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回。

  

  下面,世尊爲咱繼續講說,禅那法門的修行方法,和最初的成就之境界: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結叁期,進行安居實修的衆生,選擇修行禅那法門,那麼,首先應當采取數息和數念頭的方法,從最初的數息觀入手,調順散亂心;心細靜了以後,就可以逐步了知心中每一個念頭的生、住、滅,叁個過程,以及念頭轉變的分界和數量,等等。”

  “像這樣修行,就可以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分別了知每一個念頭的生滅過程和變化數量;再逐漸深入靜心觀察,乃至于,最終能夠了知,千百個世界當中的任意一滴雨水的情形,就好像親眼看到一樣,清清楚楚。”

  “雖然具有了如此的觀察能力,但是,一切有違于修行的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這就是禅那法門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如同前面奢摩他法門的最初成就一樣,禅那法門的初步成就也是不可思議的。哎,修行者已經具備了初步的不思議妙用,可以如實觀察到千百個世界,也就是咱這個叁千大千世界當中,各種大小事物的具體情形。

  值得深思的是,這樣的能力,並不是向外觀察而得來的,恰恰相反,是通過修行者反觀自己的心念,而逐步實現的。爲啥呢?嘿嘿,因爲呀,一切咱以爲的,所謂的外部世界,並不在外面,而是都在咱大家的心裏呀。

  哎,一切境界,本來就是“心相”,《起信論》上,馬鳴菩薩說得明白:“所言法者,謂衆生心”,一切法和一切事物,本來就是咱的心呀!

  ——有了如此微妙法門的指導,各位兄弟姐妹,咱哪,剩下的,就是需要付諸實踐,如果有條件,有這樣的福德因緣,能夠結期實修的話,大家千萬不要錯過,爭取在叁期之內,至少對于其中的某個法門,有所斬獲。

  

  所謂的“數門”,從初步用功來說,是指“數息觀”,哎,在佛法的禅修當中,有“二甘露門”,那就是降伏欲望心的“不淨觀”,和降伏散亂心的“數息觀”。

  數息觀的修行方法,是在禅坐當中,調整好呼吸,讓它平穩而悠長,自然而放松,通常是鼻息入出。所謂的“息”,就是指平緩的氣息,不可以粗亂。

  然後,開始默默地數息,數入息,就不數出息;數出息,就不數入息。總之,息入出一次,數一個數字,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循環往複。

  如果數錯了,或者是忘記數到幾了,就說明打了妄想,那麼,不要緊,不要責備自己,反而要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就這樣輕輕松松地數息,其它一切統統放下。

  哎,這裏面既有定,也有慧;既有止,也有觀。其中,不會數錯,就說明沒有産生雜亂妄想,這就是定,也是止;知道自己數到幾了,就說明觀察得很清楚,這就是慧,也是觀。所以,數息觀,就是一種初步的定慧雙修,以及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

  

  當咱大家,深入“數門”的實修,數息觀大體成功以後,在一座當中,比如半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小時,等等,都不會再數錯了,這時呢?咱就可以進入下一步的修行了,那就是“數門”的另一層含義——觀察明了自己的每一個念頭。

  ——哎,在《圓覺經》當中,所謂的“數門”,主要是指“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也就是說呀,咱要在實修當中,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個念頭從産生(生),到持續(住),再到消滅(滅)的全過程,以及呢?前一個念頭,和下一個念頭的分界處(分齊),還有,一個念頭,最終,它演變成爲了幾個念頭(頭數),等等。

  毫無疑問,這樣的修法呀,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呢?嘿嘿,那可要長期用功實修才行啊!

  

  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到此爲止,世尊就把圓覺菩薩的兩個提問,都清晰地予以解答了。哎,前面,解答了安居實修的方法,到這裏,又解答了叁種觀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境界。所以呀,世尊說道:

  “這就叫做奢摩他、叁摩缽提和禅那,叁種法門最初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境界。”

  

  這樣呢,圓覺菩薩的提問:“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都得到了世尊圓滿的答複,咱大家呢,也從中深受法益,明白了咱將來的實修方法。

  下面,世尊對于本章的內容進行小結,對于叁種觀法的實修,也給予進一步的提示與補充:

  

  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如果有些衆生,能夠結叁期,全面地實修叁種觀法,並勤奮精進的話,就叫做如來出現在人世間。”

  

  ——哎,這是世尊給咱大家的授記,也是一種期許和鼓勵。所謂的“遍修叁種”,就是指能夠在安居當中,全面地實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和禅那,叁種妙法門。

  倘若有人真能夠如此結期實修,那麼,就種下了成佛的種子,哎,“廣發大願,自薰成種”嘛。而“遍修叁種”,則顯然不是一兩次結期修行就可以成就的,而需要“勤行精進”,也就是長期勤奮地努力實修才行。

  這樣的人啊,太不可思議了,世尊說,他們“即名如來出現于世”,哎,就叫做如來出現在人世間呀!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能夠如此在人世間修行的人,就是真實的“佛子”,也就是小佛陀呀!哎,在自修方面來說,他們已經證入菩薩初住位,堪能上求佛道,以身作則地示現解脫,乃至于示現成佛;在利他方面來說,他們能夠住持如來正法,能夠利益衆生,能夠作爲衆生真實的依止,他們就是真正的大善知識呀。

  ——或許有人聽到了“初住位”菩薩,有些不以爲然,哎,這是個啥位次呀?還遠遠沒有到達“初地”哪!連聖人都不是,有啥了不起的呢!

  ——嘿嘿,這樣的人呀,太短見啦。殊不知,《華嚴經》雲:“初發心即成正覺”,就是說的“初住位”菩薩,他們哪,可以說成就了正覺,哎,見性成佛的緣故啊。所以呢,也可以叫做“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各位兄弟姐妹,假如我說,您就是“如來出現于世”,您相信嗎?

  ——嘿嘿,不管您信與不信,這呀,才是實情。哎,一切衆生,無非是“如來出現于世”。爲啥呢?

  因爲呀,“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您的一切,一切吃喝拉撒睡,一切貪嗔癡慢疑,等等,都來自于如來的圓覺妙心,都是如來的化現呀!那麼,您咋會不是“如來出現于世”呢!

  哎,《圓覺經》普賢菩薩章的這句經文,我曾經反反複複地參了好幾年,當然,是斷斷續續地,想起來就參一下,參一下其中的原由和深意,自覺,受益匪淺呀。

  參,這種修行方法,其實,也就是本章當中,世尊所說的“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哎,所謂的“參”,首先是“隨分思察”,也就是隨著自己的能力,進行思維觀察。有人說啦,不對吧?禅宗好像說,要“離心意識”參呀!你這個思維觀察,它是第六意識心呀。

  ——嘿嘿,請問,要是離了心意識,您用啥東東來參呢?

  ——您用妙圓覺心?妙圓覺心還用參嗎?您要是找到了妙圓覺心,連它都會用了,那不早就見性成佛了嘛,那還有必要參嗎?

  ——您用無所住心?既然無所住,還參個屁呀!一參,不就有住了嘛。

  ——所以呀,宗門下說“離心意識”參,是告訴咱大家,要用當下一念心,直通通地去參,不要拐彎抹角,不要落入“心意識”的知見當中去。是教咱大家,離開“心意識”的分別執著,而用“心意識”的那個知覺性去參,絕不是說全盤否定“心意識”啊。

  因此,虛雲老和尚曾經開示過,告訴大家,所謂“參話頭”,也就是“參念頭”,就是往一念未生之際去觀察,老和尚說了,最終,“參話頭”就是一種觀心。

  ——哎,也必然如此。因爲呀,一切法,最終都是觀心,這也是佛法的根本修行方法,也是成佛的最終方便。關于這方面,佛經裏面,講得太多了,無需贅述。

  而觀心呢,就離不開“心意識”,因爲,此“心意識”之外,就沒有別的心了。乃至于,能觀與所觀,能參與所參,也無非是心,無非是“心意識”啊。

  有人說啦,不對吧?“心意識”之外,還有一個“清淨心”呀!

  ——嘿嘿,咋說您呢!“清淨心”要是在“心意識”之外的話,不就等于說,佛性在衆生之外了嗎?因爲,“清淨心”就是佛性,而“心意識”就是一切芸芸衆生啊。

  

  ——哎,有人問,說法師啊,咱學習了《圓覺經》以後,又沒有條件安居實修,那到底該咋修行呢,咋學佛呢?

  嘿嘿,這樣的人呀,要好好溫習一下本章的內容,請您牢記世尊的叮囑:“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這句經文,並不僅僅適用于本經,也適用于所有的佛經,對于我自己來說,出家十幾年以來,我只實踐過一個修行方法,那就是“隨分思察”;由于沒有遇到勝緣,迄今爲止,我只有一個根本的善知識,那就是佛經祖論。

  通過對于佛經祖論的“隨分思察”,我毫無疑問地明白與相信,我已經成爲了無數大善知識的弟子。我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行,更沒有修證,但是,在這些數不清的大善知識的加持下,我的煩惱越來越輕微,我的智慧越來越明朗。

  如果說,我有啥東西可以與您分享的話,舍此無他。它是我今生唯一的寶貴之法,是我學佛的基石,也是我漫漫人生路上最可信賴的伴侶。擁有了學習佛法的機緣,能夠有時間和空間,安靜地“隨分思察”,我已別無所求。

  

  不過,修行是不容易的。如果咱大家,雖然安居實修,卻總是沒法獲得成就的話,該咋辦呢?咱聽世尊的進一步解說: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如果到了末法時代,那些根機遲鈍的衆生們,雖然發心想要求證菩提道,卻總是不能夠獲得成就的話,是由于過去的業障比較重,障礙了實修,應當勤奮地進行忏悔。”

  “同時,要時常生起離苦得樂和成就正覺的希望,首先斷除自己的憎愛之心、嫉妒之心和谄曲之心,然後,再發起上求佛道的殊勝上進之心。”

  “在這樣的基礎上,對于叁種清淨觀法,任意選擇其中的一種,進行實修;這種觀法成就不了,就再修習另外一種;總之,無論如何,也不要舍棄向往解脫之心,就可以逐漸求證,而獲得成就。”

  

  哎,所謂的“鈍根衆生”,就是指咱大家。在末法時代啊,很少有一聞千悟的利根衆生,都是需要長期實修才行的。如果,經過了多次安居實修,都無法獲得成就的話,那就說明呢?自己宿世的業障比較重,就需要勤奮地修習忏悔法門,哎,通過忏悔,得見好相,說明自己的業障清淨了,這時,再來實修叁種觀法,就可以通過“漸次求證”,而獲得成就。

  所謂的“常起希望”,這就是咱大家修行的動力,那就是說呀,咱呢,時常要發起希望離苦得樂的願心,乃至于咱也要希望自己成就正覺。哎,有人問了,學佛難道不是要無所求嗎?你咋還那麼多希望呢?

  ——嘿嘿,您不知道啊,無所求的凡夫,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放任之病,是不可能獲得任何解脫成就的呀!爲啥呢?因爲,他們已經得少而足了,不思上進了,失去了修行動力的緣故啊。

  悉達多太子,就是咱大家永遠的榜樣,即便是坐在了菩提樹下,太子呢?嘿嘿,還是充滿了希望,希望能夠成就正覺,乃至于“不成正覺,不起此座”——這是多麼執著的希望啊!哎,恰到好處的執著,就是正念。而那些放任自流的,所謂的“不執著”呢?嘿嘿,不過是一種病態罷了。

  咱學佛呀,就必須要有這樣的心境,哎,如果學習經教,那就不明白,不罷休;如果參話頭,那就不破本參,不罷休;如果實修叁種觀法呢,嘿嘿,那就不成就,不罷休。只要持之以恒,“心不放舍,漸次求證”,咱哪,終究是可以契入覺悟之道的。

  

  關于“求勝上心”,哎,有不同的理解。憨山大師認爲,這是一種應當舍棄的慢心,大師說:“勝上心,慢也。”而太虛大師則認爲:“勝上心者,勝進增上之心。”統觀上下文,似乎太虛大師的解讀更爲合理,因爲,與前面的“常起希望”正好相呼應。

  有一位法師,在看了《趣品圓覺經》以後,他說啊,所受的啓發之一,就是真正認識到了,即便是祖師大德的注解,也難免有歧義和誤解,乃至于少許錯誤存在,足見經教法義之博大精深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至此,本章法義即將圓滿,這時呢,依據慣例,世尊要用偈語,把長行當中的內容重述一邊,世尊說道: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

   忏悔無始業,經于叁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叁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

   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圓覺菩薩啊,你要知道!一切尚未開悟的衆生們,想要求證無上正覺之道的話,首先應當結叁期安居修行。”

  “在叁七二十一天當中,勤奮忏悔自己無始以來的罪業,然後用正思維心,進入叁種觀法的實修;凡是禅修當中不適宜的境界,都不應當進行觀察證取。”

  “實修奢摩他法門,主要是靜心,心寂靜到了極點,就會覺悟;實修叁摩缽提法門,主要是正念憶想諸佛菩薩的修行境界,以及廣發菩提大願;實修禅那法門,主要是明了心中念頭的生住滅,以及變化情況。這就叫做菩薩安居,所修行的叁種清淨觀法。”

  “如果有衆生,能夠勤奮地,全面實修叁種清淨觀法,就叫做佛陀出現在人世間。”

  “對于那些根機比較遲鈍的衆生,如果遲遲不能夠獲得成就的話,就應當時常勤奮地忏悔,自己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一旦各種罪障消滅了以後,佛陀的清淨境界就會現前。”

  

  哎,在圓覺菩薩,替咱這些尚未開悟的末法時代衆生們,請問了安居實修的方法,以及叁種觀法的最初境界以後,世尊呢,也給予了清晰的解答,于是,本經的法義即將圓滿。最後呢,咱大家還不知道本經的名字,及其殊勝之處,所以呀,下面,將由十二圓覺菩薩當中的最後一位,賢善首菩薩,替咱大家,向世尊,進行本經的最終請法。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