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九▪P2

  ..续本文上一页离。

  

  在“离幻”修行的过程当中:

  第一步、离境,其实就是“离着境之心”;

  第二步、离心,也就是离第一步的那个“离境之心”;

  第三步、远离第二步的那个“离心之心”;

  第四步呢?远离第三步的那个“远离“离心之心”的心”呀!

  

  所以,世尊说道:“前面第三步修行的那个“远离为幻,亦复远离”之心,也应当远离呀!”

  ——没啥好说的啦!总之,每一个修行步骤,都是要远离上一个步骤的那个心念。因为,它们都是思维心,也都属于狂花,应当远离。

  

  那么,当这样一直远离下去,层层递进,最后,会怎么样呢?世尊说道: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哎,这就好像剥冬笋一样,咱哪,一层层地剥下去,最终,笋皮全剥干净了,白白嫩嫩的冬笋肉呢?就出来啦!随您咋做,它都好吃啊!什么笋丝雪菜汤啦,清爽!什么油焖冬笋啦,哎,最带劲了!那是又香又甜呀。

  ——修行,和剥冬笋的道理一样,咱哪,把什么欲望心、攀缘心、概念心、觉受心,以及细微思量心,一层层地给它剥干净,嘿嘿,剩下的,那个没法剥了的,就是那个美滋滋的常乐我净之妙心呀!它妙用无穷,而且不会死啊!您看多美呀。所以呢,在秘密教法当中,说是真正见性,或者说证悟法性之后呢?必然会有“大乐”发生,与本性相伴随,不属于生灭。

  

  所以,世尊说道:

  “就这样先离境,再离心,再层层递进地远离细微心念,直到一心纯净,朗然无念,无所执着,实在没啥好离的了,那么,也就除灭了一切幻化。”

  

  此时呢,心体纯净而无形,当即就是圆觉妙心,把它叫做“心”,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呀!实际呢?它是无心之心,哎,没有了心念妄想,所以是无心;又不会失去本来的明朗觉照,不入断灭,所以是无心之心呀!宗门下有一句话,就是说的这种情形,叫做:

  “皮肤脱落尽,唯露一真实。”

  

  哎,禅宗门下,机锋禅语当中,多用比喻。为啥呢?因为呀,真实境界,难以言表啊!真如实相,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够准确表达的,只有借助于比喻,才能说其大概罢了。

  比如说,见性之后,有的大德就说了,他呢,别无所有,只有一颗“赤子之心”。啥叫做“赤子之心”呢?哎,那就是如同婴儿一般的,极其纯真的心境呀!“赤子”本意是指婴儿,因为,小孩子刚刚生出来的时候,浑身上下,都是通红通红的。另外呢,“赤子”本身就有纯真的含义,也常常被引申为无比忠诚的意思。

  这样的“赤子之心”,意味着已经远离了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也远离了那些细微的妄想心。哎,心哪,歇息了妄念分别,已然回归本来妙境。《楞严经》说得好:“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这个“赤子之心”呢,也叫做“一丝不挂”,哎,那就是说呀,咱的心境呢,已经到了“得无所离”的地步,啥思维分别都没有了,啥幻觉都消融了,就好像呢?一个人呀,脱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连一丝一缕的棉线都不曾挂在身上,没法脱了。再脱呢?嗨,那就该蜕皮啦!

  

  修行到了这地步,那真是不得了呀,了不得!请问,您把它叫做啥呢?

  ——啊?叫做“佛”?

  ——嗨,那不就又穿上了一件“佛”衣嘛,哪还能叫做“一丝不挂”呢!

  ——嗯?叫做“无相”?

  ——嗨,那不又落入了“无相”的幻觉当中嘛!

  ——哦?叫做啥都不中?

  ——嗨,就算您学习南岳怀让禅师,也得学到位才行呀!您说叫做啥都不中,那不等于说,否定了一切语言文字嘛!照您这样说,看来世尊就不应当讲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啦。

  ……

  

  好,当咱把“离幻”法门,修行到了“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的地步,那具体情形会如何呢?咱继续聆听世尊的教诲: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世尊继续告诉咱们:

  “那种“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的修行境界,像什么呢?就好比钻木取火一样,是用两块木头,互为因缘,相互摩擦,功夫一到呢,火就出来了。于是,两块木头都燃烧了起来,烧到了最后,木头没有了,火息了,烟也灭了,最后的那一点儿灰呢?被风吹散了。”

  “以幻修幻的修行,也是这样的道理。修行人的身心就好像其中的一块木头,所修行的法门呢?就好像另一块木头,它们,都是如幻的。”

  “如幻的人,修行如幻的法门,就好比两块木头相互摩擦一样。产生了火,就好比修行当中发起了离幻的智慧。火把两块木头都烧尽了,就好比智慧呀,最终把如幻的身心和如幻的修行境界,都给消灭啦。最后呢?如同灰飞烟灭一样,一切幻化虚妄境界,都消灭干净了。”

  “但是,有一点是不一样的。钻木取火到了最后,灰飞烟灭,啥都没有了。而咱们如幻三昧的修行呢?最终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以后,并不是啥都没有了,而是啊,妙圆觉心,如如不动,它,虽然无相,却不会落入断灭啊!”

  

  ——所以,比喻也有它的局限,并不能够完全代表实际状况。就如同咱常说的“空性”一样,也叫做“虚空性”,它就是一种比喻,佛法当中常用它来描述佛性。但其实呢?佛性和虚空性不完全一样,佛性是空而明朗,虚空性呢?却是空而愚顽无知呀!

  

  好,关于以幻修幻的修行方法,世尊最后总结道: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哎,辗转了一大圈儿,世尊呢,又绕回来了,又回到了顿悟、顿觉、顿证的圆觉、圆顿之法,究竟了义之无上乘呀!

  世尊如此说道:

  “各位善男子,大家要知道,当菩萨真正了知一切如幻的时候,他就已经消融了对于如幻境界的执着,同时也就远离了幻化虚妄境界呀!于是呢?也就根本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不需要运用什么远离心了。这叫做“知幻即离”。”

  “当菩萨“知幻即离”的时候,在菩萨离幻的同时,他就已经觉悟了呀!其中呢?也不存在什么次序和过程啊!”

  

  这几句经文,和文殊菩萨章当中的“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等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顿悟、顿证的圆觉妙法。

  ——有人会问了,普贤菩萨请问的是如何以幻修幻,乃至于离幻的渐次修法,这为啥,世尊,末了又回到了顿悟法门呢?

  ——嘿嘿,您有所不知,修行是可以渐修的,但是,渐修的最终结果呢,一定是顿悟啊!哎,连辩证唯物主义都知道,量变,最终将导致质变呀!

  所以呢,您看悉达多太子,历经了六年雪山苦行,精进禅修,日食一蔴一麦,骨瘦如柴,哎,这就是渐修的过程。乃至于,到了菩提树下,发愿“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哎,这是树立了修行的方向。成佛,是必须要诚心发大愿才行的。

  此后呢?还是渐修。在四十九天里面,安住于第四禅当中,顺逆观修十二因缘,所谓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就是业)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等。

  ——哎,这是顺着生死轮回发展的方向来观察。反过来呢?就可以消灭生死轮回,也就是: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

  ——哎,又经过了四十九天的观察修行,仍然是渐修,最终呢?太子在某个黎明,不经意间,忽然看到启明星的时候,一念回光返照,而无明顿断,彻底消灭了无明,也就彻底解脱了生死轮回的幻觉,成为了圆满觉悟的佛陀。

  

  所以说呀,渐修的结果,必然是顿悟、顿觉,所有的佛陀都一样,最终,都是顿悟成佛的。

  ——咱学佛呀,要学谁呢?就是要学习佛陀。或许,您会觉得佛陀高不可攀,哎,那咱就来学习悉达多太子,人家贵为王子,连王位和诸多妃子,那都是绝色美女呀!都能够舍弃,咱呢?本来就没啥了不起的东东哇!还有啥不能舍弃的呢!

  ——只要还有一样,舍不得的话,放不下的话,无论是啥,嘿嘿,那就不可能离开幻觉呀!又怎么可能觉悟呢!

  所以,“知幻即离”,咱哪,既然已经听闻了由文殊菩萨发问,由世尊开显的,如幻智慧妙法,那咱就应当立即放下攀缘执着,放下牵挂纠缠呀!哎,这就是离幻了,不需要再去采取啥额外措施了。

  同时呢,就在咱放下攀缘执着和牵挂纠缠的那一刻,咱哪,自性自照自明,当即就会觉悟,就犹如太子睹明星而悟道一样,顿除无明,顿成佛道。

  

  禅宗祖师所提倡的“见性成佛”,就是这样的顿悟。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一般高僧大德,或者是大德居士的“见性成佛”,所明了的本性,虽然与世尊没啥本质差别,不过,明了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由于明了程度的不同,凡夫菩萨可以见性,贤位菩萨可以见性,地上菩萨可以见性,如来也可以见性。虽然都叫做见性,然而,见性之后的功用是大不相同的。

  ——究竟有啥不同,嘿嘿,这个不急,等到了《圆觉经》的第六章,清净慧菩萨所问章当中,世尊呀,就会给咱大家一一详加说明的。

  

  ——以是因缘,普贤菩萨所问,虽然是以幻修幻的修行次第,但是呢?世尊在循序渐进地解答了以后,仍旧蓦然回首,归结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的顿悟成佛之道。其中深意呢,各位兄弟姐妹,请务必善自体会呀!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哎,这是世尊对于普贤菩萨所问的,那个总结性问题:“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进行了总结性的回答。世尊说道:

  “一切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们呢,都应当依照上述方法修行,先要了解啥叫做幻化,然后,以幻修幻,重重离幻,到了“得无所离”的地步,就能够永远彻底地,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了。”

  

  ——咱也没啥说的啦!咱就依照世尊的教导,反复研习,先知幻,再离幻,步步深入,终究啊,各位兄弟姐妹,咱都能够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明心见性,顿断无明,而圆满佛果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依照惯例,世尊在用长行回答了普贤菩萨的问题以后,为了加深大家对于法义的理解和认识,又用偈语进行了重颂,世尊说道: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世尊用偈语最后重述本章法义:

  “普贤菩萨呀,你要知道,一切芸芸众生,从无始以来的,种种幻化的无明,以及由无明而发起的一切烦恼业力,一切生死轮回,等等,都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如来的圆觉妙心当中,得以建立的呀!”

  “这就好比呀,病人眼里的虚空花一样,是依托于广大的虚空,才显现出了空花的样子。当眼病好了,幻觉消失了以后,虚空里的空花就消失了,而虚空呢?却从来都是如如不动的呀!”

  “同样的道理,众生的幻化虚妄境界,都是从它们的圆觉妙心当中产生的,当一切幻觉都消失了以后呢?圆觉妙心显现了,大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心,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圆觉妙心呀!本来就如此呀!”

  “对于一切菩萨,以及一切末法时代的众生们来说,应当发愿要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并且,应当经常进行远离幻化的修行。”

  “当他们重重修行离幻法门,最终,彻底远离了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以后,就好像钻木取火一样,两块木头相互摩擦,产生了火焰,最后,把木头烧成了灰烬,乃至于一阵风吹来,灰飞烟灭了。”

  “最终的觉悟呢,则超越了次第,一旦幻化灭尽,当下成就正觉。不过,在此之前,以幻修幻,不断离幻的修行方法,就如上文所说,也是需要的呀。”

  

  哎,到此为止,世尊圆满地解答了普贤菩萨的三个问题,以及最后那个总结性的问题。关于以幻修幻的,次第离幻法门,大体介绍完毕啦。

  后面呢?该大慈大悲的普眼菩萨登场了,菩萨将要为咱大家,向如来进一步请问,关于如幻三昧,更加详细与具体的修行方法。

  

  

《趣品《圆觉经》之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