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佛教修學體系的實踐與展望
內容摘要:本文梳理佛教的修學體系,認爲應以菩提心爲宗,輔以戒定慧叁學,作爲體系建構與實踐的核心。另外,本文也根據作者自己的經驗,提出了靈鹫山佛教教團“四期教育”體系。通過從阿含、般若、法華、華嚴四期的學習與引導,讓修習者由淺入深,成爲一個菩薩道行者。值得注意的是,架構雖分四期,然而整體的學習跟修行,都不離開當下的真心與菩提心。
關鍵詞:修學體系 菩提心 戒定慧 菩薩道 四期教育
一、當前世局現象和佛教修學體系的關系
現代世界看似文明發達,實際上卻隱含著各種危機。諸如:政治鬥爭下的沖突與戰爭、金融海嘯下的失業與貧窮、資訊網路下的失序與虛無、環境破壞下的暖化、幹旱與能源危機,還有來自人類自身所造成的婦女、兒童問題,以及跨國組織犯罪問題、水汙染問題、健康問題等等……
今年,以上這些內容都被聯合國列爲全球挑戰專案。而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源自人心的迷失。現代文明過份強調個人主義、物質主義、功利主義,造成人類過度的競爭與貪婪。而一昧追求外在的欲望,使得人們對自己的內在心靈視而不見。人們在“向外求”的過程中,變得愈來愈空虛、脆弱與虛無,從而使上述問題成爲人類束手的危機。
佛法的精神恰可作爲對治當代這種現象的一劑良方。佛教之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種覺醒的生命和一個正覺的世界。在探究生命實相的過程中,不斷地看清楚外在世界的虛妄不實,與內在欲望的顛倒無常。從覺醒幻相到淨除習氣,提供人們安身、安心以及圓滿生命內在價值之道。佛教的修學體系,則接橥一套核心理念和實踐法門,一步步的將人從無止盡的“向外求”,轉換成輕安自在的“向內求”,讓人們通過這套修學體系習得“安心”之法,重新向自己的內在心靈複歸。
也因此在思考,作爲當代的佛教僧侶,我們應該如何通過佛法爲這些時代問題貢獻心力?同時,或許我們更要自問。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對佛教的修學體系的梳理與實踐來爲現代人“安心”,從而解決來自全球化和現代化所引起的紛擾弊端。
以靈鹫山佛教教團爲例,它是以華嚴思想對應全球化時代而展開大乘菩薩道的教化工作:以菩提心發起勝義出離心,成就戒、定、慧叁學,再通過四期教育體系判別實踐次第,以期讓人明心見性、證悟本來。從人心著手,消弭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弊端。
下面,我將就這些內容詳細說明。
二、談佛教修學體系之“共法”
1、發菩提心
學佛,最重要就是最初的真正發心。《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談到發心,這是南北傳“叁乘”佛教[1]的共法。在《雜阿含經》裏[2],佛陀告訴弟子要發菩提心,證得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無漏根;更于《華嚴經》中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3]可見,發菩提心是佛教修學體系的關鍵性出發點,菩提心穿透自度度人之一體兩面,無可偏廢。
然而,雖說菩提心是叁乘佛教的共法,但南傳(原始)、北傳佛教,對菩提心的相關界說不盡相同。
原始佛教以無常、苦、空、無我爲菩提心的內涵,重點傾向于個人的離苦得樂而證入涅槃。主要弘傳阿含的教法,強調笃實修行安那般那、四念住等禅修方法,以證取無漏涅槃果;漢傳大乘佛教的發菩提心內容除了自度解脫之外,更強調利他的菩薩行。此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四弘誓願的實踐,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至于密乘所說的發菩提心,其實際內涵和精神與漢傳大乘佛法所著重的並無二致。兩者同樣以自度度人爲菩提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密乘在實際修學方法上強調對本尊法的觀想等密乘行法。
無論南傳北傳、顯教密教,學佛起點就是發菩提心。從以南傳強調的佛教之解脫叁法印、四聖谛、緣起觀等法義,切實地修行,體悟自性光明,到大乘法教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發起,成就廣大佛行事業,悲智周遍。兩者所修學的都是傳承自佛陀教法,目的都是教導衆生止息內心的無明煩惱,達到真正離苦得樂、涅槃寂滅的解脫境界,圓滿正覺的世間。
于此,我個人對菩提心作更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菩提心就是成佛之緣起,當一切緣起時,即能發願自覺覺他,相信未來定能圓滿一切的種子而成佛。種子即是記憶體,每一記憶體就是不同種子,若能讓每一記憶體都是遍智、正覺,那麼一切種子的呈現將都是福慧具足,這就是佛陀的境界。
如果發心發願不正確,便不具足真福真慧。這等于生了孩子後卻不管教好,使得生命成長的過程到處流浪漂浮,最後淪落到沒有價值的生命,浮沈于生死海中。所以學佛的人念念都要是正念、正見。相信因果,相信一切種子記憶著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相互因果,這樣才能正確的發菩提心。要時時刻刻去緣自利利他的心,自利是把自己的人格品行調好;利他是讓別人能離苦得樂,不造惡因結惡果。要懂得記憶就是種子,每個人未來生命都要靠記憶體去串聯,了悟緣起成佛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2、戒定慧叁學的傳統與當代蘊含
發菩提心後,要務實學佛,真正落實持戒、禅定、慧觀。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礎,所謂五戒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大智度論》雲:“十善爲總相戒,……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戒,就是規矩,能隨時管控、審核自己的心念。戒,是具足學習靈性之法的條件。藉由戒行攝身,使自己不去觸犯粗重的煩惱。所以,戒是保護生命的原則和道理,引導我們過嚴謹、慈悲、符合中道的生活,在驚濤駭浪的現代世界中,守護人生旅途不迷失生命方向。而“七佛通戒偈”,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過去七佛以之作爲生命實踐的方向准則,依循這一原則、軌道,串連到未來的生命基因,成就善的回圈網路。
事實上,這個優良的傳統依然是今天全球化時代下的倫理准則。不殺生即是尊重他人生命;不偷盜即是尊重他人財産,經濟平等;不邪淫即是尊重他人家庭,兩性平等;不妄語即是講求信用,尊重承諾;不酗酒即是尊重法理,不亂性而迷失理智。
修學禅定,是在善持戒法之後,把生命中不好的雜質慢慢清理掉後,修禅定會較爲容易。故“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才能“自淨其意”。由自淨其意而契入禅定,進入禅定便容易任持覺性光明、悟明心地。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禅定法門,無論是呼吸觀,或耳根圓通,或修學各種叁昧,都需要以般若正見契入甚深禅定。
慧學是透過聞思學習而來的佛法義理。佛經狹義有叁藏十二部,廣義則爲一切法界智,需經禅定方能持明觀照,觀照諸法緣起性空,而獲得真正智慧。《楞嚴經》說:“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4]當心意識不顛倒,念念都能轉識成智,則漸能達到光明自在。此時,大悲心起,則能究竟利他。
戒定慧叁無漏學是一切佛法修學體系的共法,而以我自己的修學體會來說,整體佛法的義理和修行系統都是相輔相成的。例如:透過阿含守戒與定慧修行,修習達到圓熟階段,便得著禅的真實智慧;並對衆生發起慈、悲、喜、舍的心,這即是法華的菩薩道精神;廣度衆生,從自度到度他,從自覺到覺他,以華嚴精神來說,這是實踐生命、服務生命、生命奉獻生命的理念,到達無處不是華嚴世界,實現華嚴淨土的目標;當信、解、行、證當下圓滿呈現,這即是禅的證量、華嚴的呈現。整體佛法的修學體系可以從這裏開展出來,教化培育佛門龍象,利益群生。
3、行菩薩道,究竟成佛
《華嚴經》雲:“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要建立對佛菩薩的信仰,如同信仰自心的光明。這份光明也是對衆生的愛心,佛菩薩是不會忘掉衆生的苦,佛弟子亦應承擔這份使命,幫助衆生離苦得樂。
菩薩又名覺有情,何謂菩薩道呢?菩薩道就是開發心性的空間,圓滿我們的覺性。在行菩薩道過程當中,開發我們的覺性,去除私欲、明白無我、淨化所執。從利他行爲中,我們的智慧得到全面的開展。
學佛一方面是學覺悟,透過禅修、念佛、持咒、誦經等各種修行法門,開啓心性的光明;另一方面是把慈悲開放出來,把愛心開放出來。而愛心和慈悲是靈性裏面最大的能量,諸佛的顯現都是因爲以大悲心關愛菩提苗而成就佛國世界。人人都具有覺性,每個衆生都是未來佛。所以,要周遍的去做慈悲的事情,用無盡的生命種無盡的成佛種子,以善心正念連接過去到現在一切的緣起、覺醒一切衆生能成佛的本性。
叁、靈鹫山對于當代佛教修學體系之實踐
一、菩提本願、當代重現
釋迦牟尼佛將悟明心性、解脫度生的體驗傳到這個世界並延續至今,靈鹫山無生道場的傳承教育理念,即以樹立佛法傳世教化的法脈,期願能“傳承諸佛法,利益一切衆。”讓這世間珍寶般的佛法,能于當代再興、弘傳、久住。
大乘佛法在臺灣諸山宗長努力下,以諸多面向廣泛弘傳,都極具特色地開展。正如靈鹫山成立之初的第一志業-----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啓建,就是基于華嚴世界的精神所開展的,其背後所彰顯的正是菩提心的具體表現。靈鹫山長期以來接引信衆都強調發菩提心,修行也是爲了鞏固菩提心。靈鹫山的整體志業就是在經營菩提心、營運菩提心,乃至于教育修學的體系亦是爲了將菩提心的弘揚系統化、層次化。
世界宗教博物館鑒于華嚴世界的多元和諧、重重無盡的正覺境界及菩薩行布圓融法門的無礙理念,期願在多元文明世紀降臨之際,及時以宗教對話、網路…
《當代佛教修學體系的實踐與展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