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修学体系的实践与展望
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佛教的修学体系,认为应以菩提心为宗,辅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体系建构与实践的核心。另外,本文也根据作者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灵鹫山佛教教团“四期教育”体系。通过从阿含、般若、法华、华严四期的学习与引导,让修习者由浅入深,成为一个菩萨道行者。值得注意的是,架构虽分四期,然而整体的学习跟修行,都不离开当下的真心与菩提心。
关键词:修学体系 菩提心 戒定慧 菩萨道 四期教育
一、当前世局现象和佛教修学体系的关系
现代世界看似文明发达,实际上却隐含着各种危机。诸如:政治斗争下的冲突与战争、金融海啸下的失业与贫穷、资讯网路下的失序与虚无、环境破坏下的暖化、干旱与能源危机,还有来自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妇女、儿童问题,以及跨国组织犯罪问题、水污染问题、健康问题等等……
今年,以上这些内容都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挑战专案。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源自人心的迷失。现代文明过份强调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造成人类过度的竞争与贪婪。而一昧追求外在的欲望,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内在心灵视而不见。人们在“向外求”的过程中,变得愈来愈空虚、脆弱与虚无,从而使上述问题成为人类束手的危机。
佛法的精神恰可作为对治当代这种现象的一剂良方。佛教之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觉醒的生命和一个正觉的世界。在探究生命实相的过程中,不断地看清楚外在世界的虚妄不实,与内在欲望的颠倒无常。从觉醒幻相到净除习气,提供人们安身、安心以及圆满生命内在价值之道。佛教的修学体系,则接橥一套核心理念和实践法门,一步步的将人从无止尽的“向外求”,转换成轻安自在的“向内求”,让人们通过这套修学体系习得“安心”之法,重新向自己的内在心灵复归。
也因此在思考,作为当代的佛教僧侣,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佛法为这些时代问题贡献心力?同时,或许我们更要自问。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对佛教的修学体系的梳理与实践来为现代人“安心”,从而解决来自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引起的纷扰弊端。
以灵鹫山佛教教团为例,它是以华严思想对应全球化时代而展开大乘菩萨道的教化工作:以菩提心发起胜义出离心,成就戒、定、慧三学,再通过四期教育体系判别实践次第,以期让人明心见性、证悟本来。从人心着手,消弭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弊端。
下面,我将就这些内容详细说明。
二、谈佛教修学体系之“共法”
1、发菩提心
学佛,最重要就是最初的真正发心。《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谈到发心,这是南北传“三乘”佛教[1]的共法。在《杂阿含经》里[2],佛陀告诉弟子要发菩提心,证得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无漏根;更于《华严经》中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3]可见,发菩提心是佛教修学体系的关键性出发点,菩提心穿透自度度人之一体两面,无可偏废。
然而,虽说菩提心是三乘佛教的共法,但南传(原始)、北传佛教,对菩提心的相关界说不尽相同。
原始佛教以无常、苦、空、无我为菩提心的内涵,重点倾向于个人的离苦得乐而证入涅槃。主要弘传阿含的教法,强调笃实修行安那般那、四念住等禅修方法,以证取无漏涅槃果;汉传大乘佛教的发菩提心内容除了自度解脱之外,更强调利他的菩萨行。此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四弘誓愿的实践,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至于密乘所说的发菩提心,其实际内涵和精神与汉传大乘佛法所著重的并无二致。两者同样以自度度人为菩提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密乘在实际修学方法上强调对本尊法的观想等密乘行法。
无论南传北传、显教密教,学佛起点就是发菩提心。从以南传强调的佛教之解脱三法印、四圣谛、缘起观等法义,切实地修行,体悟自性光明,到大乘法教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发起,成就广大佛行事业,悲智周遍。两者所修学的都是传承自佛陀教法,目的都是教导众生止息内心的无明烦恼,达到真正离苦得乐、涅槃寂灭的解脱境界,圆满正觉的世间。
于此,我个人对菩提心作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菩提心就是成佛之缘起,当一切缘起时,即能发愿自觉觉他,相信未来定能圆满一切的种子而成佛。种子即是记忆体,每一记忆体就是不同种子,若能让每一记忆体都是遍智、正觉,那么一切种子的呈现将都是福慧具足,这就是佛陀的境界。
如果发心发愿不正确,便不具足真福真慧。这等于生了孩子后却不管教好,使得生命成长的过程到处流浪漂浮,最后沦落到没有价值的生命,浮沉于生死海中。所以学佛的人念念都要是正念、正见。相信因果,相信一切种子记忆着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相互因果,这样才能正确的发菩提心。要时时刻刻去缘自利利他的心,自利是把自己的人格品行调好;利他是让别人能离苦得乐,不造恶因结恶果。要懂得记忆就是种子,每个人未来生命都要靠记忆体去串联,了悟缘起成佛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2、戒定慧三学的传统与当代蕴含
发菩提心后,要务实学佛,真正落实持戒、禅定、慧观。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所谓五戒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大智度论》云:“十善为总相戒,……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戒,就是规矩,能随时管控、审核自己的心念。戒,是具足学习灵性之法的条件。藉由戒行摄身,使自己不去触犯粗重的烦恼。所以,戒是保护生命的原则和道理,引导我们过严谨、慈悲、符合中道的生活,在惊涛骇浪的现代世界中,守护人生旅途不迷失生命方向。而“七佛通戒偈”,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过去七佛以之作为生命实践的方向准则,依循这一原则、轨道,串连到未来的生命基因,成就善的回圈网路。
事实上,这个优良的传统依然是今天全球化时代下的伦理准则。不杀生即是尊重他人生命;不偷盗即是尊重他人财产,经济平等;不邪淫即是尊重他人家庭,两性平等;不妄语即是讲求信用,尊重承诺;不酗酒即是尊重法理,不乱性而迷失理智。
修学禅定,是在善持戒法之后,把生命中不好的杂质慢慢清理掉后,修禅定会较为容易。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自净其意”。由自净其意而契入禅定,进入禅定便容易任持觉性光明、悟明心地。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禅定法门,无论是呼吸观,或耳根圆通,或修学各种三昧,都需要以般若正见契入甚深禅定。
慧学是透过闻思学习而来的佛法义理。佛经狭义有三藏十二部,广义则为一切法界智,需经禅定方能持明观照,观照诸法缘起性空,而获得真正智慧。《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4]当心意识不颠倒,念念都能转识成智,则渐能达到光明自在。此时,大悲心起,则能究竟利他。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一切佛法修学体系的共法,而以我自己的修学体会来说,整体佛法的义理和修行系统都是相辅相成的。例如:透过阿含守戒与定慧修行,修习达到圆熟阶段,便得着禅的真实智慧;并对众生发起慈、悲、喜、舍的心,这即是法华的菩萨道精神;广度众生,从自度到度他,从自觉到觉他,以华严精神来说,这是实践生命、服务生命、生命奉献生命的理念,到达无处不是华严世界,实现华严净土的目标;当信、解、行、证当下圆满呈现,这即是禅的证量、华严的呈现。整体佛法的修学体系可以从这里开展出来,教化培育佛门龙象,利益群生。
3、行菩萨道,究竟成佛
《华严经》云:“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要建立对佛菩萨的信仰,如同信仰自心的光明。这份光明也是对众生的爱心,佛菩萨是不会忘掉众生的苦,佛弟子亦应承担这份使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又名觉有情,何谓菩萨道呢?菩萨道就是开发心性的空间,圆满我们的觉性。在行菩萨道过程当中,开发我们的觉性,去除私欲、明白无我、净化所执。从利他行为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全面的开展。
学佛一方面是学觉悟,透过禅修、念佛、持咒、诵经等各种修行法门,开启心性的光明;另一方面是把慈悲开放出来,把爱心开放出来。而爱心和慈悲是灵性里面最大的能量,诸佛的显现都是因为以大悲心关爱菩提苗而成就佛国世界。人人都具有觉性,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要周遍的去做慈悲的事情,用无尽的生命种无尽的成佛种子,以善心正念连接过去到现在一切的缘起、觉醒一切众生能成佛的本性。
三、灵鹫山对于当代佛教修学体系之实践
一、菩提本愿、当代重现
释迦牟尼佛将悟明心性、解脱度生的体验传到这个世界并延续至今,灵鹫山无生道场的传承教育理念,即以树立佛法传世教化的法脉,期愿能“传承诸佛法,利益一切众。”让这世间珍宝般的佛法,能于当代再兴、弘传、久住。
大乘佛法在台湾诸山宗长努力下,以诸多面向广泛弘传,都极具特色地开展。正如灵鹫山成立之初的第一志业-----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启建,就是基于华严世界的精神所开展的,其背后所彰显的正是菩提心的具体表现。灵鹫山长期以来接引信众都强调发菩提心,修行也是为了巩固菩提心。灵鹫山的整体志业就是在经营菩提心、营运菩提心,乃至于教育修学的体系亦是为了将菩提心的弘扬系统化、层次化。
世界宗教博物馆鉴于华严世界的多元和谐、重重无尽的正觉境界及菩萨行布圆融法门的无碍理念,期愿在多元文明世纪降临之际,及时以宗教对话、网路…
《当代佛教修学体系的实践与展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