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十七▪P3

  ..續本文上一頁謂的“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到底如是在哪裏呢?

  咱來簡單觀察一下:就是說呀,如來的言語開示,就好比大人爲小朋友標示月亮的那個手指頭;而月亮,就好比圓滿覺性;見到了月亮以後,小朋友明白了手指頭不是月亮;就好比,菩薩如實見到了圓滿覺性以後,就明白了,佛法經教不等于圓滿覺性。

  甚至呢?在小朋友看來,所謂的月亮,不叫做月亮也可以,它不過就是一個會發光的圓盤子嘛!就好比呢?在見到圓滿覺性的地上菩薩看來,所謂的圓滿覺性,本來也沒有這個名字,甚至,它沒有任何形相,難以表達,超越語言文字。

  ——哎,這就是地上菩薩們,不可思議的覺悟境界,其實,連這個境界,也了不可得呀。

  

   當地上菩薩們,完全斷盡了虛妄無明以後,就將會圓滿成就正覺佛果,其覺悟妙境,咱聽世尊的開示: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對于如來所圓滿的覺悟妙境,世尊說道:

  “各位善男子!所謂的理、事二障,等等一切障礙,就是究竟的覺悟妙境。”

  “所謂的正念現前,叫做得念;或者妄念紛飛,叫做失念,它們無非都是本來解脫。”

  “無論是修法獲得成就,叫做成法;還是修法失敗,叫做破法,它們本來就叫做涅槃。”

  “智慧明了也好,愚癡無知也好,它們都是覺性的顯現,都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所成就的正法,與外道所成就的邪法,本來就是同樣的菩提覺道。”

  “所謂的無明,所謂的真如,它們本來就渾然一體,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一切出世間法,所謂的戒、定、慧;一切世間法,所謂的淫、怒、癡,在佛陀看來,本來就都是清淨梵行。”

  “所謂的無量衆生,所謂的無邊國土,等等,本來就是同一法性所顯現。”

  “地獄的罪苦惡報,以及天堂的清淨妙樂,在佛陀看來,都是本來的淨土。”

  “有佛性的一切衆生,無佛性的一切事物,在如來成佛的時候,它們也一同成佛。”

  “所謂的一切煩惱,本來就是解脫。”

  “以如來遍滿法界,比大海更爲寬廣的智慧來觀察,如實照徹一切法相,就好像虛空一般,沒有任何實質內容。”

  “這就叫做,如來順應于圓滿覺性,所覺悟的境界。”

  

  哎,在如來的覺悟妙境當中,許許多多咱看起來,似乎相互矛盾的事物,都圓融無礙了。因爲,佛陀覺悟了一切法的緣故啊。

  各位兄弟姐妹,咱千萬不要用思維分別心來揣測這段經文,因爲,那沒有任何意義。咱呢?對于如此殊勝而微妙的教法,只需要老老實實地學習,慢慢領會,在無形當中,種下成佛的善根吧。

  

  到此爲止,世尊已經全面解答了清淨慧菩薩的問題:“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從凡夫的覺悟,到菩薩的覺悟,乃至于佛陀的覺悟,世尊都予以了講說。咱呢,也應該了然于心了。

  最後,世尊別開一路,在次第修行的差別相之外,單獨開示頓悟衆生,順應于圓滿覺性的覺悟境界。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世尊說道:

  “各位善男子!只要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在日常行止當中,隨時都不會生起虛妄的念頭;對于那些隨緣而起的思維分別心呢?也不必去息滅它。”

  “如果有的時候,需要進行連續的思維分別,那麼,就安住于其中,而不會再附加一個“它就是妄想”的分別了知;對于像這樣不加了知的自然心境,也不會再去辨別它,究竟是虛妄還是真實。”

  “這些衆生,在聽到了如來,開示如此修行法門的時候,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奉行,而不會産生驚恐畏懼之心,這就叫做頓悟衆生,順應于圓滿覺性,而覺悟的境界。”

  

  哎,所謂的“頓悟”,就是指超越了修行次第,而直接明了圓滿覺性,它,並不遙遠,就是咱修行人的本來心。乃至于,一切心境,一切外境,在每一個當下,無非都是咱的圓滿覺性,其中,沒有了任何二元對立。

  ——于是,隨所作爲,立處皆真。修行人遠離了虛僞的造作,超越了分別和認知,進入了任運自然的無修無作之妙行。

  ——這樣的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他們就是達摩祖師在《夜坐偈》當中所贊歎的那類人: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哎,像這樣的人哪,雖是凡夫,而不異聖人。您說他是凡、是聖,其實,都是一種虛妄分別呀。

  曆代高僧大德,祖師菩薩等等,都是這樣的人。倘若沒有像這樣,超越虛妄分別的妙慧妙行,想要住持佛法,是做不到的。

  對于這些人的功德,世尊說道: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各位善男子!你們要知道,像這樣的衆生,他們已經供養、親近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諸佛,以及諸大菩薩,並且培植下了數不清的功德善根。”

  “對于這樣的人,佛陀說啊,他們就叫做成就了佛陀的一切種智。”

  

  哎,像這樣的頓悟衆生,他們的善根太深厚了,因爲呀,他們已經供養過數不清的佛陀和大菩薩。

  所謂供養,有錢財物品的供養,更有依教奉行的供養,還有最大的供養,那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謂“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法供養當中呢?毫無疑問,能夠不求名利地,如實宣揚佛法,是最了不起的了。

  所謂“一切種智”,是如來的圓滿智慧,其中,包含了法性平等的“一切智”和善分別的“道種智”,既能夠覺悟一切法的空性法身,又能夠明了一切法的法相差別,是中道了義的究竟智慧。

  ——哎,雖然還在因地修行,也有人能夠成就如來的一切種智,這是爲啥呢?

  嘿嘿,因爲呀,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終將成佛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在本章即將圓滿之際,依照慣例,世尊要用偈語重述一遍本章的法義,世尊這樣說道: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清淨慧菩薩啊!你要知道,在圓滿覺性當中,本來就沒有可取證的境界,也沒有能夠取證圓滿覺性的菩薩或者衆生。”

  “只是因爲,衆生尚未覺悟,在以幻修幻的覺悟過程當中,就似乎有了次第的差別。”

  “其差別在于:凡夫的覺悟,仍然被清淨見解所障礙;賢位菩薩的覺悟,還沒有離開對于覺性的執著;初地以上的菩薩們,已經能夠做到心無所住;而只有大覺世尊,才成就了一切法的圓滿,叫做自在地隨順于一切。”

  “還有一類菩薩,或者是末法時代的衆生,他們能夠隨時隨地,不産生虛妄的分別和認知;佛陀說啊,像這樣的人,就是在世的活菩薩。”

  “他們曾經供養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陀,其功德已經圓滿;他們具有很多種利益衆生的方法,無論是順行,還是逆行,都叫做順應于圓滿覺性的智慧。”

  

  到此爲止,清淨慧菩薩所問章,全部圓滿。通過世尊的詳實解答,咱哪,大體已經明白了在以幻修幻的過程當中,從凡夫的覺悟,到菩薩的覺悟,乃至于佛陀的覺悟,其中的如幻差別之相。

  哎,如幻叁昧的修行成佛之路,已然曆曆在目,咱哪,完全可以開始實修了。那麼,在菩薩們成佛的菩提大道上面,到底有那幾種實修的方法呢?應該怎樣實踐呢?

  下面,就由十二圓覺菩薩當中的第七位,威德自在菩薩,替咱大家,向如來請問菩提路上面,實修的具體方法。

  

  

《趣品《圓覺經》之十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