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論佛教公益事業的當代意義
“如來世尊福足、慧足”,佛陀所創建的佛教也是一個並重世俗幸福與宗教智慧的宗教。佛教自創始起就關注衆生的世俗生活,並由此發展出豐富的公益理論和實踐。
關于佛教公益事業的理論研究,大多集中在宗教與社會的關系研究領域。就印度佛教社會學來說,較爲重要的著作有早島鏡正的《初期佛教と社會生活》,古正美的《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臺北:允晨文化,1993年),Greg Bailey 和Ian Mabbett的The Sociology of Early Buddh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等。關于中國宗教與社會關系的研究,通史方面有道端良秀的《中國佛教と社會福祉事業》,竺沙雅教授的《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同朋舍,1982),柯嘉豪(John Kieschnick)的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中世紀的著作有《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商周出版,2003),謝和耐的《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耿升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黃敏枝的《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89),何茲全主編的《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1934~1984)》(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遊彪的《宋代寺院經濟史稿》(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劉長東先生出版的《宋代佛教政策論稿》(巴蜀書社,2005);有關清代宗教與社會的關系,近著有楊健的《清王朝佛教事務管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隨著大陸宗教和公益事業的發展,近年來,宗教公益事業成爲一個研究熱點。2007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與河北天主教進德文化研究所合作,舉辦了“首屆宗教與公益事業論壇”,隨後出版了“宗教公益事業論叢第一輯”《中國宗教公益事業的回顧與展望》,在社會各界都引起了巨大反響。2008年10月,第二屆宗教與公益事業論壇舉辦,主題是“災難危機與佛教慈善”,論文集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這2部著作收集相關論文約60篇,從佛教及其他宗教的公益理論、實踐,宗教公益事業的法律環境,國外宗教公益事業的經驗等各個方面,對宗教公益事業予以了集中探討,其中約有1/3的論文直接論述佛教。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還將“當代宗教公益事業的區域比較研究”選爲基金資助項目。
本文的目的,是在吸取上述研究的基礎上,以佛教與公益事業的關系爲中心,界定佛教公益事業這一概念,勾勒佛教公益事業的理論基礎和古代實踐,簡述人間佛教與公益事業的關系,最終指出佛教公益事業的當代意義。本文的核心命題是,佛教擁有深刻的公益事業理論,具有豐富的公益事業實踐,佛教公益事業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社會根源,對于人間佛教的形成發展和未來演變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佛教公益事業的涵義
公益事業,顧名思義,就是有關公共利益的事業。一般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救災濟貧、扶助殘障等慈善活動;(2)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3)環境保護、公共設施建設等活動;(4)其他公共與福利事業。理論上說,任何部門都可以從事公益事業。在中國,傳統上公益事業的主體一直是政府。不過,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民間力量會越來越多地介入到公益事業中,並形成專門的公益組織。這類組織並列于政府和企業,被稱爲社會的第叁部門,起著對社會財富進行第叁次分配的作用。
我們所說的佛教公益事業,指由佛教團體或佛教徒組織、負責的促進公共利益的非贏利事業。在組織上,目前中國的佛教公益事業大多數由宗教團體直接經營,同時也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專業性公益組織。
有關佛教與公益事業的關系,在當代中國一直存在爭議。在佛教界,一種很有市場的觀點是,佛教就是傳播信仰的,公益事業可有可無。與此相應,在政府方面,也有一種觀點,認爲佛教過多地參與公益事業會人爲地擴大宗教的影響,需要加以限製。
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汶川地區爲中心發生了8級地震,死亡人數8萬以上。史無前例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來自全國各地的300萬志願者投身到抗震救災的工作之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的覺醒。而中國佛教界也空前地參與其中,反映出中國佛教界的公益意識達到了新的水平,而佛教公益事業的價值也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肯認。
二,佛教公益事業的教義基礎
公益事業是一個現代概念,然而,佛教公益事業卻擁有著深厚的教義基礎和豐富的曆史實踐。以解脫衆生爲目的的佛教,從來都重視大衆的公共利益,將信衆的世俗利益和神聖利益緊密結合起來。佛教傳入中國後,之所以成功地實現了中國化,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與其彌補了中國社會中公共空間的空白有直接關系。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緣起說,認爲世界是一個相關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一世界觀落實到倫理學層面,形成了業報因果理論,主張善惡有報,“諸善奉行,諸惡莫作”成爲佛教徒的基本要求。而佛教的公益事業,作爲善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諸多經典中都有深刻的闡述。
佛教的公益事業理論,集中體現在佛教的事業觀、慈悲觀、福田觀和布施觀等方面。
“事業”一詞,來自佛教,其基本含義約類似于今天慈濟功德會所說的“志業”,多指有神聖價值的工作。就含義指向來說,佛教經典所說的“事業”與我們現在說的公益事業,頗爲接近。大乘佛教的奠基者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意思是一切能夠有益大衆的事業,都是佛道,可以說把世間具有正面價值的工作,都納入了佛教的範圍之中。而這樣的具有佛教意義的事業,也就具有了神聖價值。《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中的“叁歸依贊”,更提出,“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利生,也就是利益衆生,和弘傳佛法並舉,成爲佛教的根本工作。
在佛教所倡導的事業中,醫學、科學從一開始就是重要的部分。釋迦牟尼被稱爲大醫王,運用醫療救助衆生。佛教有所謂五明的說法,其中包括工巧明、醫方明。工巧明屬于科學技術的疇範,後來的佛教在修橋補路等方面多有建樹,應該與此有關。醫方明屬于醫學和治療,也是佛教服務社會的重要內容。大乘佛教還認爲,菩薩若不學習“五明”,就不能證得最高的智慧。
慈悲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慈悲觀就是佛教對慈悲問題的看法。在佛教的衆多教義中,慈悲觀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特別對于大乘佛教來說,基于其普度衆生的追求,慈悲觀甚至是最核心的教義。
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叁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衆生緣慈。即觀一切衆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叁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的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是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的慈悲,又稱中悲。(叁)無緣慈悲,爲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乃佛獨具的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爲大慈大悲、大慈悲。
慈悲的基本含義是與樂、拔苦,而其最高表現叫“無緣慈悲”,指沒有分別的絕對的慈悲,又稱“大慈大悲”。《大智度論》卷十七第二十七品《釋初品·大慈大悲義》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慈,就是給予衆生快樂;悲,則是拔除衆生的痛苦。慈悲相連,包含了人生所需要的與樂與拔苦兩個向度。
慈,有時又被描述爲佛、覺悟,也就是佛教的根本理想。《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說:“慈即如來,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來。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來,如來即慈。”(《大藏經》一二卷,698頁下)。《大智度論》卷二七說:“佛以慈爲首。”
“悲”,有時又被看作是獲得最終覺悟的途徑,是智慧之母,是一切功德的基礎。《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說:“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大藏經》卷十,頁846上)也就是說,如果菩薩能拔除衆生之苦,就可以成就最高的覺悟。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大藏經》卷二五,頁211中)在這裏,悲是智慧之母,也是成佛的根本基礎。
佛教的慈悲觀,就是佛教徒對慈悲內涵與意義的看法。佛教認爲,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大智度論》第二七卷又說:“慈悲爲佛道之根本。”《觀無量壽經》則說:“慈悲爲萬善之基本。” 《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爲力弘益衆生。”
如何落實慈悲呢?佛教提出了“福田”思想,指明了實踐慈悲的途徑,對于中國佛教的公益事業影響很大。
福田,是一個比喻,指能産生幸福的地方。如同農民種田,可用收獲一樣,播種你的善行,則可以收獲幸福。這些被播種的地方就被叫做“福田”。《探玄記》6說:“生我福故名福田。”《無量壽經》“淨影疏”說:“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在佛教中,能夠生出幸福的地方很多,因此有二福田、叁福田、四福田、五福田、七福田、八福田等種種說法。不過,從根本上說,福田可以分爲兩類。一是“佛及聖弟子爲福田”,…
《刍論佛教公益事業的當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