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十▪P2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就是剛剛發心學佛的菩薩呀!菩薩菩薩,只有發了菩薩心,才叫做菩薩呀!啥叫菩薩心呢?就是自利利他,同成佛道之心啊!

  如今呢,有很多人大言不慚,連絲毫成佛的心也沒發過,成天發的呢?都是些貪圖名利之心,竟然還說自己是學佛的人!您哪,騙鬼去吧!連鬼都騙不了哇!爲啥呢?人家大鬼小鬼都有神通呀,您心裏頭想啥,人家一清二楚哇,咋騙人家呢!

  ——嘿嘿,最後,忽悠一下自己罷啦!您哪,撈點兒名,撈點兒利,死了直奔大地獄,哎,就留著自欺欺人吧!

  

  好,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首先,您要發成佛的菩提心,那才算是“新學菩薩”。其次呢?就算您不是學佛人,是普通人,所謂的“末世衆生”,您想要求證如來的淨圓覺心,OK!那也沒問題。

  ——爲啥呢?因爲呀,當您“想要求證如來的淨圓覺心”,這個時候啊,其實,您就已經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

  ——“想要求證如來的淨圓覺心”,就是想成佛,想覺悟,也就是想開悟自性,想開悟淨圓覺心呀!

  ——這個想要覺悟的美好願望,不是菩提心,又是啥呢!菩提,就是覺悟呀!

  

  好,咱繼續。當您有了想要覺悟的這個美好願望,無論您是誰,無論您學佛的資曆如何,都無關緊要。您哪,已經具備了開悟的先決條件——您有了一個正確的修行目標!它,也將會是您開悟覺性,乃至于最終成佛的源動力。恭喜您!

  問題是,您能否確認:自己真地有這個美好願望嗎?您真地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覺悟嗎?

  ——您確認?OK!那就沒啥好說的啦。

  

  接下來,僅僅有修行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咱還得具備開悟的基本心境。哎,這就好比種地一樣,一塊良田,是豐收的基礎哇!

  ——咱得把咱的心,變成一塊兒開悟的良田。

  咋變呢?如佛所說:“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就是說啊,必須要讓咱的心,樹立起一個正念,啥正念呢?在《圓覺經》前兩章學習的基礎上,咱呢,已經知道了,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如幻的空花相,哎,咱知道並相信了這個道理,這不算困難啊!于是呢?咱就得落實它呀!

  哎,落實它的方法,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遠離一切虛妄幻化境界”:遠離名和利,遠離欲望追求,遠離偉大事業,遠離斤斤計較,遠離面子,遠離感情糾纏,遠離吃喝玩樂,遠離名詞概念的分別執著,遠離胡思亂想,遠離一切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種種現象,這,就是正念。

  ——同時呢,這也就是大乘出離心,非常可貴。

  必須要告訴大家的是,能擁有這個正念,擁有大乘出離心,切實擁有這樣的觀察,那真是了不起的修行啊!時常擁有如此正念的人,他的心,就已經變成了一塊開悟的良田。豐收,指日可待呀。

  

  好,下面請聽世尊關于實修的進一步開示: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當咱擁有了大乘出離心,發願要“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哎,這就是修行人的正念和善願。咱哪,就開始行爲上的實修吧。

  

  世尊告訴咱們:

  “想要求證如來淨圓覺心的人,在擁有遠離幻化之正念的基礎上,首先哪,要依止于如來常常開示的奢摩他法門,也就是要實踐止息妄念的修行。”

  “同時呢,還有叁件准備工作,必須要做好:第一、持戒,就是要把自己所受的戒律守持好;第二、安排好自己的弟子們,處理好各種事務,以便呢?在實修的時候,不會爲了一些雜事而分心;第叁、要准備一間比較安靜的房間,在裏面遠離雜事,專心靜坐,修習奢摩他,平靜內心的妄想分別。”

  

  這是實修的入手和准備工作,還有幾樣必備的東西,世尊沒說,啥呢?嘿嘿,就是要有的吃,有的穿,有的喝,有的用,有的拉,有的睡呀!

  ——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必不可少呀。

  

  說實在的,單就前面這些准備工作,如今的世道啊,就很少有人能夠具備。爲啥呢?

  您看,有錢的人呢?沒時間。哎,其實不是沒時間,是舍不得浪費了升官發財的大好時光,來進行這無聊的修行遊戲呀!

  普通人呢?更沒時間啦。哎,爲了養家糊口,這邊要付房貸,那邊要付孩子的學費,等等,要不斷地奔波忙碌才行呀!哪有這閑心,來靜坐修行呢!

  窮人呢?可能有時間,沒事兒幹呀!但是,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哪有條件修行靜坐呢!

  

  ——那出家人,總該有時間,有條件了吧?

  嘿嘿,也未見得呀!爲啥呢?您看,名僧大德忙著弘法和人間大事兒,沒空啊!執事僧們,忙著管理寺院和接待信衆,也沒空啊!普通清衆們呢?哎,寺院常住都會給他們安排事兒幹,也不太會有空,弄不好,還得受氣啊。

  佛學院裏呢?混到了法師這地步,那還行,相對自由,不過,您得講課呀!年輕學僧們呢?哎,輕松,他就省吃儉用,把微薄的生活費攢起來,一年以後,嘿嘿,買個廉價的筆記本,弄個無線上網,爽啊!這玩遊戲,網聊,比那狗屁禅修有意思多啦!

  禅堂裏還行,哎,每天五支香、七支香的,專門靜坐。不過呢?除了個別禅師大德之外,大部分啊,奢摩他認識他,他不認識奢摩他。啥意思呢?他不看佛經,他就修自己的行,想咋修就咋修,蒙著頭就往前闖啊!

  哎,要說最了不起的,是住山,艱苦修行,並且又能夠適當學習佛經的那些苦行僧,或者住茅棚的那些師父們,他們哪,只要不故弄玄虛,都不簡單呀!

  

  哎,以上是修行的先決條件,第一、持戒;第二、把事務都安排好;第叁、在一間安靜的房間裏面,專心靜坐,平息妄想。當然,不要忘啦,發起大乘出離心,遠離一切虛妄幻化境界呀!

  然後,正式的思維觀察,也叫做思維修,就可以開始啦: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哎,世尊說法,看似隨口道來,不假思維,實際呢?非常嚴謹呀!您看,普眼菩薩請問“菩薩修行漸次”,以及“雲何思維”,等等,世尊在這裏就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哎,也就是思維觀察的具體修行方法。

  同時呢,世尊還照應了第一章裏面的內容,其中說到:“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等等。究竟咋妄認出來的呢?當時沒說,現在呀,世尊順便給予了解答。

  

  于是,在持戒、無事,而專心靜修的基礎上,世尊這樣開示咱們思維觀察的修行方法:

  “在妄想平靜下來以後,大家應當堅持進行這樣的思維觀察:我如今的這個身體呀,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合而成的。”

  “所謂的頭發、汗毛、手腳和牙齒,皮膚、肌肉、筋和骨頭,骨髓、大腦和汙垢等等色法,都屬于地大,以堅固、凝結爲特性。”

  “唾液、鼻涕、膿和血液,津液、口水和口沫,痰、眼淚、精液和精氣,大便、小便等等,都屬于水大,以浸潤、濕滑爲特性。”

  “全身上下的暖熱之氣,則屬于火大,以熱能爲特性。全身上下的運行周轉,則屬于風大,以運行、動能爲特性呀。”

  “這樣一觀察,身體就被化解成了地、水、火、風,四大特性各有歸屬,就在此時此刻,自己這個虛妄的色身,到底在哪裏呢?”

  “于是啊,就知道了,自己這個色身,終究是沒有啥固有體性的,它只是把地、水、火、風四大組合在一起,把人家四大當做是自己的相貌罷了,其實,和幻化沒啥區別呀!”

  

  需要注意的是,地、水、火、風四大,是對于物質屬性的四類描述,並不是四種固定的物質呀!依據《楞嚴經》所說,四大是遍布于整個法界的,無處不在的。因爲,所謂的“大”,就是遍布的意思。換句話說呢,就是每一樣東西裏面,都同時具有四大屬性,只是比例多少不同而已呀。

  另外,液體和氣體,同屬于水大,以浸潤爲特性。不應當把氣體劃歸爲風大,除非呢?是運動的氣體,其運動屬于風大,而氣體本身,仍屬于水大。對于那些半凝固的東西,它既可以屬于地大,也可以劃歸水大,這並不矛盾,也不重要啊!

  

  這段經文,世尊一面解答普眼菩薩關于思維修的問題,同時也開解了第一章當中,關于“妄認四大爲自身相”的問題。下面,世尊繼續說道: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這一段,世尊則進一步開解“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的問題,也引導咱們,繼續進行如幻叁昧的思維修,進行思維觀察:

  “正因爲以地、水、火、風,這四大爲緣,它們虛妄地組合在了一起,才有了虛妄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虛假色身之內的六根,與外在的四大境界,也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塵,內外發生作用,就有了一種虛妄的,攀緣和識別的能力——妄想緣氣,在其中積聚了起來。這種虛妄攀緣的結果呢?就會在內心留下影子,這就是法塵,同時,它也包含前五塵的影子在內,所以合稱六塵緣影。妄想緣氣和六塵緣影之間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它,就被錯認爲是自己的心。”

  

  那麼,接下來,這個六塵緣影之心是否長久呢?是否真實呢?世尊繼續爲咱講解: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世尊教咱們繼續進行思維觀察:

  “各位善男子!這個六塵緣影之心,它是虛妄心。因爲呀,一旦沒有了六塵境界,它也就不存在了。”

  “如同前文所觀察的那樣,地、水、火、風四大,其屬性各自分解:堅凝之性歸于地大;浸潤之性歸于水大;暖熱之性歸于火大;動轉之性歸于風大。那麼,除了這四種特性之外,也就沒有另外的六塵境界,可以存在了。于是呀,其中積聚的妄想緣氣和六塵緣影,也就隨著四大的分解而…

《趣品《圓覺經》之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