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十七▪P2

  ..续本文上一页续相”,也叫做“相续识”。

  正是在我相和我执的驱使下,芸芸众生拼命地为了那个自己妄想出来的,虚无缥缈的“自我利益”,而你争我夺,造下了无边的罪业,虚妄地承受着无量痛苦。

  

  幸运的是,咱人世间还有佛法,一旦咱遇到了善知识的开导,或者学习到了佛法经论,情况就不同了。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接下来,对于第二种情形,凡夫的最初开悟——解悟,世尊如此说道:

  “这些众生啊,如果有缘遇到了善知识,教导他,帮助他认识到人人都具有如来的净圆觉性;让他懂得,所谓的我相和我执,不过都是念念相续的分别心,所制造出来的幻觉而已。”

  “于是,他就明白了,自己这个人生啊,只是由于分别习性的躁动,而陷入了幻化的尘劳妄想罢了。”

  

  哎,这是初学佛法当中的明白人,已经由普通的理解,升华为了解悟。差不多,所有的佛法道理,他都已经明白了。明白地相当透彻,所以,可以叫做最初的开悟——解悟。这是典型的“小悟”,而且,它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次,每一次,解悟的内容都会有所深入。

  ——但是,这样的人,还不能叫做觉悟。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他们只是明白了道理而已,还没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烦恼,没有力量化解自己的分别心。

  他们,还在烦恼苦海当中。不过呢?嘿嘿,他们也不简单,终于看清楚了修行的方向,大体已经具备了正知正见。

  于是,他们可以正式开始学佛了。因为呀,在此之前,他们还不清楚学佛究竟是咋回事儿。

  ——通常说来,在这个阶段,修行人内心充满了矛盾。为啥呢?您看,一方面,他似乎啥道理都明白了;另一方面呢?面对着种种境界的时候,仍然会烦恼丛生。这,让他困惑不已。

  ——如何进一步修学呢?

  ——嘿嘿,没啥,就是要坚持,坚持所学修的法门,则业障自消。同时,深入地参究净圆觉心,绝不肯停留在“知解”的阶段,非要找到那个净圆觉心,非要彻底明白它不可。

  ——用啥方法呢?嘿嘿,用老方法,也就是自己比较熟识的修行方法。念经、持咒、念佛、参禅,都是可以的。不过,到了紧要关头,最终,都离不开观心这一法。哎,反观观自心,反闻闻自性,反见见自性,等等。

  一旦观心的功夫相应,心性当下离开境界的束缚和攀缘,那么,净圆觉心自观自明,朗然独照,此时,就会开悟无生法忍,得法眼净。所以,世尊继续开示到: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如果有人进一步修行,能够彻底斩断攀缘心和粗的分别心,那么,所谓的烦恼,似乎就彻底被消灭了。于是,在这个当下,他就会开悟无生法忍,得法界净,亲见妙圆觉心本来清净。”

  “但是呢,他对于妙圆觉心本来清净产生了流连,并在无形当中形成了本性清净这样的见解,这个见解障碍了他对于本性的进一步明了,所以,对于圆满觉性还不能够随缘自在。”

  “这就叫做凡夫,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获得的觉悟。”

  

  哎,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有关于咱凡夫的觉悟情形。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所谓的“劳虑永断”,劳虑是指尘劳烦恼,因为,所有的烦恼,都由思虑分别而发生,所以叫劳虑。

  不过,这里的“劳虑永断”呢?并不是指真地完全断尽了妄想烦恼,而是相似之说。否则的话,这样的人,岂不就成就圣果了嘛!

  ——那世尊为啥要这样说呢?

  嘿嘿,因为呀,即使还是凡夫,只要能够明见本性,就会明白,本性当中根本就没有烦恼;所有的烦恼呢?嘿嘿,都是虚妄的呀。哎,这时呀,修行人得到了极大的自信,他已经从根本上,找到了烦恼的根源,看破了它,所以,可以叫做“劳虑永断”了。

  同时呢?他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还在,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还是凡夫,是开悟自性的凡夫菩萨。

  

  第二、啥叫做“得法界净”呢?

  哎,在其它佛经当中,也叫做“得法眼净”,就是指修行人已经见到了法性清净,见到了本性清净,初步见到了自性功德。请注意,不是理解到了,而是见到了。

  ——差别何在呢?

  嘿嘿,所谓的理解,运用的是思维推理,即使知道本性清净,也不过是想象出来的罢了。而所谓的见呢,是指当下的明白,不假思索,所以,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踏实地智慧明照。

  当下明白本性清净,并且,从此以后,随时都可以明白,即使拿着棒子痛击恶人的时候,也不会失去本性的明白,这就是明心见性了。哎,古人说得好啊:“自打一见梅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在《楞严经》上面,世尊把这样明心见性的凡夫,叫做“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哎,是指最初的开悟无生法忍,暂时,还是凡夫,不过,继续修行,很快就可以进入贤圣菩萨位次当中:“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哎,有兴趣的人,请仔细研读《楞严经》第八卷,自然明白。

  

  第三、啥叫做“即彼净解,为自障碍”呢?

  哎,这是凡夫菩萨开悟圆满觉性之后,对于所觉悟的本性清净,乃至于本性具足种种功德,等等,产生的一种停留和呆滞,也就是一种细微的执着啊。这种细微的执着,表现在意识当中,就是某些见解。也正是这些难以觉察的,微细见解的存在,束缚了菩萨的进一步觉悟,所以世尊说:“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第四、啥叫做“凡夫随顺觉性”呢?

  哎,就是指咱凡夫,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觉悟的境界。在这里,世尊明确地告诉咱大家,虽然咱还是凡夫,也是可以觉悟的,可以觉悟圆满觉性的。

  而且,各位兄弟姐妹,大家请注意,从凡夫的觉悟,一直到如来的觉悟,世尊都用了同样的词语来表达,就是所谓的“随顺觉性”,这说明了啥呢?

  ——嘿嘿,恰恰说明了,咱凡夫的觉悟,与如来的觉悟,都是觉悟圆满觉性,因此,本质并无差别。只是呢?觉悟深浅的程度,有所不同呀。

  

  凡夫菩萨最初觉悟以后,还需要不断地学修,增上悟境。依据《起信论》所说,这样的菩萨在证得了三昧正定以后,就会进入菩萨初住位,成为贤位的菩萨,成长为真实的佛子。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对于初地以前,贤位菩萨的觉悟境界,世尊如此说道:

  “各位善男子!一切开悟圆满觉性的凡夫菩萨,因为还存有清净见解,所以造成了进一步觉悟的障碍。”

  “跨过这一步,菩萨虽然断除了清净见解的障碍,不再有清净的圆满觉性可以觉悟,但是,他们仍然停留在本性能见,本性能觉当中,仍然以见和觉的本性为实有。”

  “这种对于见和觉实有的微细执着,障碍了菩萨进一步的觉悟,使他们对于圆满觉性尚未圆融自在,这叫做未入初地的贤位菩萨,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觉悟的境界。”

  

  贤位的菩萨,实证了如幻三昧,所以,他们对于境界如幻,已经能够明了。他们也因此而得以逐步发起觉性妙用,广度众生,乃至于逐步展现不思议的神通,等等。

  但是,他们对于圆满觉性的觉照功用,还有所执着,以为这些功用是实有的。正是这种微细的执着,障碍了菩萨进一步的觉悟,使菩萨对于圆满觉性,还不能够圆融自在。

  下面,一旦贤位菩萨打破了觉照功用的障碍,就会契入寂灭实相,而登初地。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对于初地以上菩萨的觉悟境界,世尊说道:

  “各位善男子!对于境界有所观照,对于圆满觉性有所觉了,都叫做障碍。”

  “因此啊,法身菩萨们,虽然恒常觉了圆满觉性,而实无圆满觉性可觉;菩萨所观照的境界,与能观照的觉性,同时就是平等一如,寂灭无相的。”

  

  哎,这就是初地以上菩萨,也就是法身大士的觉悟情形。其中啊,消融了一切“能”和“所”的对立,也彻底除灭了“我”和“境界”的差别,如实显现了不思议的妙圆觉心,唯一真心,如如不动。

  这像啥呢?世尊用比喻说道: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就好比啊,有一个人,自己用刀砍掉了自己的脑袋,当脑袋被砍掉了以后呢?也就没有那个砍自己脑袋的人了,他死掉了。”

  “菩萨以幻修幻也是这样的,菩萨用有觉照障碍的心,来觉照一切障碍,并且灭除它们。当所有的觉照障碍,都被灭除了以后,那个有觉照障碍的心,也就不存在了。”

  

  哎,在这里,世尊用“有人自断其首”比喻菩萨用圆照清净觉相,去断除无明;用“首已断故,无能断者”比喻菩萨的无明被断除了以后,那个圆照清净觉相,乃至于所谓的菩萨,也就不存在了。哎,唯一圆满实相,如前文所说:“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嘛。

  此时,对于法身菩萨们来说,再回过头来观察如来的了义经教,像啥呢?请看下文: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对于地上菩萨们的觉悟境界,世尊小结道:

  “在这些菩萨们看来,如来的甚深契经与教法,就好像大人为小朋友,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头一样;一旦小朋友顺着大人手指头的方向,见到了月亮,他就明白了,手指头不是月亮;甚至,所谓的月亮,也不是什么月亮,而不过是一个会发光的圆盘子而已。”

  “一切如来,用种种的文字语言来开导菩萨们,道理也是一样的。”

  “这就叫做初地以上菩萨们,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觉悟的境界。”

  

  哎,“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所以呀,常常被大家引用。而所…

《趣品《圆觉经》之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