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P4

  ..續本文上一頁乃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爲四姓中之第叁位。(四)首陀羅(梵 cudra),譯作農。又作輸陀羅、戍達羅、戍陀羅、首陀、惡種、殺生種。乃指最下位之奴隸階級,終身以侍奉前述叁種姓爲其本務。又前叁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之權,死後得再投生于世,稱爲再生族。反之,首陀羅既無權誦經、祭祀,亦不得投生轉世,故稱一生族。(《佛光大辭典》p.1705。)

  [8] 稱法界性:謂契合于法界之真性。(《佛光大辭典》p.5875。)

  [9] 法界等流:指順應衆生之根機,從萬有本性之真如平等流出之意。以此爲佛之教法。又作法界傳流。(《佛光大辭典》p.3371。)

  [10] 一合相:梵語 pinda-graha。指由衆緣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觀點言之,世間之一切法,皆爲一合相。(《佛光大辭典》p.33。)

  [11] 自性:指自體之本性。(《佛光大辭典》p.2524。)

  [12] 空:梵語 cunya。與「有」相對。音譯爲舜若。意譯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淨。(《佛光大辭典》p.3467。)

  [13] 平等大慧:指唯有一乘之佛慧;即佛宣說《法華經》之實智,此智亦爲諸佛之實智。蓋以此智慧證平等之理性,故稱平等;又以衆生皆可齊得此智慧,故稱平等。(《佛光大辭典》p.1915。)

  [14] 本體:

  一般西洋哲學將本體解釋爲:其自身真正存在而與“現象”對立之存有物。古代印度人認爲宇宙之本體爲「梵」(梵 brahman),個人之本體爲「我」(梵 atman),且主張梵與我之本質相同(梵我一如)。(《佛光大辭典》p.1983。)

  [15]《二谛義·卷上》([CBETA電子佛典2007/T45/1854/0081c28])。

  [1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多問不二品》([CBETA電子佛典2007/T06/0220/0868c22])。

  [17] 一元論:英語 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說明宇宙全體之見解,稱爲一元論。即謂宇宙世界之根本爲一,而宇宙萬事萬物皆源于此一元。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而稱,故稱一元論。(《佛光大辭典》p.5。)

  [18] 有情:梵語 sattva,巴利語 satta。音譯作薩多婆、薩埵、薩埵。舊譯爲衆生。即生存者之意。(《佛光大辭典》p.2441。)

  [19] 根:梵語 indriya 之意譯。通常指器官、機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語中,「根」一詞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僅具有增長方,且可衍生出枝幹、花葉果實等。又如人類之眼、耳、鼻、舌、身等,不僅有助于人類之覺悟,且可促進信、精進、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稱之。(《佛光大辭典》p.4131。)

  [20] 境:梵語 visaya,意爲感覺作用之區域;或 artha,意爲對象;或 gocara,意爲心之活動範圍。又譯作境界、塵。即根與識之對象。亦即心與感官所感覺或思惟之物件。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覺思惟作用之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其能汙染人心,故又稱爲六塵。(《佛光大辭典》p.5765。)

  [21] 識:梵語 vijbana,巴利語 vibbana。音譯作毗阇那、毗若南。vijbana 爲 vi(分析、分割)與 jbana(知)之合成語,乃謂分析、分類對象而後認知之作用。(《佛光大辭典》p.6697。)

  [22] 名言:指名字、名目與言句、言說。(《佛光大辭典》p.2557。)

  [23] 熏習:梵語 vasana 或 pravrti, abhyasa。又作熏習。略作熏。如人以香氣熏附衣服,染淨迷悟諸法(特指吾人之身、語、意叁業;業,即行爲)之勢力熏附殘留在吾人心識上之作用,即稱爲熏習。(《佛光大辭典》p.6612。)

  [24] 緣影:指心識四分中,見分緣慮外塵而生之外塵影像。(《佛光大辭典》p.6 132。)

  [25] 想:梵語 samjba,巴利語 sabba。音譯爲僧若。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五蘊之一。系動詞 jba(知)與接頭語 sam(一切)連結而成,相當于現代語中「概念」一詞。(《佛光大辭典》p.5451。)

  [26] 客塵:又作客塵煩惱。即煩惱之義,此系相對于「自性清淨」一詞而立者。所謂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稱爲客;又以煩惱能汙染吾人之心性,猶如塵埃之染汙萬物,故稱爲塵。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淨無染,一無塵垢,然因外境現象紛沓,導致對境生迷而心生煩惱。(《佛光大辭典》p.3774。)

  [27] 根本智:乃諸智之根本,以其能契證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實,無有差別,故亦稱無分別智。(《佛光大辭典》p.4135。)

  [28]後得智:與「根本無分別智」(根本智)相對。即根本無分別智後所得之智。蓋此智乃根本智所引,能了達依他如幻之境,故稱如量智、權智、俗智。又根本智爲非能分別、非所分別,此智則爲所分別、能分別。(《佛光大辭典》p.3805。)

  [29]《十地經論》([CBETA電子佛典2007/T26/1522/0169a16])。

  [30] 中觀:認爲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獲得之認識,皆屬于戲論範圍,稱爲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覺現觀,方能證得之諸法實相,則稱爲真谛。從俗谛而言,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無自性,皆畢竟空。然世俗有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則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即在理論上,統一性空與方便;在認識上和方法上,統一名言與實相、俗谛與真谛;在宗教實踐上,統一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涅槃,即所謂假有性空,不著有、無二邊之觀點,即稱中觀。(《佛光大辭典》p.1037。)

  [31] 同體大悲:指觀一切衆生與己身同體,而生起拔苦與樂、平等絕對之悲心。(《佛光大辭典》p.2251。)

  [32] 無緣大慈:大乘佛教所言空之思想,完全無自他之對立;乃絕對之慈悲,真實之慈悲,亦爲最高之慈悲。(《佛光大辭典》p.5137。)

  [33] 梵文:(Sanskrit)古印度之標准語文。又稱天竺語。即吠陀、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及北傳佛教聖典所用之語文。屬印歐語族。Sanskrit 乃源自 samskrta(完成之意)。我國、日本依據此語言由梵天所造之傳說,故稱梵語或聖語。相對于一般民間所用之俗語,梵語又稱雅語。(《佛光大辭典》p.4645。)

  [34]《四分律》([CBETA電子佛典2007/T22/1428/0954b10])。

  [35]《阿毗達磨俱舍論》([CBETA電子佛典2007/T29/1558/0010c08])。

  [36] 適化無方:

  指隨機教化衆生而不拘泥特定之方式。謂菩薩出入生死,教化衆生,令悟性空,乃權巧方便之智,亦爲如來適應衆生機緣所施設之法門。(《佛光大辭典》p.6188。)

  

  《出曜經·卷十四·道品》([CBETA電子佛典2007/T04/0212/0684c16])。

  [37] 八萬四千法門:

  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病,佛爲對治其病而說八萬四千法門。所謂八萬四千諸度門,據慧遠之《維摩義記卷七》所載,乃佛之叁百五十功德門中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門。于諸貪淫瞋恚愚癡等分四種衆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門教化而開覺之,合成八千四百度門,一變爲十,總成八萬四千度門。(《佛光大辭典》p.300。)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叁·論寂品》([CBETA電子佛典2007/T15/0586/0050c15])。

  [38] 五乘:1乘,梵語 yana。指道、船、車,即運載之義。爲教化衆生而將之運載至理想世界之五種法門,稱爲五乘。通常指:(一)人乘:人以叁歸五戒爲乘,運出叁塗四趣而生于人道。(二)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爲乘,運載衆生越于四洲而達天界。(叁)聲聞乘:即以四谛法門爲乘,運載衆生越于叁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羅漢。(四)緣覺乘:即以十二因緣法門爲乘,運載衆生越于叁界,至無余涅槃而成辟支佛。(五)菩薩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門爲乘,運載衆生總超叁界叁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佛光大辭典》p.1126。)2《稱贊大乘功德經》([CBETA電子佛典2007/T17/0840/0911b13])。

  [39] 叁乘:1就衆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叁種教法。(一)聲聞乘,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稱聲聞。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此四谛爲乘。(二)緣覺乘,又作辟支佛乘、獨覺乘。觀十二因緣覺真谛理,故稱緣覺。始觀無明乃至老死,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由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乃以此十二因緣爲乘。(叁)菩薩乘,又作大乘、佛乘、如來乘。求無上菩提,願度一切衆生,修六度萬行,以此六度爲乘。(《佛光大辭典》p.1126。)2《佛說新歲經》([CBETA電子佛典2007/T01/0062/0860a12])。

  [40] 不二法門:1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佛光大辭典》p.960。)2《維摩诘所說經》([CBETA電子佛典2007/T14/0475/0550b2…

《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