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消滅啦。在四大分解以後,終究沒有一個獨立的六塵緣影之心,可以被找到啊!”
在這裏,世尊幫助咱們進行觀察,咱的這個虛妄心,也就是六塵緣影之心,也就是思維分別之心,它是對應于六塵境界而有的,哎,心和境界相互依存呀!
——有人說啦,不對吧?我的心是獨立于外界的呀!它自己沒事兒就會胡思亂想啊!
——嘿嘿,您心裏頭胡思亂想的那些東東哇,不管是啥道理,還是啥景象,等等,都叫做法塵呀!法塵裏面的內容呢?就是前五塵的影子組成的呀!離了這些,您的思維心,還有啥用啊?它不就空了嘛!它也找不到了呀!
好,咱再來看看,六塵境界是由啥組成的呢?對,四大呀!那麼,四大特性各有歸屬,這就叫做分解,不是說刻意要把它分開,而是呢?進行一下分類,觀察一下各自的來源,就清楚了:堅凝之性歸于地大;浸潤之性歸于水大;暖熱之性歸于火大;動轉之性歸于風大。
——除此之外呢?啥六塵都找不到了。
——六塵尚且如幻不實,它所對應的,那個相互依存的六塵緣影之心,也就是那個思維心,隨著四大的分解,也根本就找不到了。
所以說,經過這樣一系列的觀察,清楚了,咱的色身,咱的妄想心,原來都是如幻不實的呀!既然如此,咱又何必執著于它,何必把它當真呢!
哎,這樣的觀察,也就幫著咱,消滅了對于身心的執著,于是呀,身心幻相,隨念而亡啊!當然呢,不是說它死了,而是說呀,它,不再障礙咱內心的自在啦!它,回歸它本來的如幻了。不再被咱呢?錯認爲是實有的啦。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在大體破除了對于身心的執著以後,咱就明了了,身心的如幻不實。哎,這時,不再需要思維觀察,要當下明了才行啊!于是呢?清淨智慧就顯現了。
咱哪,繼續聆聽世尊的開示:
“各位善男子!像這樣進行思維觀察的衆生們,當如幻色身寂滅以後,他們如幻的思維心也就隨之寂滅了。當如幻思維心寂滅以後,所對應的如幻六塵也就隨之寂滅了。當如幻六塵寂滅以後,一切生滅的幻相也就隨之寂滅了。當生滅的幻相寂滅以後,那個不屬于幻化的,也不屬于生滅的,本來之性,它向來如此,沒啥好寂滅的了。”
“這就好比啊,鏡子髒了,只要用抹布一遍遍地擦磨,當汙垢除盡了以後呢,鏡子本來的光明就重現了。”
——哎,就這樣簡單,您哪,初步開悟了。
——如果您真地肯進行如此觀察的話,反複聞思修之,堅持不懈,一念離相,“垢盡明現”是早晚的事呀!
在這一段經文裏面,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滅”,並不是一定要把它消滅,而是指的“寂滅”。啥叫寂滅?本來不生,叫做“寂”,有而非有,叫做“滅”。當咱們遠離了對于一切事物的執著之時,不再錯認爲它是實有的,那麼,一切事物,本來寂滅;一切事物,當下寂滅。
是的,這不好理解,不僅不好理解,也難以講說呀!《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嘿嘿,不過呢?如果心已離相的話,說也無妨啊!所以,經文裏接著又說:“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說”。世尊如此,沙門如此,一切佛弟子們,皆當如此啊!爲啥呢?常隨佛學嘛!
好,在這一連串兒寂滅當中,就是咱通過思維觀察,把混亂的思緒收攝起來,先變成清晰有序的正思維,再逐漸遠離幻化,最終,一念離相,開悟清淨覺性的過程。
——哎,要在佛經的引導下才行啊!要依照經文老實學修才行啊!最上品的佛弟子,不一定是最聰明的,而一定是最踏實的。不要自己沒事兒,總要胡亂搞些花樣,胡亂搞些發明創造,總要顯示一下,自己很了不起,出類拔萃呀!嘿嘿,那您就永遠在幻化當中呆著,慢慢享受您那粗重的我執和我相吧。
所謂的“非幻不滅”,就是指本性不滅,當然,您也可以叫它清淨覺性,圓覺妙心,真如,佛性,等等。
——它在哪裏呢?
——您看,當您遠離了對于幻身的執著,那麼,虛妄的六根,就寂滅了。當您遠離了對于幻心的執著,那麼,虛妄的六識,就寂滅了。當您遠離了對于境界的執著,虛妄的六塵,就寂滅了。
這時,在六根、六塵和六識,都寂滅的時候,您呢?該幹嘛呢?您死了嗎?哦,還活著,還明白著呢!
——哎,真到了這時候啊,您的心裏就沒啥好想的了,沒啥好分別的了,沒啥好牽挂的了。內心極爲平靜,沒有了波瀾起伏。最終,甚至沒有了念頭的起滅,哎,這就叫做“幻滅亦滅”,連如幻的生滅念頭,也寂滅了。
——然而,就在此時此刻,在念頭寂滅的那個地方,有一個東西,它不曾滅,也不需要再去寂滅。它,就是咱的覺知性,已經全然離開境界沾染的覺知性,它,朗然獨覺,明明白白呀!
——當它赤裸裸地跳出來的時候,您呢?嚇了一跳!但是,您卻非常清楚,就是它!因爲呀,在此之前,它一直伴隨著您的妄想心,只不過,一直被您忽視了而已呀。
雖然說,就在生活裏面,覺知性無處不在,但是,由于分別、牽挂與執著,無形的它,幾乎沒有顯露的機會。人們對于它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思維推理的階段。可是,一旦,當咱的心離開境界沾染以後,它就赤裸裸地出現了。雖然沒有任何形相,但是,當您觀察到它的時候,您清楚地知道,毫無疑問地確信,就是它!它就是您,您就是它。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它更爲真切的東西了。
——除此以外,都是虛妄。
——有人問,爲啥會有如此的確信呢?
——嘿嘿,難道您來到了大街上,無意中,和您一起生活了多年的親爹,出現在了您的對面,您會不認得嗎?您會不確信嘛!
——所以說,這件事兒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呀。覺知性也罷,佛性也罷,清淨覺性也罷,本來心性也罷,妙圓覺心也罷,等等,它們都是一回事兒。
——認識它的方法,就是“幻滅滅故,非幻不滅”,也就是說呢,如幻的生滅念頭平息之際,非幻的清淨覺性,它,當即朗然獨存了。
——在這個修行經驗,真切地發生的時候,那一刹那,您的心境是異常明朗的,您比誰都清楚,它,沒有生滅;它,超越無明;它,是一切的源頭。
——此時此刻,您,真地開悟了。而且,它,給您帶來了一系列修行的收獲,哎,碩果累累呀:
第一、從此以後,您真正開始有了降伏煩惱的能力,煩惱也會迅速減少;
第二、從此以後,您不太會被境界迷惑了,是的,您還有一些攀緣和分別習氣,但是,它們越來越沒有力量啦;
第叁、從此以後,一切佛經、祖論當中的法義,您都可以輕易地通達,是的,字和詞還是需要查閱的,知識,還是需要學習的;
第四、從此以後,您知道以後該如何修行了,因爲,您的智慧眼已經打開。
第五、從此以後,您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會自然增長,不再需要刻意地觀察,您的心境會越來越寬廣;
第六、從此以後,您不會再畏懼死亡,您,已經看穿了生死的假相。
哎,如果具有這些功德,至少是大體具有,那才叫做開悟覺性呀!即便如此,通常,您也還只是一個凡夫,嘿嘿,一個開悟的凡夫菩薩啊!
最初的開悟覺性,可能還不夠廣大,也還不夠透徹,那麼,經過如下的進一步觀察,悟境會得以拓展。世尊繼續說道: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各位善男子呀!這時,你們應當知道,一切身心境界,都是幻化的塵垢而已。當你們徹底遠離了,對于身心境界的攀緣和執著以後,一切境界相就隨之消融了。于是,十方虛空,乃至于十方世界,完全顯現爲清淨覺相。”
哎,剛才咱說了,雖然您已經開悟覺性,但是,還是有不少攀緣和執著習氣的。在這裏呢,世尊引導咱們,繼續進行思維觀察,繼續消融幻覺塵垢。
文字雖然很短,修行的時間可能需要很久。哎,經過了開悟後的反複觀察實修,您呢,徹底放下了攀緣和執著習氣,于是,如幻叁昧初步成就,清淨覺相得以顯發。您哪,開始了轉凡成聖之路。隨喜您!
《趣品《圓覺經》之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