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出世精神 做入世事業▪P2

  ..續本文上一頁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不僅如此,弘一法師在闡述《佛法大意》時,特別強調了“佛法以大菩提心爲主”的觀點,指出:大菩提心,就是利益衆生之心。因此,信仰佛法的人,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衆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衆生之種種慈善事業,這樣才不愧爲“佛教徒”這個名稱。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即“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弘一法師指出,佛教強調要發菩提心者,就是要發起成佛的心。佛教之所以提倡成佛,就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但是,要想成佛,就得廣修一切善行。而要真正實現廣修一切善行以利益一切衆生,就必須不著我相,也就是不能從自我立場或利益出發。 不著我相即無我,是佛教的一種甚深智慧,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智慧。無我,就是要空。修一切善行以利益衆生,就是要不空。佛法就是空與不空,即悲與智,這也就是大菩提心。正如弘一法師所說,發大菩提心,就是具有悲、智二義。悲就是不空,即行一切善而利益衆生;智就是空,“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他特別強調,了解佛法的的悲智二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衆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爲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爲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爲盡理。 

  同時,他將發大菩提心看作是整個佛法精神的中心,並指出,修行佛法的人要發菩提心,就得發以下叁種心:一是大智心,即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二是大願心,即廣修善行;叁是大悲心,即救衆生苦。同時,他又指出,發菩提心者,須發四弘誓願:其一,衆生無邊誓願度,即菩提心以大悲爲體,所以先說度生;其二,煩惱無盡誓願斷,即願一切衆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其叁,法門無量誓願學,即願一切衆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其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即願一切衆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只有無我的大智心、廣修善行的大願志、救衆生苦的大悲心,並發四弘誓願,才能真正具有徹底的大菩提心。弘一法師將以無我之精神作世間利益衆生的事業之大菩提心,看作是整個佛法的重心,這表明他像太虛大師等現代人間佛教的鼓吹者和推進者們一樣,是自覺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優良傳統的。

  中國自宋代以後,簡便易行的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逐漸興盛起來,到近代,更由于印光、谛閑和圓瑛等大師的極力提倡,淨土法門成爲社會上接引信衆最流行的修行法門。可是,大多數淨土法門的修行人只注重一心念佛以求往生淨土,而忽視或輕視了積極地做利益衆生的慈善事業,使佛教成爲一種向死的消極的宗教形象。弘一法師特別針對這種狀況,指出:“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至于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爲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弘一法師本人也是積極響應印光的教導而以念佛爲修行的常課的,因此,他對淨土法門與發大菩提心、修利他善行的關系非常關注。1932年7月,他在廈門妙釋寺講《淨土法門大意》,明確地指出,修習淨土宗的人,“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叁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爲體故。”社會上的人一般以爲淨土宗只是送死法門,在人臨終時才會念佛往生,“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爲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衆生之宏願。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衆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衆生,代其受苦。”這裏所說的衆生,沒有地域、國家、民族或種族等等界限,“凡此一切世界之衆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不僅如此,淨土修行人對于衆生的救濟還不能局限于時間的限製,即對衆生的救濟,“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于叁惡道中,以身爲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衆生。衆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這樣才稱得上是“發大菩提心”。因此,他強調說,修習淨土法門的人,除了念佛誦經,不能忘了要盡力作服務于社會的慈善事業。況且,“至于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爲者”,可是“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爲生西之資糧也。” 

  正是因爲弘一法師將悲智雙運看作是整個佛法的重心,因此他在各種場合都大力弘揚佛法的悲智觀。1929年他在閩南佛學院時,應代理太虛大師主持院務的大醒法師之請爲該院題寫“悲智訓”語,告誡閩院同學:“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叁學,次第應修。先持淨戒,並習禅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 他的現代人間佛教慈善思想,正是基于這一佛法的悲智觀而契應現代社會與人生之需要而闡發的。

  叁、“平等行慈、惠濟貧病”的慈善實踐

  弘一法師雖然出家以後居無定所、衣食住行都非常簡陋,身無長物,但是,他的大菩提心和悲智雙運的現代佛法觀念,使他非常重視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業的慈善利他之行。

  據胡宅梵的《記弘一法師之童年》所記,大師誕生于天津,本爲富宦之家。父親筱樓公在李叔同出生時已六十有八。筱樓公服膺明代王陽明之學,旁及禅宗,頗具工夫,而飲食起居,悉以《論語?鄉黨篇》爲准則,從不怠慢。筱樓公到了晚年,“樂善好施,設義塾,創備濟社,範圍甚廣,用人極多,專事撫恤貧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每屆秋末冬初,遣人至各鄉村,向貧苦之家探察情形,並計人口之多寡,酌施衣食。先給票據,至歲暮,憑票支付。又設存育所,每屆冬季,收養乞丐,不使凍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年斥資千萬計,而不少吝惜,津人鹹頌之曰李善人” 。而弘一法師出生時,正值父親的晚年。他幼承家教,耳聞目睹家人的慈善言行。這或許成爲他後來出家弘揚大乘佛法、提倡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早期重要影響因素。

  出家以後的弘一法師,雖然身無長物,爲人所請寫字等,也從不收取報酬,一直靠著夏丏尊、劉質平、豐子恺等少數幾位朋友學生的幫助而維持最簡單的日用所需,因此,他雖然很重視慈善事業,真正直接參與布施的慈善實踐還有非常有限的。從現有的資料來看,他一方面總是積極贊揚那些爲辦慈善事業而盡心盡力的人,如他曾向豐子恺介紹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的尤惜陰居士,贊歎尤居士“爲人如何信誠,如何樂善”。 1931年,弘一法師在給堵申甫居士的信中,提到“胡子宅梵品學兼優,余所佩仰。今欲在鄉辦慈善事,余亦爲贊成人。乞仁者向邑紳爲之介紹,請其輔助,俾期有成,至用感荷!” 另一方面,弘一也想方設法爲公益慈善事業盡綿薄之力。如1932年他在給堵申甫居士的信中提到:“尊邑救國會,前寄捐冊一本,已存在伏龍寺書架中。今彼會來函謂急欲結束。……又于彼會,擬以捐大洋一元,聊表微意。此款亦乞仁者代出惠施,即交彼會爲感!” 不過,我們從親近過弘一法師的葉青眼居士所撰《千江印月集——紀弘一法師盛德》一文中,可以獲取弘一法師悲智雙運的慈善實踐的若幹主要表現。

  在該文中,葉青眼居士首先談到弘一法師的一個重要“盛德”,就是平等行慈。他說,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富貴貧賤,又是人之常情,只是弘一法師絕對不以常情代替佛法。無論是達官貴人請法,還是孤兒獨老請法,抑或是乞丐、流氓、疲聾殘病請法,都樂爲之開示。弘一法師到閩南後前後十余年間,泉州開元慈兒院、泉州婦人養老院、溫陵養老院、晉江平民救濟院等慈善機關,都承蒙法師莅院說法,同飲法乳。而且,他每次說法,必先詢問對方的生活狀況,然後因機利導,一一安慰。有時,他還自動爲老人平民證明皈戒,證明時特別高興,贊歎演說,遇同行有力者,則勸令出錢布施結緣。有時,弘一法師以嘉賓資格,參與院中行政,反複討論,不厭麻煩。“法師之視老人、平民、孤兒、殘廢,如父母,如兄弟,如姊妹,如子女,如一家人,而無以異,以故諸老人、平民、孤兒、殘廢等感其恩德,亦曆久而不能忘焉。” 

  其次,該文還談到弘一法師“惠濟貧病”的盛德。作者說:“惠濟貧病此一件事,爲法師生平最深切大願,世人亦有未盡知,茲謹述所知一二如次。一,法師對信施絕不輕受,但遇有不能卻者,則轉贈苦學行人或貧病人,如量施舍,一文不留。二,遇所知貧病苦惱者,常爲親念大悲咒、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聖號,以求加被,並勸令苦惱者自念,常著奇效。叁,公嘗切盼溫陵能建立一所藥師寺,專供藥師如來聖像,其意以爲是如來因地所發十二大願,對一般貧人病人,極有饒益,故願此方人士爲之。四,公生平最喜教人讀誦受持《普賢行願品》偈頌中之一四句偈:“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因此一四句對于貧病二者,有徹底解除之效力故。五,如近年上海劉傳秋居士,以千金托蓮舟法師由鼓浪嶼輾轉贈與法師,法師聞開元道糧奇缺,轉贈開元買米供衆。適某要人在座,即由某要人爲作證明。于戲,法師一貧僧耳,破衲之外無長物,而惠濟貧病之深心,則有如是,是所謂因于衆生而起大悲,昔者我聞其語,今乃我見其人。” 

  

  

《以出世精神 做入世事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