,朗然無念,無所執著,實在沒啥好離的了,那麼,也就除滅了一切幻化。”

  

  此時呢,心體純淨而無形,當即就是圓覺妙心,把它叫做“心”,也實在是不得已而爲之呀!實際呢?它是無心之心,哎,沒有了心念妄想,所以是無心;又不會失去本來的明朗覺照,不入斷滅,所以是無心之心呀!宗門下有一句話,就是說的這種情形,叫做:

  “皮膚脫落盡,唯露一真實。”

  

  哎,禅宗門下,機鋒禅語當中,多用比喻。爲啥呢?因爲呀,真實境界,難以言表啊!真如實相,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夠准確表達的,只有借助于比喻,才能說其大概罷了。

  比如說,見性之後,有的大德就說了,他呢,別無所有,只有一顆“赤子之心”。啥叫做“赤子之心”呢?哎,那就是如同嬰兒一般的,極其純真的心境呀!“赤子”本意是指嬰兒,因爲,小孩子剛剛生出來的時候,渾身上下,都是通紅通紅的。另外呢,“赤子”本身就有純真的含義,也常常被引申爲無比忠誠的意思。

  這樣的“赤子之心”,意味著已經遠離了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也遠離了那些細微的妄想心。哎,心哪,歇息了妄念分別,已然回歸本來妙境。《楞嚴經》說得好:“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這個“赤子之心”呢,也叫做“一絲不挂”,哎,那就是說呀,咱的心境呢,已經到了“得無所離”的地步,啥思維分別都沒有了,啥幻覺都消融了,就好像呢?一個人呀,脫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連一絲一縷的棉線都不曾挂在身上,沒法脫了。再脫呢?嗨,那就該蛻皮啦!

  

  修行到了這地步,那真是不得了呀,了不得!請問,您把它叫做啥呢?

  ——啊?叫做“佛”?

  ——嗨,那不就又穿上了一件“佛”衣嘛,哪還能叫做“一絲不挂”呢!

  ——嗯?叫做“無相”?

  ——嗨,那不又落入了“無相”的幻覺當中嘛!

  ——哦?叫做啥都不中?

  ——嗨,就算您學習南嶽懷讓禅師,也得學到位才行呀!您說叫做啥都不中,那不等于說,否定了一切語言文字嘛!照您這樣說,看來世尊就不應當講說叁藏十二部經典啦。

  ……

  

  好,當咱把“離幻”法門,修行到了“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的地步,那具體情形會如何呢?咱繼續聆聽世尊的教誨: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世尊繼續告訴咱們:

  “那種“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的修行境界,像什麼呢?就好比鑽木取火一樣,是用兩塊木頭,互爲因緣,相互摩擦,功夫一到呢,火就出來了。于是,兩塊木頭都燃燒了起來,燒到了最後,木頭沒有了,火息了,煙也滅了,最後的那一點兒灰呢?被風吹散了。”

  “以幻修幻的修行,也是這樣的道理。修行人的身心就好像其中的一塊木頭,所修行的法門呢?就好像另一塊木頭,它們,都是如幻的。”

  “如幻的人,修行如幻的法門,就好比兩塊木頭相互摩擦一樣。産生了火,就好比修行當中發起了離幻的智慧。火把兩塊木頭都燒盡了,就好比智慧呀,最終把如幻的身心和如幻的修行境界,都給消滅啦。最後呢?如同灰飛煙滅一樣,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都消滅幹淨了。”

  “但是,有一點是不一樣的。鑽木取火到了最後,灰飛煙滅,啥都沒有了。而咱們如幻叁昧的修行呢?最終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以後,並不是啥都沒有了,而是啊,妙圓覺心,如如不動,它,雖然無相,卻不會落入斷滅啊!”

  

  ——所以,比喻也有它的局限,並不能夠完全代表實際狀況。就如同咱常說的“空性”一樣,也叫做“虛空性”,它就是一種比喻,佛法當中常用它來描述佛性。但其實呢?佛性和虛空性不完全一樣,佛性是空而明朗,虛空性呢?卻是空而愚頑無知呀!

  

  好,關于以幻修幻的修行方法,世尊最後總結道: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哎,輾轉了一大圈兒,世尊呢,又繞回來了,又回到了頓悟、頓覺、頓證的圓覺、圓頓之法,究竟了義之無上乘呀!

  世尊如此說道:

  “各位善男子,大家要知道,當菩薩真正了知一切如幻的時候,他就已經消融了對于如幻境界的執著,同時也就遠離了幻化虛妄境界呀!于是呢?也就根本不需要采取什麼措施,不需要運用什麼遠離心了。這叫做“知幻即離”。”

  “當菩薩“知幻即離”的時候,在菩薩離幻的同時,他就已經覺悟了呀!其中呢?也不存在什麼次序和過程啊!”

  

  這幾句經文,和文殊菩薩章當中的“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等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頓悟、頓證的圓覺妙法。

  ——有人會問了,普賢菩薩請問的是如何以幻修幻,乃至于離幻的漸次修法,這爲啥,世尊,末了又回到了頓悟法門呢?

  ——嘿嘿,您有所不知,修行是可以漸修的,但是,漸修的最終結果呢,一定是頓悟啊!哎,連辯證唯物主義都知道,量變,最終將導致質變呀!

  所以呢,您看悉達多太子,曆經了六年雪山苦行,精進禅修,日食一蔴一麥,骨瘦如柴,哎,這就是漸修的過程。乃至于,到了菩提樹下,發願“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哎,這是樹立了修行的方向。成佛,是必須要誠心發大願才行的。

  此後呢?還是漸修。在四十九天裏面,安住于第四禅當中,順逆觀修十二因緣,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就是業)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等。

  ——哎,這是順著生死輪回發展的方向來觀察。反過來呢?就可以消滅生死輪回,也就是: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

  ——哎,又經過了四十九天的觀察修行,仍然是漸修,最終呢?太子在某個黎明,不經意間,忽然看到啓明星的時候,一念回光返照,而無明頓斷,徹底消滅了無明,也就徹底解脫了生死輪回的幻覺,成爲了圓滿覺悟的佛陀。

  

  所以說呀,漸修的結果,必然是頓悟、頓覺,所有的佛陀都一樣,最終,都是頓悟成佛的。

  ——咱學佛呀,要學誰呢?就是要學習佛陀。或許,您會覺得佛陀高不可攀,哎,那咱就來學習悉達多太子,人家貴爲王子,連王位和諸多妃子,那都是絕色美女呀!都能夠舍棄,咱呢?本來就沒啥了不起的東東哇!還有啥不能舍棄的呢!

  ——只要還有一樣,舍不得的話,放不下的話,無論是啥,嘿嘿,那就不可能離開幻覺呀!又怎麼可能覺悟呢!

  所以,“知幻即離”,咱哪,既然已經聽聞了由文殊菩薩發問,由世尊開顯的,如幻智慧妙法,那咱就應當立即放下攀緣執著,放下牽挂糾纏呀!哎,這就是離幻了,不需要再去采取啥額外措施了。

  同時呢,就在咱放下攀緣執著和牽挂糾纏的那一刻,咱哪,自性自照自明,當即就會覺悟,就猶如太子睹明星而悟道一樣,頓除無明,頓成佛道。

  

  禅宗祖師所提倡的“見性成佛”,就是這樣的頓悟。但是,必須要說明的是,一般高僧大德,或者是大德居士的“見性成佛”,所明了的本性,雖然與世尊沒啥本質差別,不過,明了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由于明了程度的不同,凡夫菩薩可以見性,賢位菩薩可以見性,地上菩薩可以見性,如來也可以見性。雖然都叫做見性,然而,見性之後的功用是大不相同的。

  ——究竟有啥不同,嘿嘿,這個不急,等到了《圓覺經》的第六章,清淨慧菩薩所問章當中,世尊呀,就會給咱大家一一詳加說明的。

  

  ——以是因緣,普賢菩薩所問,雖然是以幻修幻的修行次第,但是呢?世尊在循序漸進地解答了以後,仍舊蓦然回首,歸結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的頓悟成佛之道。其中深意呢,各位兄弟姐妹,請務必善自體會呀!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哎,這是世尊對于普賢菩薩所問的,那個總結性問題:“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進行了總結性的回答。世尊說道:

  “一切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們呢,都應當依照上述方法修行,先要了解啥叫做幻化,然後,以幻修幻,重重離幻,到了“得無所離”的地步,就能夠永遠徹底地,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了。”

  

  ——咱也沒啥說的啦!咱就依照世尊的教導,反複研習,先知幻,再離幻,步步深入,終究啊,各位兄弟姐妹,咱都能夠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明心見性,頓斷無明,而圓滿佛果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依照慣例,世尊在用長行回答了普賢菩薩的問題以後,爲了加深大家對于法義的理解和認識,又用偈語進行了重頌,世尊說道: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世尊用偈語最後重述本章法義:

  “普賢菩薩呀,你要知道,一切芸芸衆生,從無始以來的,種種幻化的無明,以及由無明而發起的一切煩惱業力,一切生死輪回,等等,都是從哪裏來的呢?都是從如來的圓覺妙心當中,得以建立的呀!”

  “這就好比呀,病人眼裏的虛空花一樣,是依托于廣大的虛空,才顯現出了空花的樣子。當眼病好了,幻覺消失了以後,虛空裏的空花就消失了,而虛空呢?卻從來都是如如不動的呀!”

  “同樣的道理,衆生的幻化虛妄境界,都是從它們的圓覺妙心當中産生的,當一切幻覺都消失了以後呢?圓覺妙心顯現了,大家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心,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圓覺妙心呀!本來就如此呀!”

  “對于一切菩薩,以及一切末法時代的衆生們來說,應當發願要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並且,應當經常進行遠離幻化的修行。”

  “當他們重重修行離幻法門,最終,徹底遠離了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以後,就好像鑽木取火一樣,兩塊木頭相互摩擦,産生了火焰,最後,把木頭燒成了灰燼,乃至于一陣風吹來,灰飛煙滅了。”

  “最終的覺悟呢,則超越了次第,一旦幻化滅盡,當下成就正覺。不過,在此之前,以幻修幻,不斷離幻的修行方法,就如上文所說,也是需要的呀。”

  

  哎,到此爲止,世尊圓滿地解答了普賢菩薩的叁個問題,以及最後那個總結性的問題。關于以幻修幻的,次第離幻法門,大體介紹完畢啦。

  後面呢?該大慈大悲的普眼菩薩登場了,菩薩將要爲咱大家,向如來進一步請問,關于如幻叁昧,更加詳細與具體的修行方法。

  

  

《趣品《圓覺經》之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