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交流將佛法“和諧世界”的理念普傳,將宗教“愛與和平”精神形成搭建共識平臺。在資訊爆炸、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夠接引心靈失根、逐潮漂流的人們走出困境,發現宗教與生命的價值意義。由此出發,轉化沖突、創造和平,令地球平安、世界和諧。這是諸佛期待的大事因緣、菩薩翹首的菩提本願,更是靈鹫山爲使佛法在當代振興的使命因緣!
佛法爲什麼會衰微?!就是變了調!我們要老實修行,認清佛祖西來真谛,對佛的法教要真心實踐。在這個認知原則下,我們學習完整的世尊法教,並且認識到一切的學習都是爲心境寬闊、接納衆生,且能利益無量的衆生。所以,不管是世間學中的人類學、心理學,或是出世間的叁乘教法,都要學習。因爲接引不同的衆生而學習不同的法門,然而,不管任何法門都要把它放入佛法的覺性大海中。
僧衆離不開修行與弘法,人人都是弘法師,處處都是說法臺。隨時隨地觀照我們的心念,轉化我們的心念,轉識成智、自覺覺他。我們希望培育出優秀的寺院管理人才,或是各宗派的專才,還有真正禅修體驗的法師,或是對密教、南傳佛教有興趣,且能用心修行的佛弟子。
在當今全方位生命教育時代,從多元文化的論壇與對話化中,相互了解、相互學習,覺醒到不惑而沒有執著的生命。期待在多元文化對立的時代中,得以事事無礙周遍含容。我們期許一套適應這個時代需求的佛教修學體系,來引領衆生離苦得樂,點燃衆生幽暗錯亂的思想,回到本來的自在光明。
二、以菩提心爲修學體系核心的四期教育
靈鹫山無生道場成立以來,由參悟本來的禅心與“緣起成佛”的菩提心,到利樂有情的慈悲與“悲心周遍”的行願,輔以戒定慧叁學。以“禅與慈悲”爲宗風,依“修行與弘法”行解並進方針爲僧俗教化根基,以“締造華嚴世界,共創愛與和平地球家”之願景,接引各界有緣,共同成就清淨佛土。
因爲我是出身在戰亂中的孤兒,從小體會到生命的苦難與無常,所以出離心油然而生。曾在墳場冢間苦行、斷食閉關,效法世尊從華嚴證量到阿含教化,個人依止如是佛法教育之常軌來建立教團弘化四方。就此,靈鹫山無生道場在這個時代弘化使命中,建立修行弘法的四期修學體系:
(一)培養初學者如何成爲一個出家人、成佛法器的“阿含期”;
(二)建立佛法根本見地,學習如何運用于生活職事的“般若期”;
(叁)實踐菩薩道弘法利生的“法華期”;
(四)成熟爲具足世界觀,能住持一方的“華嚴期。”
每一期都有經典依據,如阿含期落實四部阿含的精神;般若期是般若中觀經論爲主;法華期以法華經爲依;華嚴期以《華嚴經》統攝。雖分四期,然而整體的學習跟修行,都不離開當下的真心與菩提心!
叁、四期教育體系的內涵與意義
(一)阿含期:阿含期的學習,主要是引導發心者養成僧格道念。
(1)安立身心、清淨修道:從安立身心開始,學習感念四重恩,依上師心、報常住恩而安住,建立清淨的修道生活;
(2)卻除習氣、建立僧格:學習如何面對身心業習,依佛法因果,培養僧格品德;
(3)依四念處、奠出離心:學習了別身心本空、世法無常,奠定出離道心。
依佛陀《阿含經》的聖谛法教,在生活經驗裏觀照,發現佛法與生命的本質關連。由此,建立學佛基礎,養成能成就修行的出家僧格。阿含期的學習目標即是:基礎修道生活的建立,基本僧格的養成,世法苦空無常的出離道心。清楚如何從僧格的養成到如何進入聖位,在解門與行法都具足信心。在這期學習中,首重佛門五堂功課及出離心的堅固,並熟練佛門行儀,展現清淨祥和、慈悲安定的出家威儀。
(二)般若期:般若期的學習,著重于引導修行者的“僧伽慧命養成”:
(1)止觀修學、立般若正見:如何學習止觀與觀照空性,建立覺觀正見;
(2)解行並重、起觀照般若:寺院學院化、學院寺院化,以般若行觀照生活中的處處解脫;
(3)處衆倫理、重協作承擔:如何處衆利生的協作承擔,培養僧倫與職倫。
依佛陀《般若經》的中觀慧見,在生活日用中觀照,由發現佛法的存在,進而漸次能將佛法理念貫通融會,並學習在生活中實際應用,來體認佛法本質,焠煉爲能承擔如來的法器。以“生活即福田,工作即修行”的般若理念來實踐“生活禅”的教化。靈鹫山教團也依循佛陀結夏安居傳承精神,每年四季僧衆精進閉關就是靈鹫山僧伽慧命養成的充電場、陶煉爐。
(叁)法華期:法華期的學習,注重“發起菩提行願”,引導修道者:
(1)發菩提心:學習將般若性空的觀照與大悲心相互連結,明白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而發起清淨菩提心;
(2)鞏固菩提心:曆練度生行儀,了知諸法如幻,覺醒輪回苦趣的妄執,回照佛性覺觀的安住,執持願力轉化業力;覺觀娑婆自他衆生的頑強無明,以忏浣清淨業識垢染,堅定菩提道念,回護不退之菩提行願。
(3)成就菩提心:學習諸佛菩薩的空悲善巧,發掘自他的潛能特質,發願深入無爲法的修持,成就自他無二的利生志業。
法華期的學習實踐,最重要的是能善巧地向大衆推展戒定慧叁學的修習:耐心、愛心的對待苦難的衆生;無私的接引大衆學佛、發菩提心;以身作則、服務人群。而如何與時俱進、推動當代弘化,這與社會脈動保持聯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法華期的訓練中,每年農曆七月舉行靈鹫山水陸法會可以爲這期教育成果的驗收。因爲,此法會是以當代衆姓水陸的法會平臺,接引當代人們參與的水陸忏法,由打開超越時空之人我限製,發現生命的深度和廣度,認識“生命共同體”的存在,體驗佛法因果與輪回業報的真實不虛;並在十方諸佛菩薩加持見證下,誠心忏悔、淨除罪障、發願回向,與過現未來法界衆生和解恩怨、廣結善緣、發心學佛、悟道成佛。而整個水陸法會壇城,也是佛子精進修道、落實行願的重要關期,由淨心行願、護念利生、成就佛道,具體印證法界整體就是諸佛菩薩教化衆生修道成佛的生命教育場所,也印證法華經“一佛乘”的大教場。
(四)華嚴期:華嚴期的學習,是培養具有世界觀、能住持一方的優秀僧才
(1)實證修行力:對于實相修證方針能具體把握,禅定功夫、修心法要能有所體悟。
(2)佛學專業力:于叁藏十二部具有完整的基礎理解,並專精于一經一論。
(3)宏觀弘化力:對正覺之法是不是平等弘揚、對衆生是不是平等度化,就是能于一切緣起,悲心平等;不但具有世界觀,且能圓融無礙、住持一方。
培養決擇正法的觀照力,依佛教真實義的思辯,建立中心思想,成爲一方住持人才,並能受用佛法,且以諸法實相自利利他。
此期教育,期許學人能擔荷如來家業,融合時代需求,受用佛法于當下,轉化一切對立于法界和諧之中,令世、出世間無有差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例如:因應全球化多元社會,如何以一念真心,關愛地球、推動和諧世界。
二十多年來,靈鹫山推展不同宗教與文化間的交流和對話,在實踐過程中轉化宗教間之沖突成爲和諧。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全球各宗教人士對話的平臺,站在善的起點,實踐“尊重、包容、博愛”的精神。用持續不斷的對話,勾勒和諧社會的圖像。除了肩負起教育大衆平等互愛的精神,並顯現佛法的慈悲與智慧解脫的無礙世界。
四、結語
世間緣起的一切法,本來即變動不居,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裏,人心顯得煩躁不安,而佛法本來即以降伏、止息內心無明煩惱爲其旨趣。世界的真正和諧平安,是從每個人的心念來轉化,所以第一屆的世界佛教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理念來展開,這是一個非常切要而美好的開始。今年是第二屆的世界佛教論壇,主題是“和諧世界,衆緣和合。”
如同上述所言,佛法的真正修學實踐,根基始于發菩提心。發心之後,要好好落實于實踐,以戒定慧叁學確立當代佛教的修學體系,作爲南北傳叁乘佛法的共同基礎和總持,再以悲心行願來緣起成佛。
個人從出家閉關到弘法利生叁十余年,在順應此全球化時代中,體會到佛教的修學應有它一定的次第性,但也要有其靈活性。可以叁乘相互圓滿地修學,所謂內羅漢、外菩薩,內羅漢代表佛法紮實的修學次第,一步步來,把根基紮穩,邁向涅槃的無漏果;外菩薩代表靈活性。
《華嚴經》說:“此菩薩摩诃薩爲利益衆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5]菩薩運用一切世間的知識學問來利益衆生,以一切方便善巧來度衆生。靈鹫山結合四期教育體系,並體現于生活日用與曆年舉辦的水陸七、萬人禅修、宗教交流等活動,主旨即在接引衆生一起來參與佛法修學,讓他們有機會來紮實修學“內羅漢”次第曆程,也可以學習“外菩薩”慈悲度衆生,兩者構成無限的良善回圈。
《當代佛教修學體系的實踐與展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