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P2

  ..續本文上一頁(認識的對象)、識[21](心識了別作用)叁和合而成立;也就是說,認識是緣起的存在。在根境觸對時,心識就現起那個境相,這就熏成內心的熏習。

  (2)同時,依根起識時,也就依熏習而表現那對象。所以每一印象、概念、認識,都由于過去熏習所成的無邊“名言[22]熏習[23]”所引起,離不了過去心識所習成的“緣影[24]”。

  (3)念念分別,其實是過去曾習的名言熏習所現起,而又熏成新的成分。

  2.識的念念分別,是由“想[25]”的“取像”而安立的名言,所以稱爲“意言”,也叫“名言”,因爲內心的認識,與能表诠的語言,大致相同。也叫“緣影”,因爲這是心境交觸時留下的影子(熏習)。

  人類的心識,受過去無邊的“名言熏習”所支配,現在又受一般人類的語文、思想、文物製度所影響,人心正像一座文化的儲藏庫。文化的久遠堆集,當然應有盡有,愈來愈豐富,愈來愈複雜,人類也就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進步。可是,正像文化古老的國家,每爲古老的文化所束縛,而一些文化的毒素,已不斷地在發酵,而使文化古老的國家,日漸衰退一樣。人類在積極的“名言”“緣影”中過生活,分別越多,意言的熏染越深,每爲名言分別所拘蔽,而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也不斷地擴展,使人類活埋在這名言分別的堆積層中,忘失了自己的本心。

  人類的知識愈進步,爲什麼世故越深?越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盡?便是這個緣故。由于佛的悟入緣起,徹了那念念分別,不能通達真相,不是自心固有的(所以叫做客塵[26])。所以在定慧的熏修中,通達“名義互爲客”,“名言無實性”,脫落“名言分別”──“緣影”,到達心光明性,也就是不曾受過名言熏染的純粹覺性。這是不能與動物的低級心識並論,因爲一切衆生,都是不能離開熏習的。到達這,稱爲“根本智[27]”,超越了主觀與客觀的相對性,前後起滅的變異性,而只能稱之爲本淨本明的覺性。到達這,與空平等性無二無別,不過從兩方面來說明罷了!

  在佛的如實正覺中,原是不曾有智與理的隔別的。佛以心光明性的體現,透出名言而重起名言分別時(稱爲後得智[28]),不再如衆生那樣的以名言分別爲表達事實真相,不再爲語文、思想、製度等所束縛。名言熏習中的一切不良因素,脫落無遺,如日出而黑暗消失一樣。也正像在固有文化中,咀嚼精英,而吐棄那糟粕一樣。

  佛的正覺,就與法界性相應,所以能不偏蔽,不固執,通達了“心色(物)平等中的心爲主導性”、“自他相依中的心識相通性”、“息息流變中的心體完整性”。此佛陀正覺法界性的內容,亦概要的加以說明:

  1.心色(物)平等中的心爲主導性:

  佛說“叁界唯心[29]”,大中觀[30]者的見地,這是針對世間的迷妄,說明非自然有,非神造,非物集的「由心論」。依衆生心識的傾向,而緣成世間;人欲的自由意識,也依此而發見了究極的根據。

  2.自他相依中的心識相通性:

  人類的意識,如現今計算機的電子郵件信箱一樣,不斷的收入外來的,也不斷的放射出去。雖然自心爲分別熏習,業熏習所障蔽,不一定能無礙的交流;但如能透過“名言無實”的關隘,便能隨分隨力,息息相通。這也就是人類──衆生慈愛的根據,佛法的“同體大悲[31]”,“無緣大慈[32]”,都依此而確立。

  3.息息流變中的心體完整性:

  分別熏習的世俗活動中,意識是不斷的變化著。然由于通達“名言無實”,所以知道念念的本來無礙,無限錯綜變化中的統一性。到究極時,就是佛的心智圓滿性,與一切佛平等平等。

  從佛自覺法界性而流出的佛教,顯示了世界性的文化。現在舉“語文”、“解行”、“製度”這幾項事例來證成。

  佛教世界性的事例

  一、語文

  人類的思想與情感交流,語文是重要的工具。在人類慣用的語文中,沒有不覺得自己的好,容易學。當然,在民族精神衰落時,有些人會咒詛自己的語文,而以能使用外國語文爲光榮的。有些宗教,神化他自己使用的語文,看作神的語言;有的嚴格采用某一語文,以圖宗教的擴展與統一。由于佛的深入語言無實性,所以使用一切語言。

  佛世,有人向佛建議,用印度的雅語(梵文[33])來統一佛說,但佛卻不同意說:“聽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34]”。每一語文,都有他的傳統與長處,也許都有缺點,加上民族感情,更爲難說,這是不能取一而廢除其余的。有些人在語文上固執,是此非彼;有些專在推求原始意義,這例如有人認爲:巴利文聖典才是最貼近佛陀說法的原意。以爲這才是某字的本義,而不知語文是“習俗共許”,不斷的變化,從來就不能免于歧義的,這包括巴利文聖典的集成,也是經過長期結集累積而成的。所以佛說:“方域言辭,不應固執;世俗名想,不應深求[35]”。

  這“方域言詞,不應固執”,舉個例子說明。例如:有的人教導人“念佛法門”,持佛名號,念阿彌陀佛聖號,這念阿彌陀佛的“阿”字,規定大家一定要念ㄚ的音,不能念ㄜ的音,念ㄚ的音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ㄜ的音是去不了的。這樣的執著、強調某字一定要發什麼音,這就是不明白“音聲無實性”,念ㄚ或ㄜ,只是個人的口音不同而以,但同樣的都在表達:對阿彌陀佛至誠懇切的禮敬、歸依。

  同樣的講中文,每個地區都會形成當地的口音,這在中國當地就可體會到。而且,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是要修持“善根福德因緣”具足。

  所以說,不爲語文所蔽,不偏不執,自由采用而自然交流。以前中國大寺院裏,僧衆來自各方,無形中産生一種混合語,什麼人都說得不完全相同,可是大家都聽得懂。這也許是世界性的語文無礙最好的事例。

  二、解行

  佛法的世界性,表現在理解與實行方面,有下列幾項特點:

  1.隨機適應:

  以佛的慧眼來看,人類的個性、知能、興趣、習慣,都是種種不同的。所以最好的教化,是“適化無方[36]”,以不同的方法,來適應化導不同的衆生。但內在有著關聯性、一貫性,能不斷的引導向上,而到達同一的究竟。這點,佛法表現爲:“八萬四千法門[37]”,“五乘[38]」,「叁乘[39]”,而又同歸于“不二法門[40]”,“一乘[41]”,“一切衆生皆成佛道[42]”。

  這也舉例說明:佛陀在世時,教導弟子修“不淨觀”,這“不淨觀[43]”對治愛欲心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修行法門,但它也會引起副作用,這佛弟子修“不淨觀”雖然成就了,但也因爲厭離心太過強烈,而造成佛弟子自殺的情況。後來佛陀就改變教導弟子修“安般[44]”法門,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觀呼吸的禅修方法。

  佛從不以機械的,劃一的解行來教導人;從不像神教那樣的,劃一簡單的目標,使大家歸于同一信行。人類界,無論是個人、種族、國家,都有個別的不同存在,所以弘傳佛法,不但要“知法”,而且要“知時”、“知衆”。萬不能製定大小劃一的帽子,不問人的頭大頭小,勉人以一致頂戴。所以佛法中說:小藥師的藥籠裏,只有一樣藥,能治一種病。大藥師有種種藥,能治一切病[45]。

  雖然在一般人看來,今日世界的佛教,每有出入;或者嫌他沒有嚴密的世界性組織,如天主教一樣。其實,佛法的多樣性,真是佛法世界性的特征。真能在佛法中進修的,自會有同一的傾向,進入同一的至善境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2.自由抉擇:

  佛法是適應不同的根性,或淺或深,或予(爲人悉檀[46])或奪(對治悉檀)

  對于不同的教說,佛弟子是尊重自由思考的。特別是“應理論者”,進展到但立現、比二量,不立聖教量[47]以自拘蔽(聖教的真理,一定是合于現量比量的)。

  依義不依語[48]──不受語文所困蔽,重視內含的意義,尤其是注意到爲什麼這樣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在不同義理中,有批判抉擇的自由,所以是“理長爲宗”。

  自由思考與自由抉擇,展開了小乘、大乘,空宗、有宗的深義。無論是佛說的隨機性,或教義的自由抉擇,都必然的是反教條的。反教條的宗教,也許有人覺得希奇,其實只是相應于世界性的特征。反教條的自由學風,在中國的天臺、賢首宗,特別是禅宗裏,得到最確實的證明。一般教學,不免受到翻譯語文的拘蔽,或印度教派的局限。重于實踐的禅者,從中透出而演爲禅宗。不用固有的術語,固有的教說,號稱“不立文字[49]”,而照樣學習佛法,傳布佛法,成爲千年來的中國佛教主流。

  3.相容並蓄:

  不但佛教內部的無限衆多而一致,對于教外,也一向以“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精神來處理。佛世,一位異教徒,信仰佛法以後,想斷絕一向敬奉的外道們的供養,但佛勸他照常的供給他們。佛法沒有一筆抹煞異教,覺得在人性淨化的進修過程中,這只是程度低一些而已。佛不拒異教于善法之外,決不如異教那樣的狹隘,對于不同的宗教,一律看作惡魔,認爲非墮地獄不可。狹隘的排他性,也許真是惡魔的特質。相反的,以佛法看來,不同的宗教、學術,雖不是佛教,但盡有些是菩薩的教化(如特蕾莎修女、史懷哲等人之典範)。

  一切文化的發展,受到地區及時代的局限,不能不有偏蔽,甚至包含毒素,但在教化當時當地的人類來說,不能不說有著良善而積極的成分。這種寬容的立場(事實也確實如此),表達了佛教文化觀的世界性。能與世界一切良善的文化共存,陶練一切偏蔽,而引向崇高完善的境地。

  從佛法起源于印度,爾後傳播至世界各地,其中對印度當地,及中國、希臘、埃及等國家所造成的影響如下:

  (1)在印度,影響了後起的印度教學。

  (2)在中國,影響了中國的儒(…

《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