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庵,皈依興慈法師。悟世無常,念佛甚虔。早晚功課,從不間斷。性喜種花供佛,並種多種藥草,施人治病。平時沈默寡言,艱苦樸素,從不與人較量。年屆八十,于十二月初六生西。在七日前,即對道友說:“我不久即將往生。”往生前叁日,獨赴西園寺禮佛,並趺坐念佛二小時,複攝影留念。歸來,即不出房門,專誠念佛。至第叁日,家人入房探視,已倚坐而化。
方智密
方智密,原名克琴,吳中方智铠之女。高小畢業後,在家操作,從未雲勞。年二十一,皈依印公,精進念佛。遇有講經法會,必往列席,風雨無間。年二十二,于歸虞山東海。乙亥新春正月十七日,將臨産,閱叁十二小時未分娩。醫爲施手術,産一女。因出血過多,抱病沈重,但默念大士聖號。其母在旁助念。忽告其母:“夜夢阿彌陀佛二菩薩放光繞引,當不久人世。”遂與其夫及舅姑等從容訣別,安排後事,一一就緒,絕無苦楚愛戀之態。惟連稱:“我將去矣!”遂就床臥竟,一瞑逝矣。臨終前,口齒神識,清晰如恒。
王慧慈
王慧慈,江陰人。素性慈悲,樂于布施。自奉極儉。待人寬厚,少□恚習氣。叁十二歲,皈依印光大師,即持長齋。每日早晚誦華嚴、法華,閱讀諸大乘經及印光大師文鈔。逢十齋日,杜門禁足,手持洪名。極謙虛,不炫己長,恒生慚愧。五十歲起,持過午不食戒。至七十五歲,立淨室于蘇州烏鵲橋弄,禁足叁年,定期打七,脅不至席。八十一歲十一月初五日,感受風寒臥床。至十一日黃昏,預示往生之期,請人誦地藏經,助念佛號。所有財物悉數布施,己則只穿舊衣。香湯漱口,面西右脅臥,神識清楚,毫無痛苦,合掌念佛而逝。二十四小時後,爲結雙跏趺坐,腿甚柔軟。入龛,宛然如生。
林章寬達
林章寬達,住蘇州臨頓路。叁十歲時發心持長齋。初皈依虛雲和尚,法名寬達。至六十九歲,就雪相法師受五戒。每日半夜一時,即起身禮誦。因不識字,專誠念佛,或拜或坐,或經行繞念。無論閑忙,佛聲恒不離口。八十叁歲正月起,覺兩腿酸痛,不能行走。延至四月二十九日,停食,只飲水,覺痛止,精神好轉,行動如常。或問:“如是不食,何以精神反好,身體反健?”答曰:“我說你不信,常有佛菩薩賜我飲食。”如是半月,至五月十四日下午一時叁刻往生。前叁日預示將去,有人問:“到何處去?”答:“我到極樂世界去。我已去過,見到佛菩薩。佛對我說,此處不易到,你可來此再修。”由此常坐床念佛,毫無痛苦。至五月十叁日,囑家屬:“焚香勿斷,已有許多佛菩薩降臨。”往生時,索飲白糖湯叁口。笑容滿面,念佛不止。俄而念佛聲漸低,安祥往生。
胡了常
胡了常,安徽無爲縣陳錫周之繼室也。笃信佛法。其夫初不信佛,因爲陳述因果,力勸同修,吃素念佛,並同皈依印公。平素救貧濟厄,凡屬善舉,無不量力而爲之。後因了常久病,身體疲弱,不思飲食。某日正念佛間,恍惚見了兩童子執長幡上書:“西方接引。”因以告夫曰:“此兆于我則幸,于君則不幸。”以己歸西,內顧無人故。因請僧四位,誦經禮忏,近一月。以祈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生西方。從此身心適悅,了無病苦。如是者一月。後複覺不適。知歸期將至,一心念佛,以求速生。全家都爲持念洪名,並請僧換班續念,晝夜佛聲不斷;己則但默隨之。往生之日,午前令備浴具。浴畢,更衣禮佛,獻香畢,歸即移床向西側臥,唯專念佛,概不提及訣別等事。至亥時,見佛來,欲起禮拜。因扶起令坐,作合掌低頭狀雲:“尚有叁聲佛號,念完即去。”全家及僧俗叁十余人,俱大聲念,了常遂亦高聲念佛而逝。面帶笑容,室有異香。次日入斂,頂溫腳軟,香氣猶存。
祁老太
祁老太,蘇州人。五十余歲時,遭夫遺棄。膝下無子女。一生困窮孤苦,由其胞弟迎養,終老在家。老太念人生太苦,決志念佛。早晚持誦大悲咒、彌陀經。有時參加法會,因無錢出香份,即以米粽供衆。聞鄰人說,有吳德溫女居士,爲人熱心好道,頗思見面。經人帶信後,吳即過訪。老太見面就說:“你能來太好,將來不愁無人送終。”吳爲開示說:“只要一心念佛,因緣成熟,佛自來接引。”並送與佛像一幀,俾作觀想。吳念彼貧苦,每天送去食物,如是者十數日。複經五、六天,吳居士另托一蓮友前去探視,老太見面就問:“德溫來否?我將行矣!”該蓮友以告,吳乃赴約。甫進門,老太說:“我已見阿彌陀佛,見佛光普照,快扶我坐起,睡著不恭敬。”吳說:“我力小,未能相扶;佛慈悲,不會責你不敬,還是一心念佛要緊。”隨與道友舉香贊,誦阿彌陀經,老太隨衆誦經。誦至“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時,即瞑目逝去。
李湯氏
李湯氏,名斯曼,世居江蘇南通平潮鎮。早承庭訓,慈淑性成。家務之暇,持誦佛號。雖無定課,而綿密維勤。遇家人遠行,或體氣不適,念誦尤切。時致靈感,秘不宣說。戊寅春,避亂之滬,四易寒暑。由不慣都市生活,體以日衰。旋罹氣虛疾,返裏療養,漸有起色。乃經夏涉秋,病又加劇。中西治療,沈涸罔效。至古曆十月十一日亥時奄逝,壽六十四。當其病危時,神志清明,一無栆礙,專誠念佛,並命家人助念。臨終,左手作准提印,安祥無苦。十月朔以後屬詢:“今日是十一否?”殆已預知時至。既逝,逾二時,其子先見母頂有氣,冉冉升騰,繼而家人悉見之。
江味農母
江味農居士之母。郭太夫人,爲人寬仁恭儉,孝敬翁姑,相夫教子,饒有古時賢母風範。平日不衣華服,不食珍馐。凡事喜躬親操作,不假手旁人。晚年遭逢世變,家産蕩然,但安之如素。常雲:“諸皆受苦,萬法都空,有盛必衰,有生必死,此自然之理。不明此理,妄生哀樂,那就更加苦了。”太夫人幼奉觀音大士,經常持誦般若心經。晚年始持長齋,禮誦益虔。日誦心經七卷、彌陀聖號五千聲。每念誦佛號時,或遇事打差,就從頭再念,不肯含糊放過。其功行嚴密,大抵如此。一九二一年夏,飲食忽滅,常以濁世無常,曉谕家人。六月初二晚上,趺坐床上,瞑目合掌,告味農居士言:“當我去世時,就照這樣子,你看好嗎?”六月上旬,每天但飲米汁半碗,命其子味農居士講彌陀經。味農居士與家人,輪流侍坐念佛,太夫人甚喜。太夫人年六十時,耳患重聽,至此忽聽覺靈敏,別室有人作細語,亦能了了聞知。至十五日早晨,向助念居士言:“天氣暑熱,可請少歇,時候還早。我到午刻才去呢!”十二點十分,命人扶起坐定,自將衣服鞋子整理就緒,面向西方,雙手合掌,抑望空中凝眸而笑,泊然往生。雙目已瞑,而笑容猶自可掬。世壽八十有二。往生後,體軟頂溫。次日入殓,面色紅潤豐滿,狀如五十許人。
張 氏
張氏,青島人,生有一子一女,家境貧寒。其夫在海港碼頭拉車爲生,張氏住青島市內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內有佛學會,每逢禮拜日,溊虛法師常來此講經。張氏藉此因緣,皈依叁寶,得聞佛法。二十六年冬,一日清晨,忽謂其夫曰:“你好好領著孩子過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國了。”夫以爲戲言,不應,仍去碼頭拉車。張氏又囑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了!你們倆好好聽父親的話,不要淘氣。”二子尚幼,不喻其意,遊戲如故。張氏將家務略微收拾,便洗臉、梳頭,換上淨衣,在床上面西趺坐,念佛往生。及二子回房,見母已逝,哭著到鄰家送信。鄰人聞訊趕至,見張氏往生已多時。其夫由碼頭回來,痛哭一場。因家貧無以爲殓,乃由佛學會諸居士湊款,處理其身後事宜。大光法師記之如是。
陸了順
陸了順,吳縣人,住蘇州躍進巷,一九一一年出生于蠡口鄉團子泾外濱。家世務農,農忙種田,農閑搖絲。年十七嫁與陸念祥,念祥從事絲織業。居士平時爲人和善,勤儉持家,孝敬其姑,善事其夫。一九叁叁年十一月,下田操作,被豬圈灰迷瞎一眼,未幾兩眼俱盲,醫治無效。念祥自思母親風疾,因誠念觀音而得痊愈;欲求妻眼重獲光明,唯有依靠佛力。因偕其妻,叩見印公老人,說明原委。印老言:“普門品有雲:“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只要誠念觀音聖號,自會得到感應。”居士依從印老指示,發心吃素,精進稱念菩薩洪名。如是經七個月,到舊曆六月初叁日,韋馱菩薩聖誕,居士適住在洙泗巷如意庵。當做完早課,走出大殿,忽覺眼前一亮。上望屋瓦,行列分明;屋邊桃樹,實結累然,亦複了了見之。不覺大喜過望,自覺雙眼已經完全複明。從此便能穿針引線,一切家務,都能操作,與未病前無異。此後又從人學會二時功課。一九四○年九月初一,預知時至,說明叁天後,戌時往生。至時果吉祥安臥而逝,年叁十叁。
陸了空
陸了空,江蘇吳縣蠡口人。母家姓阙,生于清光緒十叁年。家世貧農,住蘇州躍進巷。年叁十五、六歲時,忽得痛風病,手足拘攣,不能動作。經醫院治療,毫無效果。子陸念祥,奉佛能盡孝。念祥見母患不治之症。殊爲憂慮。當居士四十九歲時,由子念祥扶至穿心街報國寺,皈依印老。蒙老人慈悲攝受,錄爲弟子,賜名了空。念祥也同時皈依,賜名了衆。印老囑陸母子要志誠念觀音菩薩聖號,久久必能感應。母子回家以後,恪奉師教,至誠稱念觀音菩薩洪名不辍。念祥爲求母病早愈,割肱療親。經九個月,母病果愈。手足皆能屈伸,與無病前無異。母年五十六,即一九四二年,農曆壬午年九月二十九日,無疾而逝。往生前二天,對兒子念祥說:“再過兩天,我要到西方去,要幫我誠心念佛,送我往生。”念祥如教,爲母稱念洪名;母亦至誠持名,佛聲不斷。果至二十九日,安然坐脫。
費範九母
南通費範九老居士之母,名李桂。籍貫南通,住該邑平潮鎮。十七歲嫁與費鑒清,即範九居士之父。操持家政,勤儉有方。夫逝,皈依佛門,日誦觀音聖號。雖有時身膺病苦,亦不間斷。平時凡家庭瑣事,親自操作,不假手仆役。其所居宅,…
《近代往生隨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