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續相”,也叫做“相續識”。
正是在我相和我執的驅使下,芸芸衆生拼命地爲了那個自己妄想出來的,虛無缥缈的“自我利益”,而你爭我奪,造下了無邊的罪業,虛妄地承受著無量痛苦。
幸運的是,咱人世間還有佛法,一旦咱遇到了善知識的開導,或者學習到了佛法經論,情況就不同了。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接下來,對于第二種情形,凡夫的最初開悟——解悟,世尊如此說道:
“這些衆生啊,如果有緣遇到了善知識,教導他,幫助他認識到人人都具有如來的淨圓覺性;讓他懂得,所謂的我相和我執,不過都是念念相續的分別心,所製造出來的幻覺而已。”
“于是,他就明白了,自己這個人生啊,只是由于分別習性的躁動,而陷入了幻化的塵勞妄想罷了。”
哎,這是初學佛法當中的明白人,已經由普通的理解,升華爲了解悟。差不多,所有的佛法道理,他都已經明白了。明白地相當透徹,所以,可以叫做最初的開悟——解悟。這是典型的“小悟”,而且,它有可能會出現很多次,每一次,解悟的內容都會有所深入。
——但是,這樣的人,還不能叫做覺悟。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他們只是明白了道理而已,還沒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煩惱,沒有力量化解自己的分別心。
他們,還在煩惱苦海當中。不過呢?嘿嘿,他們也不簡單,終于看清楚了修行的方向,大體已經具備了正知正見。
于是,他們可以正式開始學佛了。因爲呀,在此之前,他們還不清楚學佛究竟是咋回事兒。
——通常說來,在這個階段,修行人內心充滿了矛盾。爲啥呢?您看,一方面,他似乎啥道理都明白了;另一方面呢?面對著種種境界的時候,仍然會煩惱叢生。這,讓他困惑不已。
——如何進一步修學呢?
——嘿嘿,沒啥,就是要堅持,堅持所學修的法門,則業障自消。同時,深入地參究淨圓覺心,絕不肯停留在“知解”的階段,非要找到那個淨圓覺心,非要徹底明白它不可。
——用啥方法呢?嘿嘿,用老方法,也就是自己比較熟識的修行方法。念經、持咒、念佛、參禅,都是可以的。不過,到了緊要關頭,最終,都離不開觀心這一法。哎,反觀觀自心,反聞聞自性,反見見自性,等等。
一旦觀心的功夫相應,心性當下離開境界的束縛和攀緣,那麼,淨圓覺心自觀自明,朗然獨照,此時,就會開悟無生法忍,得法眼淨。所以,世尊繼續開示到: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如果有人進一步修行,能夠徹底斬斷攀緣心和粗的分別心,那麼,所謂的煩惱,似乎就徹底被消滅了。于是,在這個當下,他就會開悟無生法忍,得法界淨,親見妙圓覺心本來清淨。”
“但是呢,他對于妙圓覺心本來清淨産生了流連,並在無形當中形成了本性清淨這樣的見解,這個見解障礙了他對于本性的進一步明了,所以,對于圓滿覺性還不能夠隨緣自在。”
“這就叫做凡夫,順應于圓滿覺性而獲得的覺悟。”
哎,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因爲,它直接有關于咱凡夫的覺悟情形。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所謂的“勞慮永斷”,勞慮是指塵勞煩惱,因爲,所有的煩惱,都由思慮分別而發生,所以叫勞慮。
不過,這裏的“勞慮永斷”呢?並不是指真地完全斷盡了妄想煩惱,而是相似之說。否則的話,這樣的人,豈不就成就聖果了嘛!
——那世尊爲啥要這樣說呢?
嘿嘿,因爲呀,即使還是凡夫,只要能夠明見本性,就會明白,本性當中根本就沒有煩惱;所有的煩惱呢?嘿嘿,都是虛妄的呀。哎,這時呀,修行人得到了極大的自信,他已經從根本上,找到了煩惱的根源,看破了它,所以,可以叫做“勞慮永斷”了。
同時呢?他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還在,還沒有獲得真正的解脫,所以,還是凡夫,是開悟自性的凡夫菩薩。
第二、啥叫做“得法界淨”呢?
哎,在其它佛經當中,也叫做“得法眼淨”,就是指修行人已經見到了法性清淨,見到了本性清淨,初步見到了自性功德。請注意,不是理解到了,而是見到了。
——差別何在呢?
嘿嘿,所謂的理解,運用的是思維推理,即使知道本性清淨,也不過是想象出來的罷了。而所謂的見呢,是指當下的明白,不假思索,所以,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踏實地智慧明照。
當下明白本性清淨,並且,從此以後,隨時都可以明白,即使拿著棒子痛擊惡人的時候,也不會失去本性的明白,這就是明心見性了。哎,古人說得好啊:“自打一見梅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
在《楞嚴經》上面,世尊把這樣明心見性的凡夫,叫做“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哎,是指最初的開悟無生法忍,暫時,還是凡夫,不過,繼續修行,很快就可以進入賢聖菩薩位次當中:“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哎,有興趣的人,請仔細研讀《楞嚴經》第八卷,自然明白。
第叁、啥叫做“即彼淨解,爲自障礙”呢?
哎,這是凡夫菩薩開悟圓滿覺性之後,對于所覺悟的本性清淨,乃至于本性具足種種功德,等等,産生的一種停留和呆滯,也就是一種細微的執著啊。這種細微的執著,表現在意識當中,就是某些見解。也正是這些難以覺察的,微細見解的存在,束縛了菩薩的進一步覺悟,所以世尊說:“故于圓覺,而不自在”。
第四、啥叫做“凡夫隨順覺性”呢?
哎,就是指咱凡夫,順應于圓滿覺性,而覺悟的境界。在這裏,世尊明確地告訴咱大家,雖然咱還是凡夫,也是可以覺悟的,可以覺悟圓滿覺性的。
而且,各位兄弟姐妹,大家請注意,從凡夫的覺悟,一直到如來的覺悟,世尊都用了同樣的詞語來表達,就是所謂的“隨順覺性”,這說明了啥呢?
——嘿嘿,恰恰說明了,咱凡夫的覺悟,與如來的覺悟,都是覺悟圓滿覺性,因此,本質並無差別。只是呢?覺悟深淺的程度,有所不同呀。
凡夫菩薩最初覺悟以後,還需要不斷地學修,增上悟境。依據《起信論》所說,這樣的菩薩在證得了叁昧正定以後,就會進入菩薩初住位,成爲賢位的菩薩,成長爲真實的佛子。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對于初地以前,賢位菩薩的覺悟境界,世尊如此說道:
“各位善男子!一切開悟圓滿覺性的凡夫菩薩,因爲還存有清淨見解,所以造成了進一步覺悟的障礙。”
“跨過這一步,菩薩雖然斷除了清淨見解的障礙,不再有清淨的圓滿覺性可以覺悟,但是,他們仍然停留在本性能見,本性能覺當中,仍然以見和覺的本性爲實有。”
“這種對于見和覺實有的微細執著,障礙了菩薩進一步的覺悟,使他們對于圓滿覺性尚未圓融自在,這叫做未入初地的賢位菩薩,順應于圓滿覺性,而覺悟的境界。”
賢位的菩薩,實證了如幻叁昧,所以,他們對于境界如幻,已經能夠明了。他們也因此而得以逐步發起覺性妙用,廣度衆生,乃至于逐步展現不思議的神通,等等。
但是,他們對于圓滿覺性的覺照功用,還有所執著,以爲這些功用是實有的。正是這種微細的執著,障礙了菩薩進一步的覺悟,使菩薩對于圓滿覺性,還不能夠圓融自在。
下面,一旦賢位菩薩打破了覺照功用的障礙,就會契入寂滅實相,而登初地。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對于初地以上菩薩的覺悟境界,世尊說道:
“各位善男子!對于境界有所觀照,對于圓滿覺性有所覺了,都叫做障礙。”
“因此啊,法身菩薩們,雖然恒常覺了圓滿覺性,而實無圓滿覺性可覺;菩薩所觀照的境界,與能觀照的覺性,同時就是平等一如,寂滅無相的。”
哎,這就是初地以上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的覺悟情形。其中啊,消融了一切“能”和“所”的對立,也徹底除滅了“我”和“境界”的差別,如實顯現了不思議的妙圓覺心,唯一真心,如如不動。
這像啥呢?世尊用比喻說道: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就好比啊,有一個人,自己用刀砍掉了自己的腦袋,當腦袋被砍掉了以後呢?也就沒有那個砍自己腦袋的人了,他死掉了。”
“菩薩以幻修幻也是這樣的,菩薩用有覺照障礙的心,來覺照一切障礙,並且滅除它們。當所有的覺照障礙,都被滅除了以後,那個有覺照障礙的心,也就不存在了。”
哎,在這裏,世尊用“有人自斷其首”比喻菩薩用圓照清淨覺相,去斷除無明;用“首已斷故,無能斷者”比喻菩薩的無明被斷除了以後,那個圓照清淨覺相,乃至于所謂的菩薩,也就不存在了。哎,唯一圓滿實相,如前文所說:“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嘛。
此時,對于法身菩薩們來說,再回過頭來觀察如來的了義經教,像啥呢?請看下文: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對于地上菩薩們的覺悟境界,世尊小結道:
“在這些菩薩們看來,如來的甚深契經與教法,就好像大人爲小朋友,標示月亮方位的手指頭一樣;一旦小朋友順著大人手指頭的方向,見到了月亮,他就明白了,手指頭不是月亮;甚至,所謂的月亮,也不是什麼月亮,而不過是一個會發光的圓盤子而已。”
“一切如來,用種種的文字語言來開導菩薩們,道理也是一樣的。”
“這就叫做初地以上菩薩們,順應于圓滿覺性,而覺悟的境界。”
哎,“修多羅教,如標月指”,這個比喻非常精彩,所以呀,常常被大家引用。而所…
《趣品《圓覺經》之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