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回。
下面,世尊为咱继续讲说,禅那法门的修行方法,和最初的成就之境界: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结三期,进行安居实修的众生,选择修行禅那法门,那么,首先应当采取数息和数念头的方法,从最初的数息观入手,调顺散乱心;心细静了以后,就可以逐步了知心中每一个念头的生、住、灭,三个过程,以及念头转变的分界和数量,等等。”
“像这样修行,就可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分别了知每一个念头的生灭过程和变化数量;再逐渐深入静心观察,乃至于,最终能够了知,千百个世界当中的任意一滴雨水的情形,就好像亲眼看到一样,清清楚楚。”
“虽然具有了如此的观察能力,但是,一切有违于修行的境界,都不可以观察证取。”
——这就是禅那法门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如同前面奢摩他法门的最初成就一样,禅那法门的初步成就也是不可思议的。哎,修行者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不思议妙用,可以如实观察到千百个世界,也就是咱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各种大小事物的具体情形。
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能力,并不是向外观察而得来的,恰恰相反,是通过修行者反观自己的心念,而逐步实现的。为啥呢?嘿嘿,因为呀,一切咱以为的,所谓的外部世界,并不在外面,而是都在咱大家的心里呀。
哎,一切境界,本来就是“心相”,《起信论》上,马鸣菩萨说得明白:“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一切法和一切事物,本来就是咱的心呀!
——有了如此微妙法门的指导,各位兄弟姐妹,咱哪,剩下的,就是需要付诸实践,如果有条件,有这样的福德因缘,能够结期实修的话,大家千万不要错过,争取在三期之内,至少对于其中的某个法门,有所斩获。
所谓的“数门”,从初步用功来说,是指“数息观”,哎,在佛法的禅修当中,有“二甘露门”,那就是降伏欲望心的“不净观”,和降伏散乱心的“数息观”。
数息观的修行方法,是在禅坐当中,调整好呼吸,让它平稳而悠长,自然而放松,通常是鼻息入出。所谓的“息”,就是指平缓的气息,不可以粗乱。
然后,开始默默地数息,数入息,就不数出息;数出息,就不数入息。总之,息入出一次,数一个数字,从一到十,再从一到十,循环往复。
如果数错了,或者是忘记数到几了,就说明打了妄想,那么,不要紧,不要责备自己,反而要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数息,其它一切统统放下。
哎,这里面既有定,也有慧;既有止,也有观。其中,不会数错,就说明没有产生杂乱妄想,这就是定,也是止;知道自己数到几了,就说明观察得很清楚,这就是慧,也是观。所以,数息观,就是一种初步的定慧双修,以及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
当咱大家,深入“数门”的实修,数息观大体成功以后,在一座当中,比如半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等等,都不会再数错了,这时呢?咱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修行了,那就是“数门”的另一层含义——观察明了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哎,在《圆觉经》当中,所谓的“数门”,主要是指“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也就是说呀,咱要在实修当中,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个念头从产生(生),到持续(住),再到消灭(灭)的全过程,以及呢?前一个念头,和下一个念头的分界处(分齐),还有,一个念头,最终,它演变成为了几个念头(头数),等等。
毫无疑问,这样的修法呀,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呢?嘿嘿,那可要长期用功实修才行啊!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到此为止,世尊就把圆觉菩萨的两个提问,都清晰地予以解答了。哎,前面,解答了安居实修的方法,到这里,又解答了三种观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境界。所以呀,世尊说道:
“这就叫做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法门最初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境界。”
这样呢,圆觉菩萨的提问:“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都得到了世尊圆满的答复,咱大家呢,也从中深受法益,明白了咱将来的实修方法。
下面,世尊对于本章的内容进行小结,对于三种观法的实修,也给予进一步的提示与补充: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如果有些众生,能够结三期,全面地实修三种观法,并勤奋精进的话,就叫做如来出现在人世间。”
——哎,这是世尊给咱大家的授记,也是一种期许和鼓励。所谓的“遍修三种”,就是指能够在安居当中,全面地实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妙法门。
倘若有人真能够如此结期实修,那么,就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哎,“广发大愿,自薰成种”嘛。而“遍修三种”,则显然不是一两次结期修行就可以成就的,而需要“勤行精进”,也就是长期勤奋地努力实修才行。
这样的人啊,太不可思议了,世尊说,他们“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哎,就叫做如来出现在人世间呀!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能够如此在人世间修行的人,就是真实的“佛子”,也就是小佛陀呀!哎,在自修方面来说,他们已经证入菩萨初住位,堪能上求佛道,以身作则地示现解脱,乃至于示现成佛;在利他方面来说,他们能够住持如来正法,能够利益众生,能够作为众生真实的依止,他们就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呀。
——或许有人听到了“初住位”菩萨,有些不以为然,哎,这是个啥位次呀?还远远没有到达“初地”哪!连圣人都不是,有啥了不起的呢!
——嘿嘿,这样的人呀,太短见啦。殊不知,《华严经》云:“初发心即成正觉”,就是说的“初住位”菩萨,他们哪,可以说成就了正觉,哎,见性成佛的缘故啊。所以呢,也可以叫做“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各位兄弟姐妹,假如我说,您就是“如来出现于世”,您相信吗?
——嘿嘿,不管您信与不信,这呀,才是实情。哎,一切众生,无非是“如来出现于世”。为啥呢?
因为呀,“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您的一切,一切吃喝拉撒睡,一切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来自于如来的圆觉妙心,都是如来的化现呀!那么,您咋会不是“如来出现于世”呢!
哎,《圆觉经》普贤菩萨章的这句经文,我曾经反反复复地参了好几年,当然,是断断续续地,想起来就参一下,参一下其中的原由和深意,自觉,受益匪浅呀。
参,这种修行方法,其实,也就是本章当中,世尊所说的“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哎,所谓的“参”,首先是“随分思察”,也就是随着自己的能力,进行思维观察。有人说啦,不对吧?禅宗好像说,要“离心意识”参呀!你这个思维观察,它是第六意识心呀。
——嘿嘿,请问,要是离了心意识,您用啥东东来参呢?
——您用妙圆觉心?妙圆觉心还用参吗?您要是找到了妙圆觉心,连它都会用了,那不早就见性成佛了嘛,那还有必要参吗?
——您用无所住心?既然无所住,还参个屁呀!一参,不就有住了嘛。
——所以呀,宗门下说“离心意识”参,是告诉咱大家,要用当下一念心,直通通地去参,不要拐弯抹角,不要落入“心意识”的知见当中去。是教咱大家,离开“心意识”的分别执着,而用“心意识”的那个知觉性去参,绝不是说全盘否定“心意识”啊。
因此,虚云老和尚曾经开示过,告诉大家,所谓“参话头”,也就是“参念头”,就是往一念未生之际去观察,老和尚说了,最终,“参话头”就是一种观心。
——哎,也必然如此。因为呀,一切法,最终都是观心,这也是佛法的根本修行方法,也是成佛的最终方便。关于这方面,佛经里面,讲得太多了,无需赘述。
而观心呢,就离不开“心意识”,因为,此“心意识”之外,就没有别的心了。乃至于,能观与所观,能参与所参,也无非是心,无非是“心意识”啊。
有人说啦,不对吧?“心意识”之外,还有一个“清净心”呀!
——嘿嘿,咋说您呢!“清净心”要是在“心意识”之外的话,不就等于说,佛性在众生之外了吗?因为,“清净心”就是佛性,而“心意识”就是一切芸芸众生啊。
——哎,有人问,说法师啊,咱学习了《圆觉经》以后,又没有条件安居实修,那到底该咋修行呢,咋学佛呢?
嘿嘿,这样的人呀,要好好温习一下本章的内容,请您牢记世尊的叮嘱:“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这句经文,并不仅仅适用于本经,也适用于所有的佛经,对于我自己来说,出家十几年以来,我只实践过一个修行方法,那就是“随分思察”;由于没有遇到胜缘,迄今为止,我只有一个根本的善知识,那就是佛经祖论。
通过对于佛经祖论的“随分思察”,我毫无疑问地明白与相信,我已经成为了无数大善知识的弟子。我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更没有修证,但是,在这些数不清的大善知识的加持下,我的烦恼越来越轻微,我的智慧越来越明朗。
如果说,我有啥东西可以与您分享的话,舍此无他。它是我今生唯一的宝贵之法,是我学佛的基石,也是我漫漫人生路上最可信赖的伴侣。拥有了学习佛法的机缘,能够有时间和空间,安静地“随分思察”,我已别无所求。
不过,修行是不容易的。如果咱大家,虽然安居实修,却总是没法获得成就的话,该咋办呢?咱听世尊的进一步解说: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如果到了末法时代,那些根机迟钝的众生们,虽然发心想要求证菩提道,却总是不能够获得成就的话,是由于过去的业障比较重,障碍了实修,应当勤奋地进行忏悔。”
“同时,要时常生起离苦得乐和成就正觉的希望,首先断除自己的憎爱之心、嫉妒之心和谄曲之心,然后,再发起上求佛道的殊胜上进之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于三种清净观法,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实修;这种观法成就不了,就再修习另外一种;总之,无论如何,也不要舍弃向往解脱之心,就可以逐渐求证,而获得成就。”
哎,所谓的“钝根众生”,就是指咱大家。在末法时代啊,很少有一闻千悟的利根众生,都是需要长期实修才行的。如果,经过了多次安居实修,都无法获得成就的话,那就说明呢?自己宿世的业障比较重,就需要勤奋地修习忏悔法门,哎,通过忏悔,得见好相,说明自己的业障清净了,这时,再来实修三种观法,就可以通过“渐次求证”,而获得成就。
所谓的“常起希望”,这就是咱大家修行的动力,那就是说呀,咱呢,时常要发起希望离苦得乐的愿心,乃至于咱也要希望自己成就正觉。哎,有人问了,学佛难道不是要无所求吗?你咋还那么多希望呢?
——嘿嘿,您不知道啊,无所求的凡夫,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放任之病,是不可能获得任何解脱成就的呀!为啥呢?因为,他们已经得少而足了,不思上进了,失去了修行动力的缘故啊。
悉达多太子,就是咱大家永远的榜样,即便是坐在了菩提树下,太子呢?嘿嘿,还是充满了希望,希望能够成就正觉,乃至于“不成正觉,不起此座”——这是多么执着的希望啊!哎,恰到好处的执着,就是正念。而那些放任自流的,所谓的“不执着”呢?嘿嘿,不过是一种病态罢了。
咱学佛呀,就必须要有这样的心境,哎,如果学习经教,那就不明白,不罢休;如果参话头,那就不破本参,不罢休;如果实修三种观法呢,嘿嘿,那就不成就,不罢休。只要持之以恒,“心不放舍,渐次求证”,咱哪,终究是可以契入觉悟之道的。
关于“求胜上心”,哎,有不同的理解。憨山大师认为,这是一种应当舍弃的慢心,大师说:“胜上心,慢也。”而太虚大师则认为:“胜上心者,胜进增上之心。”统观上下文,似乎太虚大师的解读更为合理,因为,与前面的“常起希望”正好相呼应。
有一位法师,在看了《趣品圆觉经》以后,他说啊,所受的启发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到了,即便是祖师大德的注解,也难免有歧义和误解,乃至于少许错误存在,足见经教法义之博大精深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至此,本章法义即将圆满,这时呢,依据惯例,世尊要用偈语,把长行当中的内容重述一边,世尊说道: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圆觉菩萨啊,你要知道!一切尚未开悟的众生们,想要求证无上正觉之道的话,首先应当结三期安居修行。”
“在三七二十一天当中,勤奋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然后用正思维心,进入三种观法的实修;凡是禅修当中不适宜的境界,都不应当进行观察证取。”
“实修奢摩他法门,主要是静心,心寂静到了极点,就会觉悟;实修三摩钵提法门,主要是正念忆想诸佛菩萨的修行境界,以及广发菩提大愿;实修禅那法门,主要是明了心中念头的生住灭,以及变化情况。这就叫做菩萨安居,所修行的三种清净观法。”
“如果有众生,能够勤奋地,全面实修三种清净观法,就叫做佛陀出现在人世间。”
“对于那些根机比较迟钝的众生,如果迟迟不能够获得成就的话,就应当时常勤奋地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一旦各种罪障消灭了以后,佛陀的清净境界就会现前。”
哎,在圆觉菩萨,替咱这些尚未开悟的末法时代众生们,请问了安居实修的方法,以及三种观法的最初境界以后,世尊呢,也给予了清晰的解答,于是,本经的法义即将圆满。最后呢,咱大家还不知道本经的名字,及其殊胜之处,所以呀,下面,将由十二圆觉菩萨当中的最后一位,贤善首菩萨,替咱大家,向世尊,进行本经的最终请法。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