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十五▪P3

  ..續本文上一頁,極大懸殊。這樣的時代,真地有點兒令人觸目驚心,真地有點兒可怕呀。

  ——嘿嘿,在俺這個“怯弱”衆生看來,還是西方淨土好一點兒。俺死了以後哇,就不陪諸位啦,您在這兒慢慢玩兒吧,俺就准備到極樂世界進修去啦。

  在沒死之前呢,哎,出家人不問國事,咱是修行出世解脫之道的沙門,咱的本分呢?就是修行與弘法,就是自利利他。效果呢?不強求,倓虛大師說得好:“豈能盡如人意,但願無愧我心”呀。

  

  這段經文,講的是由于貪欲得不到滿足,所以造下了惡業,來世呢,就會投生到叁惡道當中。

  下面,是由于貪欲,而投生到善道的情形。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

  

  世尊繼續給咱開示生死輪回的景象:

  “有些衆生,知曉了貪欲的過患,知曉了欲望就是一切罪惡之源,所以,就開始厭惡欲望;轉而呢,喜愛上了“厭業之道”,就是厭惡惡業,也厭惡所感生的叁惡道。”

  “這些衆生,在舍棄了惡業造作之後,變得樂于行善積德,樂于助人,于是,在命終以後,還是會出生在人間和天道當中。”

  

  哎,需要說明的是,善業和惡業的造作,主要是在人間實現。對于叁惡道的衆生來說,由于被自己的罪惡業力所主宰,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自由去修行,即使想要行善,也是非常困難的,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和因緣。

  不過,一旦有了機會,它們的一個善念,就有可能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據佛經當中說,地獄衆生,如果能夠念一句佛號的話,立即就可以脫離地獄苦海,投生善道。

  ——啊?念一句佛號,這也太簡單了吧?

  ——嘿嘿,簡單嗎?就怕到時候念不出來了呀。所以,咱平時就多用功,念佛也罷,念經也罷,發起善心也罷,咱把自己訓練得純熟了,那就隨時都可以提得起來正念,有備無患呀。

  

  所謂的“愛厭業道”,其中,“厭業道”是一個專用名詞,就是指厭惡罪惡,厭惡惡業,也厭惡叁惡道的這個法門。

  哎,這一類衆生啊,他們明白了惡業和叁惡道很苦,所以就非常討厭種種惡業。但是呢?他們的愛心還是很執著,既然不愛粗俗欲望了,那愛啥呢?嘿嘿,咱就愛這個“厭業道”吧!

  所以呀,他們就愛上了善業,特別喜愛行善積德,喜愛助人爲樂,喜愛道德倫理,喜愛美好生活,等等。

  ——放在當今時代,這樣的人非常了不起。但是呢,在佛法當中,這還遠遠不夠,因爲呀,他們還有“喜愛”這個割舍不下的執著,這讓他們沒有辦法得到自在,仍在生死輪回當中流轉。不過,由于善業的力量,他們還是會投生在天道,或者是人間。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爲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

  

  還有一些衆生,他們在喜愛善業的基礎上,又有了升華,獲得了更爲超越的修爲,世尊說道:

  “又有一些衆生,他們知道啊,所有的愛,最終都是苦的根源,所以呢,令人厭惡。于是,他們就舍棄了對于善業的愛,轉而樂于修行舍棄之法。”

  “結果呢,這個“樂于”,其實還是愛,還是會滋養那個潤生無明,也就是愛的根本。于是,他們的來世,就會顯現爲色界和無色界的衆生,仍然屬于有爲法當中的增上善果。”

  “以上這叁種情形,貪愛欲望而造惡業,就會墮落到叁惡道;舍棄惡業,喜好善法,就會轉生到欲界天和人道;再進一步,乃至于舍棄善業和欲望,轉而樂于修行舍棄之法,就會投生到色界天和無色界天。這些,都屬于生死輪回,還沒有斬斷愛根的緣故,所以,無法成就出世聖道。”

  

  下面,世尊對于彌勒菩薩所問的第一個問題:“雲何當斷輪回根本”,進行小結性的回答:

  

  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世尊說道:

  “因此,一切衆生想要解脫生死糾纏,免除輪回之苦的話,就必須先要斬斷貪欲,除去心中的愛和渴望。”

  

  ——哎,斬斷貪欲,大家或許還可以接受。可是,這除掉愛和渴望之心,很多人都會不理解,難以接受哇。

  各位兄弟姐妹,大家都知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即便如此,聽到這樣的開示,您能夠接受嗎?

  ——嘿嘿,您要是真能夠接受的話,您的善根,真是太了不起啦!毫無疑問,您哪,立即就會具足出離心;殊勝的解脫智慧,等等,就從這個當下,迅速發芽、成長,很快就會結果的呀。

  

  到此爲止,世尊完整解答了,彌勒菩薩的第一個問題,告訴咱,所謂的生死輪回之根本,就是愛和欲望。咱要想暢遊如來的大寂滅海洋,首先就要斷除它們。

  

  下面,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因爲呀,很多數不清的菩薩們,都示現在六道輪回當中度衆生,哎,要入胎的。那麼,難道這些菩薩們,也是以愛和欲望爲根本的嗎?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世尊針對這樣的疑問,如此回答道:

  “各位善男子!一切菩薩,依據其因地的廣大菩薩願,也會隨緣變化,示現在人世間,但是,與普通衆生不同的是,他們不是以愛爲根本的。”

  “恰恰相反,他們只是用慈悲心,來幫助有緣的衆生,讓他們舍棄無明之愛罷了。菩薩們,方便地借用貪欲法門,而進入生死輪回當中,廣度衆生。”

  

  哎,有人問啦,既然是菩薩,比如觀世音菩薩吧,本事多大呀!幹脆就直接飛過來,就別入胎了嘛!來帶領著咱大家修行,他啥都會呀!把一切殊勝的妙法都教給咱們,咱們一修,哎,都成就了,這多好哇!

  ——嘿嘿,您說的,那正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咱這娑婆世界呢?它不適用呀。爲啥?嘿嘿,因爲呀,沒有這個因緣哪。再說,咱大家,也沒種下這麼大的福分哪。

  哎,就算是佛陀出現在人世間,也要示現入胎的,何況是菩薩們呢!

  所以呀,諸大菩薩分身千百億,廣度衆生,通常,都是要入胎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和光同塵,用菩薩四攝法,所謂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與無數衆生廣結善緣,共同圓滿無上菩提。

  

  在回答“雲何當斷輪回根本”這個問題的最後,世尊給咱做了修行上的進一步提示: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世尊這樣說道:

  “如果末法時代的一切衆生,能夠按照如來的教導,舍棄種種貪欲,並除掉愛、憎之心的話,就可以徹底斷除生死輪回。”

  “然後,他們再發心,勤奮地求證如來圓滿覺悟的境界,那麼,對于自性清淨心,就會得以開悟。”

  

  哎,又是關于開悟的問題。世尊啊,清清楚楚地告訴咱們,只有斷除粗重的貪欲,以及愛恨分別,才能夠消除輪回之心。這時呢?再發起菩薩心,勤奮地求證圓覺妙境,時機一到,就會開悟清淨心,也就是開悟覺性。

  不過,其中妙義,大家要善巧理解,並不是說,要把所有的貪欲習氣都清除幹淨了以後,才能夠開悟覺性。

  實際上,剛剛開悟覺性的菩薩們,都還有著或多或少的貪欲習氣,所以,進一步的修行,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修行到了貪欲習氣都清淨了的時候,就會得證聖果。

  甚至,在家菩薩,有妻子兒女,沒有斷除淫欲行爲,也是有可能見性成佛的。哎,這是達摩祖師在《血脈論》當中說的:

  “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爲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余習,不能爲害。”

  ——意思很清楚,不需要多說。

  總之,只有淡泊欲望,消融愛憎分別,心才會清淨,才有可能開悟覺性。不可缺少的是:“勤求如來圓覺境界”,發願和求道之心,必須要具備。因爲,它就是咱開悟覺性的源動力呀。

  但是,過分執著地追求開悟,又可能會著偏執之魔。其中的尺度呢,所謂的中道,各位兄弟姐妹,咱要善巧把握呀。

  

  好,到這裏,世尊就全面解答了彌勒菩薩的第一個問題:“雲何當斷輪回根本”。下面,將繼續解答第二個問題,關于幾種種性,和根性差別的問題。

  

  

《趣品《圓覺經》之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