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不佳,若能從此痛下決心,改惡修善,廣植福田,亦能轉苦爲樂,由此可知,善惡因果實操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一切報應的起因只在一念之間。
因緣是和合的,是順其自然的,是強求不來的!您若確切認識“因緣與因果”相信你將會在日常生活上減少不必要的煩惱與是非,而自求多福。
5·清淨自心
常聽人說:“其對于人、事或一切周遭環境的感受,端賴當天的“心情”而定;處事的得宜或缺失,都與心情有關,而心情的變化,又是那麼令人捉摸不定!”乍聽之下,頗爲訝然!深思之,則有所感慨!
大凡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存空間,除了要爲本身地、水、火、風四大協調,及面對生、老、病、死的威脅外,更要適應四時的季節變化,物換星移,地利、人和......種種外在生存競爭的變動與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內心煎熬!在這種種的影響下,人的心情確實不易平靜。所以,如何在人世間把持住“心”的如如不動,乃是吾等必須用功力行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垢淨明存”章中“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人心由于不能清淨,而産生無明和煩惱,只要一念煩惱起,就障八萬四千法門,而能造業;形成個人、社會,乃至世界的不安。要去心垢染,清淨吾行,除了時時保有一顆歡喜向善的真心外,遇事,能不退縮,從容不迫,全力以赴,動靜不亂,隨緣自如,隨喜布施且能返觀自省,改過遷善,滌淨其心;而“知足常樂”尤其是打住無明煩惱的良劑,人就是不知足,乃有“貪、嗔、癡”,一切妄見、妄情,使身、口、意,造出種種的業因而産生紛爭。要“知足常樂”,必須有“戒、定、慧”的涵養工夫。而日常生活上,人只要認清自己,不爲形役,不爲物惑,就能減少欲望,知止而止;少生苦惱,則清淨自在的心,自然悠遊其中,生活就會愉悅而有趣!
平常,領悟情境時,總有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層次分別!于今思之,只不過在于“心”之轉境而已!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能轉境,而不要被境所轉,則隨緣自若,喜悅自在其中!
人人心都清淨,則此世界,就是極樂淨土;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誠然!
6·事在人爲
在醫院加護病房裏經常可以看到含淚的母親守候著昏迷的兒女,翁壹琴八年前也是這樣的被母親從死神魔掌中接回來,然後她的母親任勞任怨的背著她去做運動,放棄一切陪她住校念完大學。長期浸潤在豐盈的母愛裏,翁壹琴說,她在母親面前能說的,只是一句:“媽媽,謝謝您!”
住臺中市的翁壹琴回憶說,她在念淡江大學法文系四年級時,因爲家裏發生變故,做理發和金飾生意的父母碰到飛車搶案,被歹徒搶走叁百余萬元,爲了減輕父母負擔,她在學校社團打工,有一天乘同學的機車去買繪製海報所需材料時發生車禍,她的腦部嚴重受創,兩腿骨折,在加護病房昏迷了叁十七天。醫師都說她沒救了,就算救起來也是植物人,只要家長點頭,他們可以取掉她的氧氣罩,讓她自動出院,免得多受折磨。
她母親陳足堅持只要她有一口氣,就要救到底,婉拒了醫師的忠告。就在第叁十七天,整日以淚洗面的陳足,在加護病房床邊注意到女兒眼神不同,似乎有了知覺。陳足伏在耳邊問翁壹琴聽得見她在說話否?如果聽得見,就咬她的小指。不料,翁壹琴果真咬住母親的小指不放,等陳足慢慢掙開時,小指都瘀血了。即使如此,陳足怕醫師笑她想女兒想瘋了,産生錯覺,所以一直不敢告訴別人,只在下午會客時間拿出一堆同學寫的慰問信給女兒看,翁壹琴眼睛上下巡繞,好像真能看得懂,陳足這才相信女兒真的活過來了。
翁壹琴的“死裏複活”,被醫護人員視爲奇迹,可是醫師仍很武斷的表示,她能醒來就已經是個意外,這輩子絕對不可能再走路,也不可能過正常生活,令翁家一度陷入絕望。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翁壹琴從臺北轉回臺中國軍八零叁醫院繼續治療以後,病情益發有了起色,她的左腿開過六次刀,右腿也開了兩次刀,醫藥費累計達七百多萬元,可是她的父母還是咬牙苦撐。在漫長的住院生涯中,由于她母親幾乎衣不解帶的守著她,不時爲她翻身擦澡,使她連一塊褥瘡都沒長過。
當傷勢比較穩定,她母親每天背她到附近國小操場做複健運動,從無間斷。她對中辍的大學學業一直無法釋懷,在休學兩年後,她母親把一切家務和照顧另兩個兒子以及店面生意的責任暫時交給丈夫,自已陪她去淡江大學念書。母女兩人住在同一間學生宿舍,她母親按時扶她去上課,下課就在教室外面等著接她,幫她洗澡,弄飯給她吃和洗衣服,成爲宿舍中首見的母女檔。這種日子過了半年,直到翁壹琴的祖母過世,家中事情繁瑣,翁壹琴行動也比較靈便陳足才回到臺中,結束了伴讀生涯。
這八年來,翁壹琴深深體會到什麼是父母恩,盡管已經叁十歲了,由于她腦部曾經受創,一有小感冒就會發冷發熱,她母親看護她比對嬰兒還仔細,連臥室的溫度都調節得剛剛好,父母現在每天早上還刻意帶她去爬山,增強她的腳力。
母愛的發揮救回女兒一命也創造醫學奇迹、天下無難事,一切在人爲。
7·舌做功德
欲斷惡修善,最難防護的莫過于“口業”,我們平時閑談是非,評論長短、無非口業。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句善言,能造福德,一句惡語,能造各種惡業,我們實應謹慎言語,以免惹禍。
佛教將“妄語”列爲第四戒,內容包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等;其中“兩舌”常爲一般人不易了解;我們以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介紹給親愛的讀者:
有一個富翁,有一天拿錢命女傭外出購物,並當面吩咐:“你去街上給我買最貴重的東西。”這位女傭在忽忙間忘記問主人要買什麼?以致在市場內徘徊,心想世間除金銀、財寶外,難道還有其他更貴重的東西?想了很久,遂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豬舌”帶回。
富翁眼看女傭人買回一個“豬舌”也沒有說什麼。第二天又吩咐女傭人:“你再去街上給我買最便宜的東西。”那女傭人這一次到菜市場又買回“豬舌”。這次富翁大爲不高興,當場質問她:“昨天我要你買最貴重的東西,你買了個“豬舌”,今天要你買最便宜的東西,你又買一個同樣的“豬舌”到底是何道理?
此時女傭人卻從容不迫的說:“您老人家並沒有指明要買什麼是貴重或最便宜的東西,我也忘記請示,所以才想到“舌”來。“舌”它說人好話、贊美人,勸人改過遷善,鼓勵人人努力向上,教忠、教孝、講經說法、宏法利生,當然是最貴重的;反之“舌”也說人壞話、攻人之私、顛倒是非、爲自已大吹法螺、討好有財勢的人,當在張叁前,說李四壞話,但在李四面前,卻說張叁不好,從中挑撥離間,使人成仇變恨,弄得雞犬不甯,所以“舌”又是最便宜“東西”啊!
富翁聽完了女傭人的一大片道理,充滿了智慧之言,至表贊美,對“兩舌”的精辟比喻,體悟良多,嗣後對她另眼相待。希望讀者同修謹防“兩舌”清淨身、口、意,速成菩提果。
8·常說謝謝
楊君說我認爲,最能取悅他人及取悅自己的話,是“謝謝”!
我也認爲,最能凸顯他人尊嚴與自己感恩的話,是“謝謝”!
“謝謝!”是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沒有宗教界限,無分男女老幼的最受歡迎的話。
只是一次很偶然的經驗,使我深深感受到,向他人道謝,說聲摯誠的“謝謝”,竟能産生不可預料的扭轉情緒性的反應。那是有一次我搭乘短程計程車,司機待我坐上去關好門准備開動的時候才知道我要乘的只是叁十五元車資的短程。他非常不高興的猛踩油門向前沖。抵達目的地後,我給他一張五十元的鈔票,平心靜氣的說:“不必找零錢啦,非常謝謝你載我這個短程!”
他伸出手幾乎是把我的鈔票搶過去的。我下車後再度向他謝謝,然後替他關好車門才轉身走,但走沒幾步路,他忽然追上來喊我,我爲之一驚,不知道這人要幹什麼。他把五十元鈔票還給我說:“不要你的車錢,我剛才太粗魯了!”
相互推讓了一會,他終于還是收下了那張鈔票。我想,絕不是我付了超過車資的錢而感動了他,一定是我謙卑而誠懇的向他道謝,而促使他的省悟。
從此,我隨時促使自已不要疏忽了道謝人家,即令在餐館裏的小妹替我添加茶水行人稍微讓了我的路,我都摯誠的說“謝謝”。
當我向人說謝謝時,如果他人是應受感謝的,而我又能夠表達了我內心的感懷,謙卑,便能袪除世俗的價值判斷而感到快樂,因爲,沒有人會因爲你感謝他而鄙視你。
如果再說一聲“阿彌陀佛”更好!
9·多念觀音
張任華,山東省人,在某學院擔任助教,信佛有年。六十六年一月間與鄧小姐結婚,當時已發心吃長素,可是她從來未接觸過佛法,可能比較困難,經向她說明吃素對健康不但無害反而有好處時,她也就欣然接受了。進一步,告訴她,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而且生産可以沒有痛苦。她大概有善根吧!真的就每天早上在菩薩前用十念法念聖號,並禱告求生男兒,並且每晚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一、二十鍾爲常課。六十六年四月,有身孕,做例行檢查一切順利。到了六十七年一月十六日下午四時許,在臺北軍眷醫院持誦觀音聖號中無痛分娩一個胖胖的男嬰。張君問她生産苦不苦,她笑著說:“如像不知不覺中就生了,只聽到旁邊生孩子的媽媽們叫喊地好難過呢!”其實,她若不曾念過菩薩聖號,說不定也會喊叫得更厲害。各位想想看,天下那有這麼便宜的事,念觀音聖號生孩子不痛苦。佛法真不可思議,不妨大家廣傳,請每位孕婦都持誦觀音聖號,皆可不痛分娩。普門品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我願念彌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