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叁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叁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果結叁期,進行安居實修的衆生,選擇修行奢摩他法門,那麼,首先應當安住于最寂靜的內心深處,不要生起任何思慮念頭,當內心的寂靜,到達了極點的時候,就會覺悟淨圓覺心。”

  “像這樣,最初的靜心覺悟,從覺性遍滿自己的這個色身,繼續深入靜心,乃至于,會實證到,整個娑婆世界,都在自己的覺性當中。”

  

  哎,雖然在結叁期實修以前,咱呢,還沒有開悟淨圓覺心。但是,一旦咱通過實修止念靜覺的奢摩他法門,到達了最寂靜的內心深處,此時,自然就會悟淨圓覺。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淨圓覺心不在別的地方,它就是咱的無念真心呀!只不過呢,平時,咱大家的心思太混亂,根本就無法明了它而已。哎,在奢摩他的深入靜心當中,猶如“水清明月現”一般,咱的淨圓覺心哪,就會自照自明了。這裏呀,沒法多說,咱得踏踏實實地去實踐,息心靜慮,功到自然成。

  ——需要說明的是,咱大家是在學習了《圓覺經》的基礎上,來安居實修奢摩他法門的,所以,會比較容易開悟淨圓覺心。

  而對于那些非學佛者來說,他們也有可能會實修止念靜心的法門,也可以得到禅定,或許,比咱大家靜心的功夫還要深。但是,即便如此,他們在寂靜的心境當中,還是很難悟淨圓覺,爲啥呢?嘿嘿,因爲呀,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啥叫做淨圓覺心,即使無意當中發覺了,嘿嘿,也往往會視而不見,或者,又把它錯認成一個清淨的我相了。哎,所以說呀,修行當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修行本身,而是要懂得怎樣修行,要選對老師才行啊!

  ——能夠以大慈大悲、大智大覺的佛陀爲老師,是咱大家無量劫的福祉,咱哪,好好珍惜吧。

  

  像這樣,在咱最初靜心,而覺悟淨圓覺心的時候,咱的覺悟境界還很狹小,其範圍呢?被咱的五蘊束縛在了色身之內。就好比呀,黑屋子裏的一盞燭光似地,哎,只能明照屋子裏不大的範圍。

  這是最初最初的覺悟,其受用呢?大約可以身心暢快,執著輕微,少有煩惱,明達大乘根本法義,具足正知正見,乃至于慧解無量,等等,可謂是“得少自在吧”。而這,也就相當于本經當中,清淨慧菩薩所問章裏面,所說的“凡夫隨順覺性”。

  

  咱哪,既然已經初步覺悟,淺嘗法味,哎,切切不可得少而足,還是應當一門深入,繼續靜心實修奢摩他法門。這樣的話,隨著咱內心第七識當中,細微妄想的平息,哎,自我的身心執著逐步消融,嘿嘿,色、受、想、行、識之五蘊浮雲呀,就會逐漸煙消雲散了。

  ——抱歉,到這裏,俺也只能是“說食數寶”啦,哎,純粹從經教當中學來的,這輩子還沒經曆過這狀況呀。

  倘若真能夠如此實修的話,依據世尊所說,咱的覺性呀,隨著寂靜心的不斷深入,將會透過五蘊浮雲的束縛,乃至于,最終涵蓋和包容咱這個世界——整個娑婆世界。這時呢?嘿嘿,就會有不思議的妙用發生,啥妙用呢?咱聽世尊的解說: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修行人的覺性,超越了五蘊身心的束縛,而遍布盈滿一個世界的話,那麼,在這個世界當中,任意有一個衆生,生起任意一個念頭的時候,他都能夠了知。”

  “如果他的覺性,遍滿了無量百千世界呢,也是一樣的,其中一切衆生的心念,他都能夠了知。”

  “雖然能夠了知,但是,對于那些自己實修法門之外的,一切不宜的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這就是奢摩他法門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當咱大家實修到了如此地步的時候,就叫做在奢摩他修法當中,獲得了初步成就。

  哎,僅僅是初步成就,就已經如此不可思議了,佛法之廣大,由此可見一斑呀。

  ——有人問了,如今這時代,還有人能夠修行到這地步嗎?

  嘿嘿,肯定是有的,因爲呀,比這厲害的還有呢。誰呢?比如大迦葉尊者、屠缽歎尊者、賓頭盧尊者和羅睺羅尊者,以及他們的同修,許多位大阿羅漢,等等,本來都是釋迦如來座下的弟子,奉世尊的囑托,不入涅槃,就以真身留在咱這個娑婆世界,護持如來正法,一直到佛法滅盡的時候,他們才示現入滅。

  其中呢,大迦葉尊者還是不入滅,一直要等到彌勒佛出世,把釋迦佛的袈裟敬獻給彌勒佛,並奉彌勒佛的敕令,向大衆講述釋迦佛的教法以後,這時呢?尊者就示現火光叁昧,全身星散而入滅了。有興趣的同修呢,可以參閱《彌勒叁經》,裏面有詳盡的講說。

  哎,所以呀,每到有人供千僧齋的時候,就會有一位真身大阿羅漢前往應供,通常,是賓頭盧尊者,化身前往,這呢,是聖者們的慈悲願力,前去爲衆生種福田的。

  這些大阿羅漢們,並不僅僅是阿羅漢,多數都是菩薩們的方便顯現,比如大迦葉尊者,既是阿羅漢,也是大菩薩,哎,所謂傳佛心印的禅宗第一代祖師,所傳承的,正是如來涅槃妙心呀,乃是無上佛乘,絕非聲聞境界。

  因此,就其實際證量來說,這些大阿羅漢們,其神通智慧不可思議,不僅僅能夠遍知一切衆生的心念,還能夠顯現無量神通,予以方便教化,等等。問題是,哎,有人說啦,我都學了半輩子佛了,咋就從來沒得到過聖僧們的指點呢?

  ——嘿嘿,因爲呀,有叁個原因:第一、緣分太淺。哎,毫無疑問,菩薩聖者誓願度一切衆生,乃至于有求必應,可是,在人世間,就必須要遵循人世間的規律,那就是因果,這個世界上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所以呢?咱與聖者們緣淺的緣故,難遇難逢啊。

  第二、咱哪,還沒修行到那個地步。哎,您連基礎的基礎,出離心和正知見,等等,都還不具備,嘿嘿,就想得到聖僧的指點,來它個一下子開悟或證果,說好聽點兒,這叫做貪心;說邋遢點兒呢,嘿嘿,不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鵝肉嘛。

   第叁、您哪,可能太粗心了。哎,菩薩或者聖僧們,給予您指點的時候,通常,並不會直接化現在您的面前,以聖者的面目出現,而是呢?要麼,借用他人之口,給予您提醒;要麼,顯現爲平常身份,甚至是貧賤低微之人,給予您幫助啊。

  

  除了這些真身羅漢之外,還有很多示現入胎,來到人世間度衆生的菩薩們,如《楞嚴經》第六卷當中,世尊這樣說道: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叁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哎,菩薩或者聲聞聖者們,奉世尊的慈悲命令,同時也是奉行自己的無始大願,會以“應身”的方式,也就是入胎的方式,來人世間廣結衆生緣,以身作則,示現修行,乃至于解脫、成就,等等。所以呢?其中,有一些人,會顯現出不可思議之成就的,因爲,宿世根基殊勝的緣故啊。

  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人呢?都示現的是凡夫境界,哎,羅漢有入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就好比呢?十五的月亮,雖然圓滿光潔,不過,當它落到江波濁浪當中的時候,嘿嘿,就只剩下一片星星點點啦,絲毫也沒有了原來的樣子。雖然如此,月亮,又何曾隨著月影而破碎呢!菩薩們也是一樣,縱然投身于生死苦海,混了個灰頭土臉、身心雜亂,不過,其本來心性,又何曾有絲毫變異呢!

  所以呀,如果有人能夠明了不變異的本來心,即本經的圓覺妙心,就叫做見性成佛。這樣的人啊,雖然沒有得到禅定,而常駐心性不亂;雖然尚未具足神通,而六根無非妙用。嘿嘿,若到此處,但常行自利利他之菩薩道,更無有生死輪回可出,也沒有清淨涅槃可證得呀!哎,這樣的菩薩呢,所實修的就是叁摩缽提法門,也就是如幻叁昧呀。

  

  下面,世尊就爲咱講說,叁摩缽提法門的修行方法,和最初的成就之境界: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結叁期,進行安居實修的衆生,選擇修行叁摩缽提法門,那麼,首先應當憶念觀想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和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薩們,在無量劫當中,依止于種種法門,按照次第,勤奮刻苦地修行各種叁昧,同時廣發菩薩清淨大願,向內熏習自己的心,成爲道種。”

  “于是,安居實修的衆生,也應當發願效仿諸佛菩薩們,像這樣去實修種種叁昧,並廣發菩薩清淨大願,通過向內熏習自己的心,成爲道種。除此之外的一切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這就是叁摩缽提法門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其中,“廣發大願,自薰成種”,就是一切諸佛菩薩,實修叁摩缽提法門,所獲得的最初成就。

  咱大家呢,也應當如此實修,哎,以諸佛菩薩們爲榜樣,既要實踐修行種種叁昧,又要用無比廣大的菩薩清淨大願,向內來觀察熏習自己的心,就會逐漸種下菩提道的種子,而獲得最初的成就。在此過程當中呢,開悟淨圓覺心,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當咱所發的菩薩清淨大願,深入自心的時候,咱的心呢?就顯現爲清淨的菩提心了。而清淨的菩提心,也就是因地的淨圓覺心呀!它呀,也正是成佛的種子,這就叫做“廣發大願,自薰成種”。

  修行到這裏,在《起信論》上面稱之爲“信成就發心”,相當于大乘菩薩的初住位,也就是“初發心住”,已經超越了普通凡夫,得到了菩薩叁不退當中的“位不退”,可以開始行菩薩道,廣度衆生了,而不會再沈淪于生死輪…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