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十▪P2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就是刚刚发心学佛的菩萨呀!菩萨菩萨,只有发了菩萨心,才叫做菩萨呀!啥叫菩萨心呢?就是自利利他,同成佛道之心啊!

  如今呢,有很多人大言不惭,连丝毫成佛的心也没发过,成天发的呢?都是些贪图名利之心,竟然还说自己是学佛的人!您哪,骗鬼去吧!连鬼都骗不了哇!为啥呢?人家大鬼小鬼都有神通呀,您心里头想啥,人家一清二楚哇,咋骗人家呢!

  ——嘿嘿,最后,忽悠一下自己罢啦!您哪,捞点儿名,捞点儿利,死了直奔大地狱,哎,就留着自欺欺人吧!

  

  好,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首先,您要发成佛的菩提心,那才算是“新学菩萨”。其次呢?就算您不是学佛人,是普通人,所谓的“末世众生”,您想要求证如来的净圆觉心,OK!那也没问题。

  ——为啥呢?因为呀,当您“想要求证如来的净圆觉心”,这个时候啊,其实,您就已经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

  ——“想要求证如来的净圆觉心”,就是想成佛,想觉悟,也就是想开悟自性,想开悟净圆觉心呀!

  ——这个想要觉悟的美好愿望,不是菩提心,又是啥呢!菩提,就是觉悟呀!

  

  好,咱继续。当您有了想要觉悟的这个美好愿望,无论您是谁,无论您学佛的资历如何,都无关紧要。您哪,已经具备了开悟的先决条件——您有了一个正确的修行目标!它,也将会是您开悟觉性,乃至于最终成佛的源动力。恭喜您!

  问题是,您能否确认:自己真地有这个美好愿望吗?您真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觉悟吗?

  ——您确认?OK!那就没啥好说的啦。

  

  接下来,仅仅有修行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咱还得具备开悟的基本心境。哎,这就好比种地一样,一块良田,是丰收的基础哇!

  ——咱得把咱的心,变成一块儿开悟的良田。

  咋变呢?如佛所说:“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就是说啊,必须要让咱的心,树立起一个正念,啥正念呢?在《圆觉经》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咱呢,已经知道了,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如幻的空花相,哎,咱知道并相信了这个道理,这不算困难啊!于是呢?咱就得落实它呀!

  哎,落实它的方法,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远离一切虚妄幻化境界”:远离名和利,远离欲望追求,远离伟大事业,远离斤斤计较,远离面子,远离感情纠缠,远离吃喝玩乐,远离名词概念的分别执着,远离胡思乱想,远离一切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种种现象,这,就是正念。

  ——同时呢,这也就是大乘出离心,非常可贵。

  必须要告诉大家的是,能拥有这个正念,拥有大乘出离心,切实拥有这样的观察,那真是了不起的修行啊!时常拥有如此正念的人,他的心,就已经变成了一块开悟的良田。丰收,指日可待呀。

  

  好,下面请听世尊关于实修的进一步开示: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当咱拥有了大乘出离心,发愿要“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哎,这就是修行人的正念和善愿。咱哪,就开始行为上的实修吧。

  

  世尊告诉咱们:

  “想要求证如来净圆觉心的人,在拥有远离幻化之正念的基础上,首先哪,要依止于如来常常开示的奢摩他法门,也就是要实践止息妄念的修行。”

  “同时呢,还有三件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好:第一、持戒,就是要把自己所受的戒律守持好;第二、安排好自己的弟子们,处理好各种事务,以便呢?在实修的时候,不会为了一些杂事而分心;第三、要准备一间比较安静的房间,在里面远离杂事,专心静坐,修习奢摩他,平静内心的妄想分别。”

  

  这是实修的入手和准备工作,还有几样必备的东西,世尊没说,啥呢?嘿嘿,就是要有的吃,有的穿,有的喝,有的用,有的拉,有的睡呀!

  ——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必不可少呀。

  

  说实在的,单就前面这些准备工作,如今的世道啊,就很少有人能够具备。为啥呢?

  您看,有钱的人呢?没时间。哎,其实不是没时间,是舍不得浪费了升官发财的大好时光,来进行这无聊的修行游戏呀!

  普通人呢?更没时间啦。哎,为了养家糊口,这边要付房贷,那边要付孩子的学费,等等,要不断地奔波忙碌才行呀!哪有这闲心,来静坐修行呢!

  穷人呢?可能有时间,没事儿干呀!但是,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哪有条件修行静坐呢!

  

  ——那出家人,总该有时间,有条件了吧?

  嘿嘿,也未见得呀!为啥呢?您看,名僧大德忙着弘法和人间大事儿,没空啊!执事僧们,忙着管理寺院和接待信众,也没空啊!普通清众们呢?哎,寺院常住都会给他们安排事儿干,也不太会有空,弄不好,还得受气啊。

  佛学院里呢?混到了法师这地步,那还行,相对自由,不过,您得讲课呀!年轻学僧们呢?哎,轻松,他就省吃俭用,把微薄的生活费攒起来,一年以后,嘿嘿,买个廉价的笔记本,弄个无线上网,爽啊!这玩游戏,网聊,比那狗屁禅修有意思多啦!

  禅堂里还行,哎,每天五支香、七支香的,专门静坐。不过呢?除了个别禅师大德之外,大部分啊,奢摩他认识他,他不认识奢摩他。啥意思呢?他不看佛经,他就修自己的行,想咋修就咋修,蒙着头就往前闯啊!

  哎,要说最了不起的,是住山,艰苦修行,并且又能够适当学习佛经的那些苦行僧,或者住茅棚的那些师父们,他们哪,只要不故弄玄虚,都不简单呀!

  

  哎,以上是修行的先决条件,第一、持戒;第二、把事务都安排好;第三、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面,专心静坐,平息妄想。当然,不要忘啦,发起大乘出离心,远离一切虚妄幻化境界呀!

  然后,正式的思维观察,也叫做思维修,就可以开始啦: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哎,世尊说法,看似随口道来,不假思维,实际呢?非常严谨呀!您看,普眼菩萨请问“菩萨修行渐次”,以及“云何思维”,等等,世尊在这里就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哎,也就是思维观察的具体修行方法。

  同时呢,世尊还照应了第一章里面的内容,其中说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等等。究竟咋妄认出来的呢?当时没说,现在呀,世尊顺便给予了解答。

  

  于是,在持戒、无事,而专心静修的基础上,世尊这样开示咱们思维观察的修行方法:

  “在妄想平静下来以后,大家应当坚持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我如今的这个身体呀,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组合而成的。”

  “所谓的头发、汗毛、手脚和牙齿,皮肤、肌肉、筋和骨头,骨髓、大脑和污垢等等色法,都属于地大,以坚固、凝结为特性。”

  “唾液、鼻涕、脓和血液,津液、口水和口沫,痰、眼泪、精液和精气,大便、小便等等,都属于水大,以浸润、湿滑为特性。”

  “全身上下的暖热之气,则属于火大,以热能为特性。全身上下的运行周转,则属于风大,以运行、动能为特性呀。”

  “这样一观察,身体就被化解成了地、水、火、风,四大特性各有归属,就在此时此刻,自己这个虚妄的色身,到底在哪里呢?”

  “于是啊,就知道了,自己这个色身,终究是没有啥固有体性的,它只是把地、水、火、风四大组合在一起,把人家四大当做是自己的相貌罢了,其实,和幻化没啥区别呀!”

  

  需要注意的是,地、水、火、风四大,是对于物质属性的四类描述,并不是四种固定的物质呀!依据《楞严经》所说,四大是遍布于整个法界的,无处不在的。因为,所谓的“大”,就是遍布的意思。换句话说呢,就是每一样东西里面,都同时具有四大属性,只是比例多少不同而已呀。

  另外,液体和气体,同属于水大,以浸润为特性。不应当把气体划归为风大,除非呢?是运动的气体,其运动属于风大,而气体本身,仍属于水大。对于那些半凝固的东西,它既可以属于地大,也可以划归水大,这并不矛盾,也不重要啊!

  

  这段经文,世尊一面解答普眼菩萨关于思维修的问题,同时也开解了第一章当中,关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的问题。下面,世尊继续说道: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这一段,世尊则进一步开解“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的问题,也引导咱们,继续进行如幻三昧的思维修,进行思维观察:

  “正因为以地、水、火、风,这四大为缘,它们虚妄地组合在了一起,才有了虚妄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

  “虚假色身之内的六根,与外在的四大境界,也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内外发生作用,就有了一种虚妄的,攀缘和识别的能力——妄想缘气,在其中积聚了起来。这种虚妄攀缘的结果呢?就会在内心留下影子,这就是法尘,同时,它也包含前五尘的影子在内,所以合称六尘缘影。妄想缘气和六尘缘影之间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它,就被错认为是自己的心。”

  

  那么,接下来,这个六尘缘影之心是否长久呢?是否真实呢?世尊继续为咱讲解: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世尊教咱们继续进行思维观察:

  “各位善男子!这个六尘缘影之心,它是虚妄心。因为呀,一旦没有了六尘境界,它也就不存在了。”

  “如同前文所观察的那样,地、水、火、风四大,其属性各自分解:坚凝之性归于地大;浸润之性归于水大;暖热之性归于火大;动转之性归于风大。那么,除了这四种特性之外,也就没有另外的六尘境界,可以存在了。于是呀,其中积聚的妄想缘气和六尘缘影,也就随着四大的分解而…

《趣品《圆觉经》之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